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案例 > 正文

“数字医疗第一股”申请破产,“资本寒冬已过”是否为时尚早?

来源:医药经济报 发布时间: 2023-04-20 11:32:25 编辑:夕歌

导读:近日,被誉为“数字医疗第一股”的Pear Therapeutics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近日,被誉为“数字医疗第一股”的Pear Therapeutics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这家于2021年上市的数字医疗创新先驱者,巅峰时期曾达到约16亿美元的市值(约9.9美元每股),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跌至每股0.072美元(4月14日美股收盘数据)。曾经头顶光环的创新先驱,如今市值仅千万美元有余。

根据美国破产法院相关文件显示,截至3月31日,Pear Therapeutics的委托投资银行MTS HealthPartner已经接触了140多家潜在买家,包括药企、保险、医疗服务提供方、企业以及药店,其中有90家实体“参与或回应”。然而,在考虑了所有选项后,Pear最终决定进入破产保护程序。

业内人士认为,进入2023年以来,曾有市场观点认为全球医药市场的寒气正在消散,但事实并非如此乐观,尤其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大型跨国企业裁员、Biotech破产退市频频发生,断言“寒冬已过”是否为时尚早?

市值16亿到千万,数字疗法先驱破产

Pear Therapeutics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创新企业,在发展之出就立志成为“重新定义医疗的拓荒者”,选择了数字疗法这一道路。据悉,当时数字化的医疗解决方案已经开始在美国流行,但数字疗法的商业模式远未成型,Pear Therapeutics由此成为了PDT(处方数字疗法)的拓荒者。

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Pear Therapeutics就推出了自家的首款产品。2016年5月,FDA批准Pear的首个数字疗法reSET™上市,这也是全球首个获得FDA批准的数字疗法,Pear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疗法的“拓荒者”。

此后,Pear Therapeutics更是搭上了诺华的快车,2018年,reSET™上市不久后,公司便接到了来自诺华的订单。此后,由诺华制药旗下Sandoz与Pear合作开发的reSET-O™获得FD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用于阿片类药物成瘾戒断的数字疗法,并以此为契机,迅速通过自建和BD“两条腿”,将其被验证的产品模式复制到其他适应证,建立起十余条在研管线。

但无论是reSET™或是reSET-O™,产品都带有“辅助治疗“的标识,这意味着他们的产品并不能够独立处方,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两块数字疗法产品的商业化扩容进度。

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医生、患者和监管机构的目光都看向了远程和线上诊疗,Pear也迎来了转折点。在此背景下,Pear在完成覆盖1400多名成年人的2项临床试验后,于2020年3月获得了他的第三张数字疗法产品注册证。这款名为Somryst™的慢性失眠PDT,FDA通过传统的 510(k) 渠道受理,由软件预认证试点计划审查通过,获批上市用于慢性失眠的一线治疗,也是全球首款可以独立使用的数字疗法。

手握三款“First-in-Class“产品,头顶的光环的Pear备受资本的青睐,自成立以来就先后获得了包括软银、淡马锡(Temasek)、Jazz等知名风投公司的支持。在上市前据获得了5轮总计2.34亿美元的融资。在2021年12月,Pear登陆纳斯达克时更是风光无限好,被超额认购,估值达到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0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首发估值16亿美元的Pear在12月3日完成交割完成后股票正式上市首日就开始了“高台跳水”,股价在很短时间就从9美元跌至2美元不到的水平。尽管Pear已经手握3款“FIC“产品,但产品销售额却不尽人意。2022年,Pear营收额仅为1269万美元,相距公司此前提出的到2023年销售额达到1.25亿美元,覆盖1亿用户的发展目标相差甚远。

Pear Therapeutics的破产其实早有预兆。今年3月份,公司就已经在一份新闻声明中表示正在探索“战略替代方案”,包括可能的公司出售、合并或收购。

Pear Therapeutics聘请了一名财务顾问来研究可以“最大化股东价值”的行动。这包括潜在的出售、并购、资产剥离、许可或其他战略交易。它还可能寻求额外的融资。但公司若没有等到交易,则需要面临重组、清算或进行其他类型的重组。

不曾想,就在公司寻求战略替代方案的数周后,身为“数字医疗第一股”的Pear Therapeutics就坚持不住申请了破产保护,消息发布当日,公司市值就下跌超过50%,从巅峰超百亿元的市值跌剩下一亿美元左右。

同时,根据公司的披露,破产事件发生后,包括其CEO在内的几乎所有员工都将被解雇,仅留下15人在法院监督下,寻找并完成接下来的流程。

业内观点认为,产品的市场前景是融资的基本要求,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美国医保福利又不涵盖处方数字疗法,加上资本寒冬,Pear的融资难上加难,是导致Pear Therapeutics破产的关键原因。

裁员、破产频发,“寒风”依旧凛冽

Pear Therapeutics的破产并非行业的个例,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MNC大裁员、Biotech 破产倒闭的不在少数,包括Rubius Therapeutics和Codiak BioSciences等创新技术的先驱接连“倒下”。

2018年,头顶红细胞疗法先驱的Rubius 以18亿美元的初始市值成功上市,成为当时最大的Biotech IPO,但从2019年开始公司就先后更换了3任CEO,并被爆出有多名高管离职。2021年第三季度报中显示,公司仅剩1.2亿美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022年9月,Rubius就被爆出计划裁员75%,开始了断臂求生之路。

在经过多轮裁员和重组后,Rubius 在2022年11月宣布启动战略选择评估程序,并寻求投资银行作为顾问。然而,历经数月的努力并未让Rubius找到合适的买家或合作伙伴,公司在2023年2月宣布,将进行清算和解散程序,并将其剩余资产分配给股东。

无独有偶,3月27日,身为全球首家的外分泌体医疗公司Codiak宣布已申请破产保护,并将在合理可行的情况下为整体业务或核心资产寻求买家。这也意味着Codiak对外泌体疗法的尝试走到了尽头。

据悉,Codiak 成立于2015年,由著名风投机构Flagship参与孵化。2020年,Codiak首次将外泌体疗法推进到人体临床试验,并在随后登陆纳斯达克。在2018至2020年期间,先后受到了制药巨头的追捧,罗氏、爵士制药、武田制药和礼来分别与几家外泌体公司签订了10亿美元级的大额合作,其中,爵士制药与Codiak在2019年签订了超10亿美元的合作开发计划,预付款5600万美元开发基于外泌体的癌症疗法。但昔日的外泌体先驱也将没入大海……

除了Biotech公司以外,不少国际大药企也频频爆出关闭工厂、收缩管线,全球裁员……

2月28日,强生宣布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格林菲尔德工厂裁员57人。随后3月9日,强生医疗又宣布对其手术机器人业务进行裁员总计352人,其中Auris Health将裁员292人;Verb Surgical将裁员47人。

3月16日,据媒体报道,安进正在裁减约450名员工。2022年11月,安进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表示,《通胀削减法案》的药品定价控制和医疗保险的重新制定可能会对企业的销售(特别是对那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疗保险报销的产品)、业务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今年1月29日,安进已经裁员了300人,主要为美国商业团队员工。

3月22日,波士顿科学公司正在减少休斯顿工厂的运营成本,据悉,这个工厂源自波士顿科学曾以 12.25 亿美元收购的Preventice Solutions公司。波士顿科学强调本次裁员是为了更好地整合业务,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月12日,美敦力宣布正在对加利福尼亚州森尼维尔的一家工厂进行岗位削减,将有59名员工受裁员影响。据悉,而这家工厂与美敦力于2019年以3.16亿美元收购的射频心脏消融技术开发商Epix Therapeutics有关。美敦力计划重组和搬迁该工厂的运营部门,并取消所有职位。

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螺旋上升的,寒冬也终将过去,下一波的药物递送也会来临。更重要的是科学家、医药人能否不忘初心,立足根本,最求更好、更优的产品获得行业和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