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数西算”为什么势在必行,哪些企业在行动?
导读: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之后,近期中国又启动了一项重大工程,即最近大热的“东数西算”工程。
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之后,近期中国又启动了一项重大工程,即最近大热的“东数西算”工程。
受此影响,自2月18日以来,东数西算相关概念持续上扬,概念股掀起涨停潮,截至2月23日收盘,依米康、佳力图、美利云、贵广网络走出四个涨停板,首都在线、浙大网新等涨幅居前。
什么是“东数西算”?发改委在2月17日对外公布的政策解读中这样表示,“数”指数据,“算”指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东数西算”是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实际上,早在2021年5月24日,发改委联合多个部门印发了一份文件,名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提出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的方案。
仅仅两日之后,2021年5月26日,在贵阳2021数博会开幕式上,国家官宣了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工程启动,从而将“东数西算”推向公众视野。
最近,发改委再次联合多个部门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这标志着,“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已经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东数西算”势在必行
中国数据市场方兴未艾,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已达到1500亿元。但数据中心历来是耗电大户,被称为“不冒烟的钢厂”和“电老虎”。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撰写的《点亮绿色云端:中国数据中心能耗与可再生能源使用潜力研究》,2018年我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约为1609亿千瓦时,占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的2.35%,规模甚至超过了同期上海市的用电总量(1567亿千瓦时)。
资料显示,一座超大型数据中心(IDC)一年的耗电量可能超过亿度,其中制冷耗电量占比近四成。202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将数据中心定位为高能耗产业。
在微观层面,数据中心电力成本占其运营成本的56.7%,其中占据能耗比重最大的为IT设备和制冷系统,二者合计占数据中心总能耗的80%。
这导致数据中心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于,数据中心的用电来源仍以传统的火电为主,占比在70%以上,其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仅有20%出头。
这就与我们国家的碳排放目标相悖。我国对于碳排放的目标是,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以各行各业都要减少碳排放。
而在大型数据中心(IDC)上,西部恰恰有东部没有的优势。
从东部上海出发,沿沈海、荣乌、京新、京藏高速一路向西北,便可到达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如果上海的温度是10度,那么乌兰察布市同一时间就只有零下10度,1557公里,20度温差,是大自然造就了“东数西算”的合理性。
而乌兰察布的集宁大数据产业园,是此次“东数西算”工程提到的八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长期的数据观测显示,乌兰察布全年平均气温4.3℃,全年气温低于15℃的时长为6799小时,对数据中心而言,这意味着每年有近10个月时间,具备充足的自然冷却条件。
东西部“分工”
放眼全球,数字化浪潮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把握新形势下的产业变革机遇已是所有人的共识。
数据已经成为了继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之后的又一关键生产要素,算力在数字时代扮演着全新生产力的角色,而以数据中心(IDC)、超级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正在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底座。
根据CDCC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31日,全国范围内数据中心规划新增机柜总数约99.15万架,存量机柜总数达到约415.06万架,仅2021年,75%的新增机柜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东部一线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呈现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趋势。
一家头部IDC厂商表示,“东数西算”首次从顶层设计角度规划国家算力网络体系,解决的是目前数据中心建设中存在的东西部发展“冷热不均、供需错配”等问题。在统一筹划建设下,对于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对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有望率先向西部地区转移。
“东数西算”工程可谓是在云端的“西部大开发”,它将让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的东部地区,打造成处理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视频通话、人工智能推理等对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
“东数西算”让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发展成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的需求,即由西部地区处理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对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
具体来看,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将以对热数据和温数据的存储和计算为主。
这些地区,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域,也是重要的城市群。尤其前三个,本身就处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用户规模较大、应用需求强烈。建成之后的枢纽节点,基本上都是服务于本区域的需求,属于“内部消化”。
而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都在西部地区,当地的算力需求不大,他们作为枢纽节点,主要作用是“对外输出算力”,以存储和运算冷数据为主。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凭借自身土地成本低、可再生能源丰富(风力、水力发电)、气候适宜(北部气温低)的优势,建设低成本、低能耗的数据中心,承接东部地区的算力需求。
企业在行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新焦点。
“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加大数据中心在西部布局,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以大换小、低碳发展等措施,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
对此,一些大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很早就在全国布局。
中国电信作为作为全球运营商中最大的IDC服务商,近年来就反复强调“云改数转”战略。
在“东数”方面,拥有安全可靠的中国电信(南京)吉山云计算中心;在“西算”方面,拥有以绿色低碳著称的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以及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新型大数据中心等大型的数据中心。
阿里巴巴方面,在京津冀的方向上落子很重,比如阿里张北数据中心已于2016年9月投产,这里距离北京仅有230公里。这个数据中心集群由阿里云联数据中心、阿里数据港数据中心、阿里中都草原数据中心组成,采用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这里也是国内云计算数据中心规模最大的浸没式液冷集群。
除了布局京津冀,阿里也在其他地区建立了数据中心,尽管这些数据中心不一定汇聚在十大集群内。比如,其内蒙古枢纽乌兰察布超级数据中心于2020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
腾讯的布局相比阿里的集中度要更为分散,在京津冀有张家口集群,腾讯怀来数据中心总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项目总投资300亿;在长三角区域,腾讯在上海青浦区有一个亚太第一的数据中心,容纳10万台服务器。
在西边,成渝区域,位于两江新区的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预计2022年建成投用,将凭借20万台服务器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单体数据中心;在贵州区域,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在洞内布局5万台服务器,极限PUE有望达到1.1左右。
华为方面,在贵安数据集群上,华为在全球最大的云数据中心正在建设中。这个可容纳100万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是华为云业务的重要承载节点,承载了华为云和华为流程IT、消费者云等业务。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1521亩,总体建成后将可容纳100万台服务器,PUE仅为1.12。在数据中心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预计每年可节省电力10.1亿度,减少碳排放81万吨
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火山引擎在全国部署大量CDN节点,可以为东西部的企业和用户提供传输加速服务。目前,火山引擎正在加强西部数据中心人才培养和招聘,以及西部数据中心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包括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相关耗材、服务器/交换机等零配件等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
亚马逊云科技在宁夏枢纽节点有布局。由西云数据运营的亚马逊云科技宁夏区域属于“东数西算”中卫集群,于2017年12月正式上线。2021年宣布二期扩建,预计新增厂房设施面积及可支持计算容量达一期的1.3倍。
UCloud在长三角算力枢纽节点和内蒙古算力枢纽节点各规划了一个大型数据中心。据相关人士透露,UCloud乌兰察布云计算中心位于集宁大数据产业园,规划建设5栋数据中心,总计可容纳6000个8.8KW机柜,UCloud长三角云计算中心则位于上海青浦,一期可容纳3000个机柜,预计投产时间为2022年。
此外,快手、百度、京东、美利云等互联网或云服务企业也公布了其“东数西算”的布局。
企业在这方面的做法显然比较积极。但需要提醒的是,“东数西算”工程要避免一哄而上,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投资,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在“东数西算”工程建设过程中,在投什么、投多少、怎么投方面应注重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在快速形成跨地域数据交互能力的同时,避免出现无效投资,努力实现效率与效益的双重目的。
参考资料:
《到底该如何看待“东数西算”?》 来源:鲜枣课堂
《全网热议的“东数西算”,凭啥能比肩南水北调?》来源:苏宁金融研究院
《“东数西算”如何撬动超千亿元投资?》来源:IT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