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家”到“投资人”,光速中国朱嘉如何拿下明星项目?
导读:成为投资人之前,朱嘉身上就已兼具多个标签,从飞利浦亚洲研究院科学家到到半导体公司TridentMicro负责芯片架构和算法开发的主任工程师,再到从事管理和投资领域,“我想让自己接受更多的挑战”。朱嘉是如何完成多个角色转换?又如何在硬科技尚在冷门时便选中头部企业?
作者: 宇哲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环境下,随着新消费等遇冷,有着政策和资本红利的新能源、硬科技板块成为投资行业的新“风口”。
经济学家任泽平曾放言“现在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虽然是个人观点,但新能源、硬科技等“卡脖子”领域确已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
在硬科技领域中,半导体芯片领域的国产替代不断加速,与此同时在投资市场中,半导体领域的优质项目也是吸金无数。据清科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股权投资市场上,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是获得投资金额最高的行业。
在一众投资机构中,光速中国对硬科技投资布局已久,重点关注A轮、B轮等早期投资机会的发掘。光速中国的合伙人朱嘉,更是半导体研发出身,曾研发过一颗完整CMMB芯片的原型,并参与无线充电的全球标准制定。在近八年的投资生涯中,朱嘉关注硬科技和新能源领域,投资了12家半导体公司,其主导的明星投资项目包括南芯、慧智微、芯驰、沐曦、灵明光子、瞻芯等。
成为投资人之前,朱嘉身上就已兼具多个标签,从飞利浦亚洲研究院科学家到到半导体公司TridentMicro负责芯片架构和算法开发的主任工程师,再到从事管理和投资领域,“我想让自己接受更多的挑战”。朱嘉是如何完成多个角色转换?又如何在硬科技尚在冷门时便选中头部企业?
从0到1,多重“视角”
从科学家到产品研发再到管理,朱嘉从未离开硬科技领域,但每一段都在做不一样的事情。这些经历的叠加,让朱嘉亲历过产品从0到1的过程,拥有行业、企业和投资人的多重视角。
机缘巧合的进入投资行业,对于朱嘉来说,是充满吸引的全新挑战。而这个没有教科书的行业,让朱嘉感受颇多,“体会了不同创业者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成功或不成功的创业者的观察,最终形成一套不断进化的投资逻辑”。
在朱嘉的投资案例中,慧智微占了两个“第一”。这家国产射频前端芯片企业,是朱嘉投资生涯中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其投资的所有企业中“第一个”报会IPO的公司。
把时间拉回到2014年,当时还处于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年代,很多新技术不断迭代,“我们研究整个手机产业链时做了很细的拆分,其中一块我当时研究发现,在手机里有一个很高的技术壁垒叫做射频”。
通信作为手机的第一功能,必然需要用到射频技术,“要把手机里微弱的数据信号,进行能量的调整和放大,通过无线方式传播出去。”有趣的是,朱嘉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课题正是无线通信,而这个领域在当时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也是国产化率极低的行业。
除了射频技术的重要性外,在该项目中,朱嘉发现“这里可以细分出一些零部件,其中一个芯片叫做功率放大器,这在射频里面是价值最高的技术”。如今国内已有一些创业公司在做,虽然没有做的特别大的企业,但从整个行业来看,射频已经成为半导体里重要的细分市场,这也证实了朱嘉对技术和市场趋势的预判。
“当时还没有太多机构在关注这一块”,但经过系统研究,朱嘉确认了该方向值得布局,便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研究了整个产业链,最终锁定了慧智微。
“我们发现他们的时候,还没有其他人要投”。而之所以选中这家公司,核心原因在于从芯片产品上,该企业做到了全球领域内的设计创新,“他们把原来其他公司用3-4颗芯片做成一个模块才能实现的功能,通过一颗芯片就完成了。”
这项创新带来的结果是更好的经济性。技术创新使得芯片减少,于是成本和价格降低,为整个市场带来更好的便利性和灵活性。由于朱嘉也是做技术研发出身,通过更深入的分析,最终判定这是一个有机会的创新技术,至少“理论上认为这是一个对的方向”。
目前慧智微的IPO申请已获得科创板受理,其被行业内认为是国产射频的黑马。
这个案例让朱嘉有很多感触。虽然“国产替代”成为近几年的热词,但在朱嘉看来,“国产替代成为比较受欢迎的投资逻辑和主题,基于一些复杂因素,例如市场有国产化的需要,希望用国产公司替代海外供应商。”但从创业和投资角度,“我们要投的企业需要具备长期的竞争力,而不是短期替代市场里现有的企业。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在长期的环境中保持持续竞争力”。
深入行业,描绘“全貌”
除了硬科技板块,朱嘉和光速中国很早便布局新能源赛道。
在新能源领域,汽车毫无疑问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整个半导体用量的不断增长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而光速中国在很早期便投了造车新势力之一的小鹏汽车。
“除了车会电动化之外,我们看到所有交通工具未来在双碳目标下都需要拥抱新能源。在车之后,船甚至飞机现在都有很多方向在尝试,”而逸动科技便是全球范围内做电动船外机系统的两大公司之一。“在这个细分领域,逸动在中国绝对是NO.1,在全球也是Top 2。”朱嘉告诉创业邦。
与逸动的结缘,已有七年之久。朱嘉与逸动创始人陶师正的第一次交流,是在“深圳一起吃饭”。当时其所做的电动船动力系统,就给朱嘉留下了深刻印象,只是当时的他们还处于早期研发和摸索市场的阶段,也遇到了颇多挑战。
包括刚开始做产品时,在投放市场之后碰到了不少问题,但整个团队凭着一股创业精神,最终将全新的设计成功推向了市场,如今在欧美市场得到了良好的反馈。
自2017年,光速中国开始系统化布局新能源赛道,当时便认定船电动化是巨大的市场。此间,朱嘉与团队深入到这个细分市场做了大量交流,也了解到逸动科技的发展经过时间和市场的锤炼,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速,其产品已经进入稳定并快速扩张的阶段。
“我第一时间找到创始人,跟他重新交流了一次。”当时对方并未认真考虑融资事宜,一番深谈之后,逸动最终与朱嘉签下了投资意向书。“在投资完的2021年,它的收入比前一年增长了三倍”。
对于电动化趋势,朱嘉认为“对于未来低碳排放大家越来越有共识,从去年开始全球某种意义上进入了一个新的能源危机,能源危机会带动石油和汽油的价格上涨,而电动化的产品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性。”
在逸动的案例中,它在光速中国投资之前就已进入快速增长的拐点阶段,并非早期案例。
由此看出光速对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多元化策略。“我们有三个基金在共同进行投资”,朱嘉表示,拆分来看,一支是早期基金,关注包括天使轮、A轮等企业;另一支是成长期基金,投资的标的企业一般处于产品从小批量向大批量销售的重要拐点,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展和布局;第三支是晚期全球精选基金,会倾向具有一定的规模与体量的企业,通常在上市前的一轮或两轮进行投资,这一阶段的单笔投资金额可达到1亿美金。
回顾硬科技领域的投资,虽然如今已成为风口,但早在2014年左右,国内的投资机构大多在积极投入移动互联网。为何能够很早进入硬科技?首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其次在技术方面的专业和大量调研也成为重要的支撑点。
朱嘉认为“光速中国的投资理念是,我们要比行业内的大部分人看得更早更远”。如今朱嘉非常看好氢能源行业,也进行了早期投资。面对一些争议,朱嘉依然充满信心,“不仅是在中国,即便在全球范围内,大家对该行业也在不断加大投入,这个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发展,就像十年前我们讨论锂电池可不可以用有些类似,我们看好它的未来,所以更果断的进行早期投资”。
对于与创业者的关系,朱嘉强调,光速中国要做中国创新的全球合伙人。回看投资的逻辑与哲学,朱嘉坦诚的说到:“这里没有什么magic(魔法),你必须深入到行业里,与这个行业最顶尖的从业者、上下游各个领域各个零部件的研发者、生产者去交流,不断的去感受大家对这个事情的看法。仿如盲人摸象,你摸到的是不同的部位,但当你做了非常细致的深入调研,就可以把一个行业的全貌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