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东莞划入深圳都市圈,将带来哪些重大利好?
导读:日前,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官网发布《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下称《指引》),明确五大都市圈的规划范围、空间格局、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领域协调指引、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公服设施领域协调指引、产业领域协调指引。
备受关注的广东省都市圈规划建设传来新进展!日前,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官网发布《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下称《指引》),明确五大都市圈的规划范围、空间格局、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领域协调指引、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公服设施领域协调指引、产业领域协调指引。
根据《指引》,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市(含深汕合作区)、东莞市全域,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南都记者梳理发现,《指引》24次提到东莞,涉及交通、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等方面,将为东莞的发展带来重大利好。
东莞纳入“一主两副”核心区
明确布局2个轨道主枢纽
《指引》提出,深圳都市圈将构筑“一主两副七廊多节点”的多中心分布式结构,发挥“一主两副”引擎辐射效应,“一主”即由深圳福田、罗湖、南山、宝安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两副”即东莞和惠州中心区。这也意味着,东莞被定位为深圳都市圈“一主两副”核心区中的“两副”之一。
都市圈发展,交通要先行。在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方面,《指引》明确,深圳都市圈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快线的复合交通走廊为骨架,形成“三横四纵”的网络综合交通格局。
其中明确,以中南虎城际(规划)与常虎高速延长线-佛莞高速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作为串联东莞南部九镇主要交通通道。同时,以深圳20号市域快线和穗莞深城际为支撑,结合原有的莞太路、广深高速、沿江高速形成复合交通走廊,串联深圳中心区-宝安-滨海湾。
另外,以南光-龙大高速、深圳13号市域快线(规划)、深莞增城际(规划)的复合走廊,串联深圳中心区-光明-松山湖。利用现状广九铁路、东深公路,叠加常龙城际(规划)和深圳22号线形成的复合走廊,串联深圳中心区-龙华-东莞东南板块。
《指引》还明确,深莞惠中心区布局9个轨道主枢纽。其中,深圳布局5个,分别为深圳北站、深圳站、西丽站、深圳机场站以及坪山站;东莞布局2个,分别为东莞东站、第二高铁站;惠州布局2个,惠州站、惠城南站。
在人口与经济活跃的东莞、惠州和深圳相邻地区,通过设置虎门站、滨海湾站、塘厦站、光明城站、平湖站、惠州南站6个临界次级枢纽,支撑东莞滨海湾、深圳会展海洋新城、东莞松山湖、深圳光明科学城、塘厦、平湖北、大运新城、惠阳以及大亚湾等关键分布式节点。其余地区结合松山湖、常平、龙岗、平湖等轨道交汇地区形成11个次一级铁路枢纽。
东莞中心区为都市圈级副中心
共同构建深圳都市圈公共中心体系
在公服设施领域协调指引方面,《指引》提出,构建“1+2+N”的深圳都市圈公共中心体系,其中东莞中心区和惠州中心区构成2个都市圈级副中心,提供地区性公共服务功能,而东莞滨海湾、松山湖、东南板块和惠州惠阳、大亚湾、仲恺则构成N个重点平台与区县公服中心。
《指引》还明确,要补齐深莞惠边界地区公服短板。在海洋会展城-滨海湾新区和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等地区,深圳、东莞均已各自谋划市级服务核心,可借助茅洲河生态廊道、中部隧洞走廊建设、黄江城市更新等契机,共同谋划特色公共服务设施,强强联合。
在凤岗-平湖、大运和坪山-惠阳地区,尚未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服务中心,可充分借用深圳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通过东莞、惠州提供土地资源与硬件配套、深圳提供技术平台与人才团队的模式,探索教育、医疗、体育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跨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边界地区高标准的公共服务协同示范区。
以深莞惠中心区为核心
构建多中心现代服务业体系
在产业领域协调指引方面,以深莞惠中心区为核心,构建多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以深圳前海、福田、罗湖、南山为主中心,东莞和惠州主城为副中心,形成金融服务、生产性服务、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体系,持续推动制造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和现代服务中心深化合作,通过区域协同、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布局促进价值链整体跃升。
《指引》还提出,要依托四大交通走廊与轴辐式枢纽体系,构建湾区级产业科技创新功能节点,沿深圳-东莞和深圳-惠州边界,自西向东构建湾区科创头部企业与现代服务业节点、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与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
其中,深圳会展海洋城-东莞滨海湾新区为国家现代服务业与头部企业节点,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为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塘厦-平湖北/坂雪岗-大运新城为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沿东莞-惠州边界重点构建潼湖-常平智慧产业新城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