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案例 > 正文

Keep的“快”与“慢”

来源:市界投资汇 发布时间: 2023-03-31 13:34:11 编辑:夕歌

导读:今年以来,运动科技平台Keep消息不断。先是因奖牌走红重回大众视野,而后又发布战略智能新品——Keep Station,一款融合了AI摄像头及可穿戴运动传感器的智能交互运动设备。3月28日,其又更新招股书,继续推进港交所主板上市进程。

今年以来,运动科技平台Keep消息不断。先是因奖牌走红重回大众视野,而后又发布战略智能新品——Keep Station,一款融合了AI摄像头及可穿戴运动传感器的智能交互运动设备。3月28日,其又更新招股书,继续推进港交所主板上市进程。

一时间,人们似乎有了一种错觉,习惯于做慢生意的Keep,突然快跑起来。

招股书的确也揭示了Keep的变化,除了最为显著的收入增长、亏损收窄外,Keep的业务结构也在发生改变——自有品牌和线上付费内容,成为业绩增长重要的驱动力。

此消彼长的数据背后,Keep仍在完成重塑自我的课题,也似乎需要考虑一些新问题,比如「如何践行自己的长期主义」「如何取舍增长与盈利」。

可知的是,Keep已经完成了两次进化,当下所处的新阶段,Keep需要的是比以往更多的笃定和沉稳。

Keep调整步伐

最新的招股书中,Keep的表现可以总结为更良性的业务结构,以及更高的规模经济效益。

整体业绩方面,收入增长、亏损收窄是关键变化。2022年Keep全年收入达到22.12亿元,同比增长了36.6%,经调整净利润-6.67亿元,与上年同期的-8.27亿元相比进一步收窄。

拆分来看,收入上涨主要归功于自有品牌(包括智能健身设备和配套运动产品)和会员订阅(包括会员订阅费和付费内容)收入的增长,而亏损减少则更多得益于费用率的显著降低。

具体来说,2022年Keep的收入主力未变,自有品牌贡献了11.37亿元收入,占比51.45%。其中智能健身设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年内在国内销量第一的Keep智能单车,配套运动产品的典型代表则为国内市场份额达18.3%的Keep瑜伽垫。

▲(数据来源:Keep招股书)

其次是会员订阅收入,其中会员订阅费和线上付费内容分别达到5.63亿元和3.31亿元,但同比增幅分别为15.41%和375.04%,意味着会员增长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更抢眼的表现来自付费内容业务的增长,后者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已近15%,而上年同期只有4.3%。

从各业务收入占比变化来看,从2019年到2022年,Keep三大业务板块绝对值均有提升,但增速不同导致各业务占比出现变化。其中自有品牌收入占比降低8个百分点,广告等收入占比更是降低9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会员订阅业务填补了空缺,收入占比大幅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Keep招股书)

从销售产品和销售内容的不同运作模式来看,这种业务结构的变化也象征着,Keep正在成为一家越来越「轻」的公司。直观数据体现就是存货周转天数,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为98天、94天和78天。

虽然距离扭亏为盈还有距离,但相比过去三年经调整净利润不断降低的趋势,Keep 2022年首次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控制住了亏损,且亏损率从2021年的51.05%大幅收窄至30.18%。

▲(数据来源:Keep招股书)

2019年以来,Keep毛利率大多在40%至42%之间波动(只有2020年达到45.1%),因此毛利率并非其2022年亏损收窄的主要原因,费用的变化成为关键。

相比2021年,Keep销售及营销开支从9.56亿元大幅降低32.4%至6.46亿元,占收入比重也从59.03%压缩至29.24%,进入一个更合理的区间;行政开支则从2.18亿元小幅增至2.46亿元,占收入比重也同比压缩了2.4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Keep招股书)

结合销售费用的降低与业绩提升两个情况,Keep的营销开支效率显著增长,再加上占比压缩的行政开支,可以理解为伴随Keep的业绩增长,其规模经济效益开始发挥作用,整体经营效率得以提高。

与「降费」不同的是, Keep仍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其研发开支从2021年的3.56亿元大幅上涨50.99%至2022年的5.37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也提高至24.29%,已经接近销售费用率。

这意味着,Keep在过去一年中将不断研发以提升其内容开发、软件服务等综合实力,置于一个相比营销更高的战略地位。

总体而言,在Keep最新招股书中,不管是付费内容收入的增长,持续的大额研发投入,还是更良性的业务结构、更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都可以视为同一个命题下的脚注,即Keep的「长期主义」。

成为长期主义者

作为一家成立8年半的公司,Keep以互联网+健身的概念为突破,成功戳中了广大健身人群的痛点,逐步成长为目前拥有3639万月活用户、362万会员的国内最大线上健身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Keep的发展大致可以被归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也有各自的明确目标。

比如成立后的初始阶段,Keep更多被视为一款单纯的移动工具,首要任务是解决用户随时随地线上健身的问题;此后Keep开始塑造一个运动品牌的形象,提供更多用户需要的吃穿用练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当前所处的第三阶段,Keep需要更多思考的则是如何充分发挥多个业务板块间「1+1>2」的协同优势,以尽可能扩大自身规模。

作为对比,前两个阶段Keep需要应对更多的变化,而第三阶段Keep需要更多的专注,以及更偏向「长期主义」的心态。

作为第三阶段的Keep最重要的两件事,内容扩充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校准,二者缺一不可,且需要相辅相成。

最核心的内容方面,Keep目前主要有直播和录播两种形式,若以制作方划分,则包括PGC(内部开发及制作的专业创作内容 )、PUGC(由健身达人制作或获第三方授权的专业用户创作內容)、AIGC(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三个大类。

2022年内Keep内部开发的录播课数量从上年末的2600个增加30.77%至3400个,同时,能够创作录播课的外部内容提供者(比如健身达人、健身专业人士等)的数量,更是从上年末的7600个大幅增至17800个。

这意味着Keep正在发挥一个平台应有的聚合效应,吸纳越来越多健身领域的头部IP,以远大于自制内容增长的速度,扩充整个平台的生态密度。

直播也是Keep绕不开的一门功课,尤其对于健身而言,能够呈现更多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最新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末Keep直播课的锻炼总次数已达到1710万次。

内容的扩充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效果——2022年Keep用户共完成了20.81亿次的锻炼,同比增长了23.89%,相当于每天都有570万人次的锻炼在平台上完成。

▲(数据来源:Keep招股书)

由于Keep已经不再是早期单纯的健身工具,在内容扩充之外,与软硬件相关的生态打造、平台服务的不断完善,都成为Keep当下商业模式持续校准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自有品牌方面,智能健身设备中最为亮眼的依然是Keep智能单车——2022年内共卖出8.62万台,上市以来更是累计发货19.4万台,此外还有累计发货1900万条的手环,累计发货1300万台的智能秤,以及累计发货22.2万台的跑步机。

3月27日Keep刚刚发布的新款智能硬件产品Keep Station是一个更为新颖的尝试,试图以配备传感器、AI摄像头的方式实现更准确的用户感知,得以纠正用户动作的同时,还可以搭配跳舞毯等简单配件,创造一种更具趣味性的运动过程。

作为软硬件结合的重要一环,上述一系列智能硬件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可以结合Keep App上包括会员骑行直播课、显示用户身体状态等功能,提供一整套更连贯和优质的服务,自然而然地促进会员转化。

2022年Keep月活用户达到3639万,同比增长5.91%,会员数量达到362万,同比增长10.37%,会员渗透率则提高0.5个百分比至10%,远高于行业均值5.8%。

显然,不管是内容扩充还是商业模式的校准,都需要Keep在「长期主义」路径下持续打磨和升级,才能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更多的耐心和持续的资金投入成为必要——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Keep计划内的募资用途主要就是围绕研发、内容开发和品牌宣传几个方面。

Keep的“慢”与“快”

「何时盈利」是外界不断抛向Keep的疑问,也是众多优质互联网公司,在早期发展阶段都面临过的难题。

2010年成立的小米,到2017年还亏了473亿元,京东一直亏到2018年,美团近两年也分别有235亿和67亿元的大额亏损,但这些都不能否认,它们从不同领域切入,给大量用户甚至整个社会带来的效率提升,也不影响他们动辄数千亿元的市值。

Keep在健身领域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2022年中国有70.1%的健身人群知道Keep App,在Apple Store中Keep App也获得了中国所有健身应用程序的最高评分。

那么对于尚未盈利的Keep而言,未来等待它的会是什么?

事实上,虽然中国目前3.74亿的健身人群已经是全球最大规模,但从相对比例来看,国内健身市场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灼识咨询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健身人群渗透率(即健身人群占总人口比例)只有26.5%,相比之下美国为47.8%,欧洲为42.5%。尤其是中国健身房会员渗透率只有2.8%,远低于美国和欧洲的19.9%和7.9%。

更低渗透率的同时,平均每个个体贡献的健身开支也相当悬殊——中国为2518元/年,美国为1.64万元/年。

这意味着国内健身行业的增长空间还相当之大。

如果进一步聚焦,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线上健身市场虽然以48.4%的市场份额小幅落后于线下健身市场,但2023年开始,线上健身市场的份额很可能出现逆转,参考更成熟的海外市场,到2027年线上健身或将占据六成以上市场份额,渗透率超过58%。

不过,在仍有大量市场空间未完成开拓的当下,Keep仍旧选择将注意力从扩大规模转向精细管理、获得盈利,对未来战略更加聚焦。这恐怕也是当下多数互联网公司的选择,重质而非重量。

对Keep自身而言,既定阶段的「慢」,其实也是之后更「快」的基础。

回顾Keep发展路径会发现,从最早单纯的健身工具,发展为一个连接B端、C端的健身平台,Keep在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以更多元的业务结构增厚自己的「壁垒」,体现在数据上就是多个业务板块的同步增长,同时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

等到时机成熟时,Keep不断优化的会员订阅、付费内容、自有品牌产品销售以及广告业务,都将成为多元的且相对独立的收入来源,也让Keep能够同时享受多赛道的红利。

某种程度上看,Keep正在对现有土壤进行更精细的耕耘,并有所收获。

相较于此前招股书中,从2019年到2021年Keep月活用户和会员的月均锻炼次数均有所下滑,更新后的数据显示,2022年Keep月活用户和会员的月均锻炼次数,分别较2021年增加了0.7次和0.6次。

这意味着Keep除了成功触及更多用户,内容和模式也得到改善,客观上起到了刺激用户提高锻炼次数的作用,而众所周知刷短视频是轻松的,但运动需要克服相当的惰性。

对应最初关于「降低健身门槛」的使命,Keep不仅正在完成,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超过了自己的预期。

站在当下,Keep似乎已经找到了持续深耕的锚点——打磨内容、完善商业模式、持续以技术驱动,剩下的就是耐心引导,并等待一个更宽广的未来。

作者 | 林夏淅

标签:K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