阿里巴巴:业务拆分和融资背后的无奈
导读:原6大业务分部几乎仅中国商业具有造血能力,随着各分部所在行业竞争加剧,拆分、融资或为最优解。
胡楠/文
受本地生活服务、国际商业、数字媒体及娱乐分部亏损收窄影响,2023财年,阿里巴巴(9988.HK)实现营业收入8686.87亿元,同比增长1.83%;经营利润1003.51亿元,同比增长44.10%。
阿里巴巴宣布进行组织架构调整,集团将通过向股东分配股息的方式,以实现云智能集团的完全拆分,在拆分之前,还将通过私募融资为其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促使其成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另外,菜鸟集团、新零售业务盒马、阿里国际数字商业也披露了上市或对外融资计划。
表面上看,阿里巴巴经营侧重点似乎“由守转攻”,但如果对各分部深入分析,则可以发现拆分方案有几分“被迫迎战”的意味。作为集团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淘宝、天猫业绩增长面临天花板,控费、增效不可能持续推动利润的增长,而其他5大业务分部造血能力缺失,随着各自细分行业竞争加剧,对其进行拆分、融资或为化解当下困境的最优选择。
零售增量难获取
根据分拆与融资方案,阿里巴巴新6大业务集团分别为云智能集团、淘天集团、本地生活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菜鸟集团以及大文娱集团,除淘天集团继续由阿里巴巴集团全资拥有外,其他5大业务集团都可以灵活地筹集外部资金,并寻求单独上市。
从业务内容来看,淘天集团基本等同于财报中的中国商业分部,作为集团最主要的利润与现金来源,该分部的经营状况间接影响其他分部的发展。然而,从数据来看,该分部业绩增长遇到了天花板,且其核心业务也在遭受竞争对手的冲击。
据财报数据,中国零售是中国商业分部最核心的业务,其又细分为客户管理、直营及其他两块业务。近四个季度,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商业(包括客户管理业务和“直营及其他”)的收入分别为1369.76亿元、1312.22亿元、1657.65亿元、1320.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2%、-6.51%、-8.74%、-4.96%,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出现收入负增长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为3.29万亿元,同比增长8.6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2.78万亿元,同比增长7.30%;同期,拼多多营业收入为376.37亿元,同比增长58.18%。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阿里巴巴的中国零售商业业务不仅已经陷入增长瓶颈,且最近一个季度,其收入增速显著弱于大盘与竞争对手数据。
其实,为了寻求业绩增量,早在2020年,阿里巴巴就开始布局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并对标拼多多推出了淘特业务。据财报数据,最近四个季度,淘宝、淘特上M2C商品产生的支付GMV增速分别为40%、60%、35%、26%,从数据来看,公司在下沉市场的布局似乎小有成效。
不过,下沉市场产生的收入似乎有限,客户管理业务收入依然处于持续下滑的状态。
而就在阿里巴巴布局下沉市场的同时,拼多多也在谋求品牌升级。例如,2022年618大促,拼多多联合500多家品牌官方旗舰店推出“品牌专场”。而且,拼多多的品牌升级非常成功,据财报数据,近四个季度,其营业收入分别为314.40亿元、355.04亿元、398.20亿元、376.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42%、65.09%、46.23%、58.18%。由此看来,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商业业务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
其中,由高鑫零售、天猫超市直营业务以及盒马构成的“直营及其他”业务经营同样不乐观。2023年一季度,该业务收入为717.88亿元,同比增长-0.67%,首次出现季度数据同比负增长的情况。
虽然新零售业务盒马鲜生的业绩保持增长,且计划在6-12个月内实现上市,但生鲜业务似乎并不是一门好生意。据Choice数据,已经登陆资本市场的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依然处于亏损的状态。2022年,叮咚买菜收入为242.21亿元,营业利润为-7.63亿元,且相继退出多地市场;2022年上半年,每日优鲜收入为26.64亿元,营业利润为-7.58亿元,其股价也由330美元/股跌至0.60美元/股。
由于每日优鲜与叮咚买菜的持续性亏损以及股价低迷,投资者对生鲜赛道极其谨慎,在此背景下,盒马鲜生的业绩能否脱颖而出并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还有待观察。
国际零售、菜鸟组合拳
阿里巴巴电商业务的重心似乎由国内转向海外,其国际商业分部经营数据颇为不俗,最近四个季度的收入分别为154.51亿元、157.47亿元、194.65亿元、185.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4%、4.34%、18.34%、29.34%。
从数据来看,2022年年末,国际商业分部收入开始提速,主要原因在于国际零售商业的爆发。国际零售商业包括Lazada、Trendyol、Daraz。最近一个季度,上述海外电商零售平台订单量同比增长15%,同时,速卖通还推出了Choice服务,该服务通过利用包机和海外仓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并大幅缩短配送时间。
从盈利能力来看,国际商业尚处于快速扩张期,收入增长的重要性要优先于利润,阿里巴巴董事会也启动了国际商业部分对外融资程序,这将推动其进行新一轮的扩张。
菜鸟数据的变动也支撑了阿里巴巴电商业务重心的调整。2023年一季度,在抵消跨分部交易影响前,菜鸟收入为189.15亿元,同比增长15%;抵消跨分部交易影响后,其收入为136.19亿元,增幅17.59%。阿里巴巴在财报中表示,国际物流履约解决方案服务每单平均收入以及消费者对物流服务需求增加是推动菜鸟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与京东物流相似,菜鸟也尚未盈利,最近四个季度,其经营利润分别为-8.11亿元、-6.61亿元、-9.83亿元、-11.67亿元。另外,为了配合跨境电商的发展,菜鸟变得越来越重资产,据其官网数据,菜鸟直接运营的海外物流园包括越南胡志明物流园、印尼雅加达东物流园等。
不可否认,与跨境电商业务相结合为菜鸟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但未来菜鸟需要在海外建设、运营更多的物流园区,通过IPO获取扩张资金是最优的选择。
云计算硝烟再起
近期,国内主流云服务厂商均披露了2022年云业务数据。据Choice数据,2022年,腾讯控股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包含云计算)收入为1770.64亿元,同比增长2.83%;百度云服务收入为177.21亿元,同比增长17.59%;联通云收入为361.00亿元,同比增长121%;中国电信天翼云收入为579亿元,同比增长107.50%;移动云收入为503亿元,同比增长108.10%;而阿里巴巴云业务分部收入为772.03亿元,同比增长3.53%。
另外,据IDC咨询数据,截至2022年下半年,国内公有云Iaas、PaaS厂商中,阿里云市场份额为31.90%,华为云为12.10%,天翼云为10.30%,腾讯云为9.90%。
从数据来看,阿里云无论是收入规模还是市场份额,均稳坐国内公有云市场的头把交椅,但2018年下半年,阿里云市场份额为42.70%,腾讯云为11.08%,天翼云为7.50%。
通过对比,阿里云、腾讯云等老牌云厂商的市场份额明显下降,而以中国电信为首的运营商公司正通过推出自己的云服务来抢占市场份额。除此之外,上述数据还表明国内云服务厂商之间的差距正在持续收窄,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更为重要的是,大语言模型的爆火也为云业务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受其影响,盈利不再是云厂商关注的要点,如何快速抢占新增市场成为重中之重。为了在算力竞争中抢占先机,近期,国内云厂商纷纷抛出降价策略。具体而言,阿里巴巴宣布降低云计算、存储等产品的价格,最高降幅达50%;腾讯云宣布对多款核心云产品降价,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为40%;移动云也宣布开展限时营销活动,通用入门型云主机、网络优化型主机均降价60%,云安全中心降价50%,云硬盘备份降价50%。
毫无疑问,新一轮价格战已经开始,为了确保阿里云在本轮竞争中胜出,阿里巴巴对其拆分也是最彻底的,集团将通过向股东分配股息的方式实现云智能集团的完全拆分;在拆分之前,还将通过私募融资为其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一旦其独立上市,获得资本加持后的阿里云市场地位或将更加稳固。
针对文中所涉及问题,《证券市场周刊》已向阿里巴巴发出采访函,截至发稿公司方面未进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