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策与法 > 创业政策 > 正文

财政部释放8大政策信号

来源:国新办、避险山庄 发布时间: 2022-02-23 17:10:35 编辑:夕歌

导读:财政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国之大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1. 财政发力打足提前量,今年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

您问我财政政策如何适当靠前发力,实际上就是要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早出台政策、早落地见效。如果您留意财政新闻,可以发现,我们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1月份,已经陆陆续续有一些减税降费方面的政策出台。重点要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在去年1.1万亿元基础上,今年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市场主体会有更多获得感。延续实施涉及科技、就业创业、医疗、教育等11项税费优惠政策,扩大部分已有政策的优惠力度,并且要及早推出一些新的政策举措。

2. 适当安排赤字率

我们要适当安排赤字率。另外,要提高财政支出强度,还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从你三个问题的构成看,你觉得这些目标可能有一些是两难的,但是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我们想把这些问题妥善地解决好,而且希望能够在今年实现。

您刚才讲的地方财政收入预期相对比较低,这实际上是我们对减税降费做了安排,虽然还没有走完审批程序,但大的导向是明确的,所以各地都在预计本地财政收入的时候,考虑了减税降费的因素。但是,我们会通过提高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地方收入的减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

3. 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合理调剂地区间基金余缺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资金在全国范围内互济余缺,有利于发挥基金的规模效应,增强支撑能力。这项工作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我们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测算资金调拨规模,合理调剂地区间基金余缺,加强对地方实施工作的跟踪指导,及时调整完善政策举措。

4. 税收占GDP的比重下降

“十三五”以来的六年间,我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这个规模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力度也是比较大的。通过持续减税降费,我国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也是下降的,从2016年的17.5%下降到了2021年的15.1%。

5. 1月提前批专项债发完三分之一

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去年底已提前下达了1.46万亿元,1月份完成发行4844亿元,占提前下达限额的1/3,全部用于交通、市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领域。实际上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的资金,去年底还有一部分资金留到今年用,所以您可以看到,各地有很多新的项目在开工,有相当多的项目就是利用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资金。

6. 不该开的会一个不开,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

政府的日子现在是越过越紧了。以中央为例,中央本级支出连续两年负增长,中央部门财政拨款“三公”经费连年压减,从2019年的81.07亿元减少到2021年的51.87亿元,累计下降了36%。

今年要精打细算过日子。严控会议、差旅、培训、论坛等支出,严禁新建扩建政府楼堂馆所,不该开的会一个不开,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把花的钱花到点子上。

7. 中央财政将大幅度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在减税降费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会放缓,财政支出如何保障的问题。这个问题刚才刘昆部长在介绍相关情况时已讲到了,就是中央财政将大幅度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这是我们今年中央预算安排当中的一个重点。中央财政增加的转移支付规模,重点向困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减税降费减收比较多的地区倾斜。

同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地方(包括省级财政、市级财政),加强对县级财力的保障,通过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实施相关的引导政策,支持地方各级政府落实减税降费措施,支持基层做好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等“三保”工作,确保基层财政稳健运行。当然,有一些支出我们还会继续通过直达方式,确保资金的使用符合政策目标。

8. 今年将进一步扩大直达资金的范围,完善直达资金的管理制度

2021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所谓常态化,是指在2020年特定时期实施的政策基础上,我们把它调整为常态化实施,并且扩大范围。

今年,我们将认真总结已有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扩大直达资金的范围,完善直达资金的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监管,确保直达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财政部部长刘昆先生与大家见面,介绍财政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与刘部长一起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是: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先生,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先生。

下面,先请刘部长介绍情况。

财政部部长 刘昆: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上午好!很高兴在全国两会前与大家面对面交流。首先,我代表财政部向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财政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我向大家简要介绍2021年财政工作情况。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财政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国之大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完成收入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坚实财力支撑。

一是加强财政政策调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2021年,我们强化跨周期调节,加大资金统筹力度,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规模,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合理把握节奏,较好发挥了稳增长、补短板作用。精准实施减税降费,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助力企业纾困发展。推动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常态化并扩大范围,2.8万亿元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同时,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本级支出继续负增长,节省资金用于增强地方民生财力保障。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有力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二是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财政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持续加大科技投入,2021年,全国科学技术支出0.97万亿元,同比增长7.2%,有力支持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创新完善政策机制,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出台新的税费优惠政策,启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支持实行“揭榜挂帅”机制等,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财政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人民需要和财力可能,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2021年,全国教育支出3.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卫生健康支出1.92万亿元,在2020年疫情防控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2021年继续保持较高强度,支出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各项民生政策得到有效保障。

四是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调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财政部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发挥转移支付、财税政策等作用,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提升。2021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含税收返还)超8万亿元,重点向财政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增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财力保障能力。稳定主要帮扶政策,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五是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动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财政部坚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引导、税收调节和政府绿色采购等政策措施,支持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2021年全国财政生态环保投入8210亿元。出台支持长江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强化税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调控作用,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等。

六是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财政管理监督更加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安排。财政部积极发挥改革突破和先导作用,蹄疾步稳深化财税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2021年,我们推进增值税等税收立法,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组织开展转移支付和重大支出政策后评价工作,出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推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在所有省份上线运行。同时,对会计师事务所无证经营等四类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专项治理等,财政管理监督进一步加强。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财政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先介绍这么多。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谢谢大家!

陈文俊:谢谢刘部长。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记者:我的问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所以想请您介绍一下具体内容,以及财政政策将如何靠前发力?谢谢。

刘昆:谢谢你的提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贯穿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提升效能,就是要统筹财政资源,强化预算编制、审核、支出和绩效管理,推进绩效结果和预算安排有机衔接,加强与货币政策等协调,确保宏观政策稳健有效。

注重精准,就是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焦中小微企业纾困、聚焦科技创新,实施新的更大力度减税降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同时加强对基本民生、对重点领域、对地方特别是基层的财力保障。

增强可持续性,就是要统筹需要和可能安排财政支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好高骛远、吊高胃口;适当确定赤字率,科学安排债务规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您问我财政政策如何适当靠前发力,实际上就是要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早出台政策、早落地见效。如果您留意财政新闻,可以发现,我们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1月份,已经陆陆续续有一些减税降费方面的政策出台。重点要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在去年1.1万亿元基础上,今年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市场主体会有更多获得感。

二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重点支持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重大战略、现代农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提高支出精准度,不撒“胡椒面”。

三是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去年底已提前下达了1.46万亿元,1月份完成发行4844亿元,占提前下达限额的1/3,全部用于交通、市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领域。实际上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的资金,去年底还有一部分资金留到今年用,所以您可以看到,各地有很多新的项目在开工,有相当多的项目就是利用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资金。

四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将较大幅度增加,继续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五是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中央财政带头,继续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地方财政也要从严从紧,节俭办一切事业。

六是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和改进地方财经秩序,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谢谢。

香港中评社记者:近年来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把省出来的钱用于改善民生。请问,今年中央财政过紧日子有何考虑?谢谢。

刘昆:你问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正如您所说,政府的日子现在是越过越紧了。以中央为例,中央本级支出连续两年负增长,中央部门财政拨款“三公”经费连年压减,从2019年的81.07亿元减少到2021年的51.87亿元,累计下降了36%。

但是我要和你说明的是,政府过紧日子不是一个短期的应对措施,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党和政府过紧日子,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政府过紧日子,就是要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党政机关特别是中央机关要带头厉行节约,把钱省下来用于支持民生和市场主体,这并不是基于财政收支压力的考虑。

我们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内化为一种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拧紧政府过紧日子的弦,节用裕民。

一是要科学安排压支出。今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拉紧钱袋子,把能省的钱省下来,保障机关运行等刚性急需支出。

二是精打细算过日子。严控会议、差旅、培训、论坛等支出,严禁新建扩建政府楼堂馆所,不该开的会一个不开,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把花的钱花到点子上。

三是提质增效挖潜力。强化追踪问效,通过绩效评估,倒逼各单位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让有限的钱花出最好的效果。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对一些中小企业影响很大,请问在支持中小企业纾困发展方面,财政部有哪些精准帮扶的措施?谢谢。

刘昆:这个问题请余蔚平副部长来回答。

财政部副部长 余蔚平: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扩大就业、促进技术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研究出台一系列纾困发展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恢复元气、更好发展。

一是降低中小企业税费负担。继续实施减税降费,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的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全部缓税,制造业中型企业按照50%缓税。延长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等。去年减税降费,刚才刘部长介绍了,约1.1万亿元,中小微企业是一个最大的受益者。

二是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奖补资金30亿元,支持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担保费率,全年为市场融资主体减轻担保费用超100亿元。继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2021年,中央财政拨付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和奖补资金63.36亿元,同比增长65.9%。支持打造普惠金融示范区,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三是支持“专精特新”高质量行动。2018-2022年,中央财政安排约90亿元,推动中小企业双创升级。2021年,启动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奖补资金,实现了“小巨人”企业全国覆盖。目前,已上市的“小巨人”企业是300余家,近两年平均营业收入增速和净利润平均增速超过25%,是全部上市公司均值的两倍左右。

下一步,财政部将精准聚焦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进一步加大税费优惠力度,综合运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撬动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让中小企业焕发更大的生机。谢谢。

彭博新闻社记者:我有三个问题。第一,大部分省区市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增速将会比去年慢,但是支出的目标却增加了。请问中央政府对今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的判断是怎样的?以及中央政府会如何帮助地方政府完成支出目标?第二,今年的减税降费总体目标是多少?第三,刘部长在上周五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谈到,今年将较大幅度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请问,今年此类转移支付的规模预计是多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抵消减税降费带来的影响?谢谢。

刘昆:你问的三个问题都很专业,我很愿意回答您的提问。实际上您刚才问的问题,一是我们要适当安排赤字率。另外,要提高财政支出强度,还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从你三个问题的构成看,你觉得这些目标可能有一些是两难的,但是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我们想把这些问题妥善地解决好,而且希望能够在今年实现。今天给您的回答可能会比较简略,我希望也期待,你能够在今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预算报告中找到答案。

您刚才讲的地方财政收入预期相对比较低,这实际上是我们对减税降费做了安排,虽然还没有走完审批程序,但大的导向是明确的,所以各地都在预计本地财政收入的时候,考虑了减税降费的因素。但是,我们会通过提高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地方收入的减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

许宏才副部长分管预算,具体情况,我想请他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回答。

财政部副部长 许宏才: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你这个问题确实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我给您归纳一下,您问了三个问题,一是讲到了今年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矛盾,就是收入会慢,支出会高。这是收入支出之间的矛盾问题。第二个问题,我把第三个问题移到前面说,实际是指在这样一个状况下,中央怎么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确保地方的支出能够得到保障。第三个问题讲到了预算的安排,今年的目标是多少。我按照这个顺序来回答。

减税降费确实是现在市场主体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年来,财政部坚持把减税降费作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先手棋”,着力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通过减税降费来推动经济增长。实际上减税降费表面来看是收入在减少,但实质上换来了经济增长和后续财政收入的增加。这里我向各位记者朋友通报几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是1.1万亿元。这是2021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规模,重点支持制造业升级、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发展。1.1万亿元的减税降费,是在这些年持续实施减税降费和财政收支压力比较大情况下实现的,用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让利,有效支持市场主体纾困,激发活力。

第二组数据,“十三五”以来的六年间,我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这个规模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力度也是比较大的。通过持续减税降费,我国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也是下降的,从2016年的17.5%下降到了2021年的15.1%。

第三组数据,目前我国市场主体的总量超过了1.5亿户,其中2021年新增涉税市场主体1326万户,同比增长15.9%。减税降费等政策的落实落地,减轻了上亿市场主体的负担,增强了韧性,为应对困难挑战,稳住经济基本盘发挥了重要作用。

留住青山,赢得未来。这也是刚才讲的,虽然收入慢、支出压力大,但是我们的减税降费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带来后续财政收入的增加。今年,财政部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实施好组合式减税降费,助力市场主体迸发出更大的发展活力。

一是力度更大。延续实施涉及科技、就业创业、医疗、教育等11项税费优惠政策,扩大部分已有政策的优惠力度,并且要及早推出一些新的政策举措。

二是精准发力。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小微企业纾困和科技创新,研究出台精准帮扶措施。

三是协同施策。注重减税降费政策与其他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同联动,握指成拳,形成纾困发展合力。

第二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在减税降费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会放缓,财政支出如何保障的问题。这个问题刚才刘昆部长在介绍相关情况时已讲到了,就是中央财政将大幅度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这是我们今年中央预算安排当中的一个重点。中央财政增加的转移支付规模,重点向困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减税降费减收比较多的地区倾斜。同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地方(包括省级财政、市级财政),加强对县级财力的保障,通过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实施相关的引导政策,支持地方各级政府落实减税降费措施,支持基层做好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等“三保”工作,确保基层财政稳健运行。当然,有一些支出我们还会继续通过直达方式,确保资金的使用符合政策目标。

你问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今年减税降费的目标是多少。刚才刘昆部长也讲了,这个问题请你关注人代会期间的预算报告,在预算报告上会有明确的情况。

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注意到,财政部在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支持基础研究等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谢谢。

余蔚平:谢谢你的提问,也谢谢你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进程与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多次强调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必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财政部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优先保障,持续加大投入,深化管理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推动科技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在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支出结构,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支出达到3205.54亿元。

一是强基础。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2021年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5.3%,主要用于加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力度,支持中科院加强基础研究等。同时,进一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二是助攻关。发挥社会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破解“卡脖子”问题,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三是抓重点。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推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培养、引进、使用科技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四是促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科研任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健全支持创新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去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类企业提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1.3万亿元,减免税额3300多亿元。

五是推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扩大科研领域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大幅精简预算科目,从原来的9个以上精简为3个。现在科目只有3个,就是设备费、业务费和劳务费。提高间接费用比例,科研项目经费中用于“人”的费用可达50%以上。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为科研人员潜心钻研、多出高质量科研成果营造良好氛围。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财政部将不断加大财税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优化科技支出结构,推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让科技这一国之利器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谢谢。

第一财经记者: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建立以来,中央财政的钱到达地方基层的速度更快了。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今年在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方面,将有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刘昆:谢谢您的提问。刚才许宏才副部长实际上已经谈到了直达机制的情况,我想您的问题继续由许宏才副部长回答。

许宏才:谢谢您的提问。建立财政直达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财政管理工作的重大创新。2021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所谓常态化,是指在2020年特定时期实施的政策基础上,我们把它调整为常态化实施,并且扩大范围。从去年全年运行的情况来看,财政直达机制发挥了“一竿子插到底”优势,实现了管理效能和资金效益“双提升”。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下达快。资金下达坐上了“直通车”,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在途时间大大减少。直达机制去年的情况和前年的情况不太一样,从中央财政来说,我们从年初编预算的时候就开始做这项工作,对地方时间的要求,放得比前年时间更长一些,我们要求接到中央下达的资金后,省级财政应当在10-30天内分配下达。从去年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反馈情况看,大部分地方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资金的分配。

应当说,速度确实很快,比一般的资金或者和中央其他的非直达转移支付资金相比要快。从年底统计直达资金支出的进度来看,直达资金全年支出进度明显高于一般预算资金。所以“快”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二是投向准。全年统计,2.8万亿元直达资金实际形成支出2.67万亿元,主要用于精准支持基层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和保工资、保运转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的支出近2万亿元,直接用于就业方面的支出超过510亿元,相关直接惠企支出累计超过6000亿元,惠及各类市场主体166万余家,精准滴灌效果明显。

三是监管严。更好发挥直达资金监控系统作用,让更多双眼睛盯着直达资金,避免“萝卜快了不洗泥”。因为监控系统是从中央到省、到市县,在中央不仅仅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还有相关主管部门,都是联网的,大家都能够在一个网上看到资金流向、资金拨付和支出情况。应当说,与其他财政资金相比,监控更严格。从审计署实施的国家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情况来看,直达资金违规问题比较少,违规金额比例也比较低,资金使用相对来说更为规范,因为有这个监控系统在监控,发现一些问题也会及时提出来、及时纠正。

今年,我们将认真总结已有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扩大直达资金的范围,完善直达资金的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监管,确保直达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谢谢。

新华社记者:近年来,我们感受到身边的环境不断改善,蓝天也更加常见了。请问财政部,去年在支持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下一步有何打算?谢谢。

刘昆:谢谢您的提问,您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公共财政提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来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财政部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综合运用财政政策,支持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生态环保资金4374亿元。同时,还创新了很多财政管理的手段,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通过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等,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治理。

二是聚焦重点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对水、空气、土壤治理建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财政投入加上社会的努力,效果十分明显。像蓝天,去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9.1%,优良天数比例是87.5%。我相信,每一位公民在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这方面明显的改善。

三是构建长效机制。我们建立支持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积极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财政部将坚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尽快解决,支持打赢环境保护这场持久战,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今年1月份,专项债的发行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同期。请问这出于什么考虑?另外,目前资金的使用情况如何?谢谢。

刘昆:您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我在开场白的时候和刚才宏才副部长的答问时都谈到了,我想请许宏才副部长作一个详细的回答。

许宏才: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方面,就像刘昆部长讲的,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当靠前发力,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早出台政策,早落地见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和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

为什么要提前下达?主要考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发行的节奏要根据经济形势、宏观调控的需要等合理把握。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要求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提前下达专项债券额度,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主要是为了尽早发挥对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

刚才刘昆部长在前面也作了介绍,很多项目在启动,我们从支出统计的情况来看,也还是形成了不少支出。1.46万亿的专项债券下达地方,1月份地方已组织发行了新增专项债券4844亿元,发行规模占提前下达额度的33.2%,基本上占1/3。这当中使用的情况,大概有三成用于市政及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两成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两成用于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建设,还有大概三成用于其他方面。

这个政策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靠前发力的一个举措,1月份的进展情况还是比较好的,2、3月份我们还会继续督促地方做好这方面工作,包括接下来,今年全年我们都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要求,指导督促地方加快资金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对经济的有效拉动作用。

澎湃新闻记者:受疫情影响,部分地方养老金出现缺口。请问财政部如何确保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今年将启动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进展如何?谢谢。

刘昆:我先说一句。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在哪个省,在哪个市县,都能确保及时足额发放,都有保障,请大家放心。具体请余蔚平副部长作详细解答。

余蔚平:养老金是老百姓托付给国家管理的“养命钱”。社会各界对养老金运行十分关注。我在这里报个数,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社保基金滚存结余4.8万亿元,可支付月数在14个月以上。基金整体上是收大于支,刚才刘昆部长明确地讲,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有保障的。

管好用好养老金、让亿万老人老有所养,是财政部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们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各地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

一是加大中央财政的补助力度。1998年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以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2021年安排补助资金超过6000亿元,支持地方缓解基金收支压力。

二是提高调剂比例。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4.5%,调剂的总规模达到了9300余亿元。重点支持收支矛盾突出省份,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省份净受益金额超过2100亿元。

三是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中央层面共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资金在全国范围内互济余缺,有利于发挥基金的规模效应,增强支撑能力。这项工作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我们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测算资金调拨规模,合理调剂地区间基金余缺,加强对地方实施工作的跟踪指导,及时调整完善政策举措,用心用情把好事办好。谢谢。

陈文俊: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日报社记者: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年,想问一下财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作了哪些努力,今年这些方面会有哪些新的考虑?谢谢。

刘昆:谢谢您的问题。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2021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过渡期的第一年,财政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嘱托,保持中央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支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大投入。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61亿元,比2020年原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安排规模增加100亿元。积极做好行业帮扶资金保障工作,攻坚期倾斜支持的832个贫困县的相关转移支付,过渡期继续向脱贫地区倾斜,支持保障脱贫地区加快发展的“粮草军需”。这方面的资金,我们还会继续增加安排。

二是突出精准。出台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支持内容和负面清单,就是说有些方向是不能用这个钱的。我们将资金项目审批权限继续下放到县。继续支持脱贫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延续实施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政策,为做好巩固衔接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追踪问效。强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绩效评价考核,激励各地、各部门管好用好衔接资金。支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优先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帮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改善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根据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人均纯收入预计超过1.25万元,群众生活得到了更大的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强化投入保障,并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推进乡村振兴底子薄的地区倾斜,持续增强脱贫地区“自我造血”能力,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谢谢。

陈文俊:谢谢刘昆部长和两位副部长,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