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中心城区大变样!天津拟发布城市更新行动计划!

来源:中新生态城 发布时间: 2022-07-30 09:57:33 编辑:夕歌

导读:为进一步统筹推动天津市城市更新工作,日前,天津研究制定了《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并发布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进一步统筹推动天津市城市更新工作,日前,天津研究制定了《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并发布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此次城市更新计划的范围为本市行政辖区的全部城镇空间,参考正在编制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域制定城市更新策略和计划。其中,原外环线以内全部中心城区,整体制定更新策略。

综合考虑建成区内建设年代等情况,按照城市更新有关要求,暂不考虑梅江、解放南路等较新建区域,以及成林道两侧、侯台等在开发区域,划定中心城区城市更新重点区域,面积约268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区总用地面积的80%。

意见征求截止日期为2022年8月25日,可通过电子邮件wangyanyang@tj.gov.cn进行反馈,标题注明“‘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反馈意见”,并请在邮件内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联系人:魏海军,联系电话:28468189。

中心城区更新策略

重点区域

中心城区以老城厢建设为起点,以海河为轴线,向外圈层发展,形成现状的建成区。综合考虑建成区内建设年代等情况,按照城市更新有关要求,暂不考虑梅江、解放南路等较新建区域,以及成林道两侧、侯台等在开发区域,划定中心城区城市更新重点区域,面积约268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区总用地面积的80%。

重点区域作为城市更新实施推动、政策机制创新的试点区域。探索3种更新方式:

一是项目自我更新。推行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划定项目范围,实现项目自平衡。

二是区内统筹更新。涉及投资规模大、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重大城市更新项目,可在行政辖区内平衡。

三是跨区统筹更新。建立存量提质增效与增量结构调整的联动机制,探索区域建设规模统筹,加强过密地区功能疏解。

中心城区更新任务

(一)

城市功能提升计划

1.实施科创学圈培育行动

——打造天津核心科创圈。依托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边科研机构等骨干科技力量,打造天津核心科创圈。重点支持南开区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合力打造启航创新产业区,更新利用存量空间,加强众创、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等载体建设。推动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高校依托光荣道智能科技示范区建设,发挥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及周边科研院所科研力量。探索“一校一园”、“一校多园”和“多校一园”等多元建设模式,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协同发展,建设科技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

——推动滨海高新区华苑科技园升级。高质量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深化“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专利转化、信息技术、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完善线上线下一站式综合服务载体空间。增加高端商务酒店等生活性服务业配套设施。推动工业园区按照绿色园区标准进行厂房更新,提高用地使用效率,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建设。

2.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行动

——打造“解放北路+友谊路”金融服务集聚区。利用解放北路沿线历史资源,重点发展新金融、类金融、传统金融等金融业态,探索建设解放北路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发挥友谊路周边存量用地资源,加快建设高端金融服务聚集区。

——推动“设计之都”载体建设。重点布局海河柳林“设计之都”核心区专业化特色功能区,充分挖掘设计之都周边空置载体资源,重点发展设计、智能科技服务等高端业态,构建以智慧城市和生态宜居为特征的、具有天津特色的创意设计街区,形成集生产、交易、服务、旅游、休闲一体的海河服务经济延长带。

——实施工业遗存保护利用。充分挖掘中心城区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工业时代价值,探索工业遗存活化利用新模式,搭建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平台,促进工业文化相关的商业、旅游业等发展,形成体验式文化场景。完善工业遗存城市更新运营模式,鼓励产权单位通过厂房租赁、企业资产重组等方式实现市场运作,激发再生活力,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3.实施传统商圈复兴行动

——重点提升滨江道-和平路商圈。提升滨江道和金街两条主街,持续深化全国示范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注重劝业场等历史风貌建筑的活化利用,探索传统商圈新型服务功能,推动传统商业向智慧商圈转型升级。支持后街自主迭代更新,融合丰富历史资源和特色街区文化,形成充满烟火气的休闲生活体验区。

——推进南门外大街等商圈提升改造。探索传统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及周边存量低效资源利用,引入适应性业态转变为生活圈的社区活力中心、众创空间等,促进新场景新业态落地,形成若干主题鲜明的商业活力片区引领消费升级。

4.实施都市工业升级行动

——发展质量升级。以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形成全新生产方式。着力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优势产业为支撑,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提质增效。

——产业结构升级。分级分类推动园区“腾笼换鸟”和提质增效,释放存量资源形成新空间供给,推动棉三创意产业园、南开科技创新园、通广科技园等26个都市产业园区升级。鼓励发展都市产业园,推动促进工业制造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2.5产业,鼓励发展文化创意类产业、智能科技类产业。

——土地利用效益升级。建立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制度,推进工业用地改造升级和集约利用,支持探索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按需确定规划性质、用地指标和配套设施比例,鼓励混合产业用地复合利用,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

(二)

人居环境提升计划

5.实施完整社区提升行动

——分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基础类改造,着力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和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对停车场、充电桩、建筑节能改造、加装电梯,结合条件应改尽改。推进相邻居住社区及周边地区统筹规划建设、联动改造,加强各类配套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共建共享。到2025年,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著提升。

——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将老旧小区改造全面纳入社区治理,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作用。推进物业服务全覆盖,采取引入国有物业服务企业、社区“两委”组织居民自我管理等方式,实现物业服务兜底;对准物业小区鼓励通过“先尝后买”方式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实现转型升级。

6.实施老旧房屋改造行动

——推进非成套住房改造 。针对没有独用卫生间或厨房的非成套住房,以及经鉴定确定的危险房屋,按照保护类、改建类、重建类三种方式进行成套化改造,完善功能设施。对建筑结构差、安全标准低等不具有保留价值的非保护性建筑通过拆除重建,适当增加居住建筑面积实现成套化;对建筑结构具有保留价值的非保护性建筑,通过调整房屋内部空间布局或外部扩建,增加独用厨卫设施实现成套化,提升住房安全和使用功能。

——加强小户型住宅合理利用。盘活存量住房资源,重点推动70平米以下小户型存量住房转保障性租赁住房,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围绕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探索通过置换、租赁等转移房屋使用权方式,多措并举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阶段性住房需求。

7.实施公共服务补短板行动

——补齐学前教育设施。合理布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增加公办幼儿园,支持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和商业服务用地开展托育服务,鼓励将老旧小区中的国企房屋和设施以适当方式集中改造用于发展托育服务。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普惠托育服务比例达到60%。

——补齐社区养老设施。注重盘活、整合闲置和分散存量资源,建立并完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到2025年,“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逐步完善,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补齐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全面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对已建成居住区没有达到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划和标准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建设、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予以配置。到2025年,居民步行不超过 15 分钟能到达 1 所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提升便民社会化服务水平。优化菜市场规划布局,充分利用老旧小区内边角地、插花地配建生鲜超市、菜店。推进便民商业设施进社区,打通“最后一公里”。采取“一店多能”、服务叠加等方式发展微利业态。到2025年,中心城区菜市场服务覆盖范围达95%以上。

(三)

生态建设提升计划

8.实施绿地系统提升行动

——推进“植物园链”建设。以外环绿道为纽带串联形成城市“植物园链”,着力构建城市公园体系和联通中心城区内外的生态廊道网络。推进新梅江公园、柳林公园在建项目建设,推动刘园公园、程林公园等拟建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植物品种,充分体现生态多样性和设施的独特性,保留公园的自然美、天然韵、生态味。

——推进城市公园建设。优化城市公园布局,新建一批城市公园,提升整体绿化覆盖率。优化提升现状公园,补充完善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公共服务等设施功能。推进滨河绿道、铁路绿道、沿路绿道等绿道体系建设,实现公园游憩系统连通,打造品质化、特色化、系统化的线性游憩空间。

——提升道路绿化、沿河绿化、街头绿地。提升道路绿化水平,丰富绿化景观层次,提升道路绿地达标率和整体景观效果,实施立体绿化改造。完善现状社区公园,通过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破硬植绿等方式,扩大绿地面积。利用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改造建设“口袋公园”“袖珍公园”等,提高公园绿地覆盖范围。

9.实施建筑领域双碳行动

——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持续扩大星级绿色建筑规模,不断提升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健全绿色建筑激励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建筑建设。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建设低碳建筑、零碳建筑示范项目。

——持续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继续推进既有住宅节能改造,探索政府、市场、用户合理分摊机制。鼓励公共建筑开展用能系统和维护结构改造,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完成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节能改造任务,建成公共建筑节能信息服务平台。

——推行绿色建造。采用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一体化装修方式,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建造工业化。推行“装配式+超低能耗+健康性能”绿色建筑体系,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发展,推广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到2025年,国有建设用地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部推广装配式建筑。

——推广新能源利用。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抓手,持续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控制煤炭消费,加强天然气使用,推动太阳能与建筑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体系。在城市更新项目中,优先使用太阳能、空气能等绿色能源。持续提升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水平。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四)

城市品质提升计划

10.实施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行动

——保护好运河及沿线文化遗产。坚持文化保护和生态保护一体联动。加强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的整体性保护,开展文物影响评估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组织运河沿线文物保护修缮。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南运河、北运河综合整治,打造沿河生态带。

——传承好大运河文化精神。坚持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无缝对接。依托沿线特色风貌建筑、名人故居、历史遗迹、广场公园等资源,加快打造大运河海河文化旅游带,促进沿线商旅文融合。

——利用好大运河及沿线资源。坚持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机融合。促进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实施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建设大运河核心监控区绿廊公园,推进子牙河公园、北辰堆山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园建设。

11.实施风貌保护提升行动

——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 。以14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为重点,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一宫花园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实施意风区特色商业街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城市会客厅三大工程,扩展核心步行区,构建开敞空间系统。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布局多元业态,实施远年建筑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升改造区域夜景灯光。鞍山道、劝业场历史文化街区,大力发展后街经济,提升改造鞍山道沿线绿化,打造一批小众潮牌、特色风情餐饮等各具特色的主题街区。解放北路、解放南路、泰安道等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完善高端商务配套设施。承德道、赤峰道、中心花园历史文化街区,重点盘活空置小洋楼资源,打造时尚消费文化旅游购物带,完善区域慢行系统。老城厢、古文化街、估衣街历史文化街区,加大文旅资源整合力度,擦亮“老城津韵”品牌,依托特定街道打造开放式创意文化艺术街区。海河街区,依托沿河特色建筑、商业综合体、沿河步道,优化沿河商业节点空间。

——推进小洋楼招商。充分挖掘小洋楼资源,加大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开展房屋安全查勘,加强保护修缮,统筹招商入驻与消费配套,探索区域整体规划、整修、利用新模式,构建洋楼经济发展新格局。

——名木古树保护。开展城市大树调查保护工作,建立城市树木保护体系,城市更新中做到不随意迁移、砍伐大树。建立古树后备资源库,做好较易保护大树的场所调查登记。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做到“一树一策”,科学管护。

12.实施市容环境提升行动

——全面规范户外广告。集中治理违法广告,维护城市天际线、道路景观线,确保建筑立面秩序井然。推广户外广告牌匾设置新理念、新技术应用,打造示范街区、城市道路和景观节点,着力提升市容景观环境品质。

——提升街景立面品质。对沿路公共空间的立面品质和特色景观进行梳理,对高品质商圈和商业步行街街景立面元素实施重点改造提升,展示天津城市景观独特魅力。

——打造灯光夜景体系。发挥海河景观引擎作用,构建海河沿线设施的夜景灯光体系。推动升级重点道路、特色地区夜景灯光效果,服务夜间经济,丰富夜间消费体验。

(五)

安全韧性提升计划

13.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加快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提高河道外排能力、优化排水分区、完善雨水管渠系统建设、增加雨水调蓄能力,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水平,非系统性易涝积水点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持续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老旧小区因地制宜采用提升小微绿地、改造透水铺装、增设雨水桶等措施,有效控制外排雨水峰值流量。

——实施燃气等老旧管网改造。加快推进各类老旧管网改造,“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每年改造一批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等老旧管网,实施排水管道混接点改造。到2025年,基本完成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任务。

——提升水气热等设施保障能力。实施凌庄水厂扩建等工程,新建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北部新区新建一批能源站,南部区域形成以热电联产为主体的多热源联合供热一张网。持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

——因地制宜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在老城区,探索缆线管廊建设模式,推动过河、过铁路等重要节点的管廊建设;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有序推进干支线管廊和缆线廊相结合的综合管廊建设。

14.实施交通出行改善行动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全力推进在建地铁建设,到2025年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推动站城一体化更新,优化轨道交通接驳系统,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加密城市道路网络。提升城市快速路体系,快速内环以完善为主,外环快速路以提升为主,逐步开展外环线快速化改造。完善解放南路区域、天钢柳林等区域路网,加快形成“窄路密网”通行格局,构建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

——完善停车设施供给。推动传统商圈、医院、学校周边停车设施建设,设置一批临时停车位。综合运用配套政策,多措并举加强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

——推动公交场站实施。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和苑、天拖等区域公交场站建设,探索公交场站综合利用模式。

——改善慢行交通环境。推动快速路辅路、主干路及次干路设置具有物理隔离设施的专用自行车道。提升重点商业项目周边过街环境,新建立体过街设施,满足居民过街需求。优化共享单车停放管理,打通接驳最后一公里,探索共享单车与社区居民出行充分衔接。具备条件规划潮汐停车区,引导用户“停车入位”。

15.实施智慧城市建设行动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操作平台。推动城市建筑物、基础设施等数字模型的汇聚,构建CIM数据资源体系。探索多元场景应用,推进CIM平台与各信息平台的融合共享。

——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对水电气热等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实现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保障设施安全运行。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

16.实施防灾应急提升行动

——完善消防治安等安全布局。在历史城区、高层建筑密集区、大型地下空间等,合理布点消防站。补齐老旧房屋和老旧小区消防安全设施短板,打通和维护消防通道。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设一批消防站,完善公共消防设施。

——城市避难场所建设。重点推进固定和中心避难场所建设,中心城区新增新梅江公园和水西公园2个中心避难场所,新增一批固定避难场所和紧急避难场所,覆盖常住人口达到80%以上,城市建成区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力争达到1.5平方米。

——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建设。利用现状厂房、园区宿舍等闲置资源,改造一批集中隔离场所,建立备用集中隔离点清单。加强方舱医院建设,按标准建设储备床位。完善常态化检测机制,逐步推进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