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养生 > 医药 > 正文

一位国医大师亲历的中医药风云

来源:东南网 发布时间: 2022-11-04 14:08:36 编辑:夕歌

导读:亲历着这一切,杨春波表示:“我明显感觉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目标不断明确、不断细化,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中医药正步入黄金时代。福建要培养更多高层次中医药人才,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发展。”

杨春波在门诊。

1978年11月,福建中医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和挂牌仪式,宣告该校复办。

1982年,杨春波在省中医药研究所前留影。

今年7月,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陈民藩(左三)荣获“国医大师”称号,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左四)、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吕绍光(左一)、省二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肖定远(左二)荣获“全国名中医”称号。

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在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讲解中医药文化。

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药师走进校园教孩子们称药。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福建卫生报记者 邓剑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八闽大地,历史上名医辈出。三国时期董奉被誉为杏林始祖,宋代吴夲被封为保生大帝,“大宋提刑官”宋慈是世界法医学鼻祖,清代陈修园是杰出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晚清御医力钧是中西医汇通的大家……

而今,我省将中医药这一国粹发扬光大,涌现出2位国医大师、5位全国名中医、2位全国中医药教学名师、3位岐黄学者、2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以及101位国家、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身为国医大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杨春波无疑是我省中医药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让我们通过这位88岁的国医大师之眼,回望中医药数十载的传承创新发展之路。

“花生米”的奖励

1934年,杨春波出生于仙游县枫亭镇一个中医世家。

“9岁起,每到寒暑假,我就被祖母要求每天早起背诵《药性赋》《汤头歌括》《脉诀》《医学三字经》等,背一首奖励5颗花生米。”杨春波翻开泛黄的记忆,“等我再长大一些后,祖母就执意让我待在家里,跟着父亲学中药炮制、跟着四叔学中医。”

1953年,19岁的杨春波正式出师,在父亲开的药店坐堂。

1954年起,全省开始逐步加强中医工作。当年9月,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成为当时福建最高的中医进修学府。全省各专区卫生局也相继举办中医进修班,杨春波于1955年被仙游县卫生部门送往晋江专区中医进修班学习。

“此前的中医师,主要向老一辈学习,大多没有系统地学过中医经典著作。进修班,其实就是为临床中医师举办的提高班。”杨春波回忆道,在进修班的7个月里,他学习了《伤寒论》《温热经纬》《针灸学》等,并第一次接触到解剖生理学、细菌学、传染病学等现代医学。

历史上,福建的中医师绝大多数为个体行医。1956年,为进一步发挥中医在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各地卫生部门开始大量吸收中医师到公立医院工作。在此背景下,杨春波被仙游县政府选派到枫亭联合医院工作,兼任枫亭区卫协会主任。

1957年,杨春波考入省中医进修学校。“当时,全班150多人,年龄差距很大,有的60多岁了,而我那时才20多岁。”杨春波说,在进修学校,自己不仅学到更系统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还阅读了《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医学本身是辨证医学,中医师一定要懂得唯物辩证法,这样才会对中医学有更深的认识”。

这两段学习经历,使许多像杨春波这样由传统“跟师学徒”成长起来的中医师的理论水平显著提高,并对临诊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7月,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在原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基础上成立。“1956年,我国开办中医教育,首批建立了4所中医院校;1958年,建立了第二批中医院校,福建中医学院就是其中之一。从由老中医自编教材到主编国家规划教材,从每年招生150人到每届毕业生超过3000人,福建中医药大学逐步成为培养我省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主渠道。”全国名中医、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介绍道。

走出省中医进修学校后,杨春波被分配到省中医研究所工作,“研究所在当时很有名气,是卫生部确定的全国5个经络研究基地之一”。

在研究所工作期间,杨春波曾随考察团到上海、南京等地观摩当地中医药科研成就。“上海当时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医肾本质理论研究,对六个病的肾气虚、肾阳虚等做研究。他们采用了一个叫‘尿17羟’的指标,让我大开眼界;多年后,我还将这个指标运用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治研究中。”杨春波说,自己也由此理解了科研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意义。

1969年,省中医研究所被撤。杨春波被下放到松溪县茶平公社高洋大队的合作医疗站,开展医疗巡诊。后来,又先后被借调到松政县(当时松溪县和政和县合并为松政县)第二医院、松政县第一医院工作。

其间,他与其他下放医生一起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疗效明显,患者死亡率从20%下降到2.2%,并消除恢复期症状,无后遗症出现,展示了针灸、中药无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中医药的科研必须跟着临床走。我们广泛接触了乙型脑炎各种病证,采用中医多种诊疗技术,总结了45例治疗经验,在当时全省相关会议上获得广泛好评。”杨春波说。

有一天,他们接诊了一名7岁女孩。接诊后,女孩的高热被控制住了,但肺不张引起的呼吸道痰多症状在行气管切开术清痰后仍无改善。杨春波给女孩服用清热化痰的中成药后,女孩痰明显减少。但没想到,女孩又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杨春波用生脉饮,并重用西洋参,分次鼻饲,并结合针灸治疗,女孩终于恢复了自主呼吸!

不断打破质疑

1978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杨春波记得,当年9月,中央出台了一份振兴中医的纲领性文件,为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提出了八条建议,“其中一条是加强中医药研究机构建设,各省、区、市都要办好一所中医药研究所”。

得益于此,1982年,省中医研究所复办,并改称省中医药研究所。杨春波回归该所,担任副所长。“此前,研究所只能开展临床疾病研究;新的研究所,既有临床研究,也有理论研究。”杨春波说。

当时,乙型脑炎发病已减少,他转以中医脾胃病为突破口,探究脾胃的临床意义及其现代病理学基础和相关病证治疗。

为了开展研究,杨春波和同事们不得不向全省相关医院“借病床”。他们先是找到省内第一个做内窥镜检查的医院——省立医院,在该院中医科门诊出诊;随着研究的深入,所需床位越来越多,他们又借二化医院(现省二院东二环院区)的病房,后来还和福州市中医院合作过。

那时,对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没什么好办法,而许多人对中医药的疗效尚有存疑。杨春波只能通过自己的探索,不断打破质疑。

“‘萎缩性胃炎’是西医的名称,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溃疡病不一样,溃疡病的表现以疼痛为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则以胃部闷胀为主,我们在中医文献中找到后者与‘痞’病的论述近似,在全国率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提出‘胃痞’的中医病名,还据临床研究,提出要脾肾同治。”杨春波介绍,后来,“胃痞病”被列入国家中医病名标准,中医教科书里关于慢性胃炎的病名都改叫“胃痞病”。

他的学术建树远不止于此。他组织开展“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现代病理基础探讨”,促进了中医的现代化;作《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总结》,将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率先对慢性胃炎和慢性结肠炎的脾胃湿热证进行深入研究,填补多项国内空白;领衔撰写《福建省中医脾胃学科发展报告》……

除了躬耕临床、钻研学术,杨春波还积极为中医药鼓与呼。

在任福建省政协第六届常委、全国人大代表时,他先后提出“增加对传统医药的投入”“加强中医中药工作”“在医疗改革中要注意对中医医疗机构的扶持”“召开中医工作会议”“建立中医药重点学科”“成立省中医药专家委员会”等建议。

如其所愿,1985年,振兴福建中医大会召开,表彰为中医药事业作出贡献的人员,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以加强中医机构和中医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中医专项经费投入机制,完善中医服务功能,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许多老中医经历过中医药事业一度停滞的年代,这次大会振奋人心。”省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处负责人钱新春向记者说起当年的故事——当时年仅19岁的自己,受大会鼓舞,义无反顾地选择中医,考上福建中医学院,并在后来走上中医药管理岗位。

时间继续往前走。

1991年,我国将“中西医并重”列为卫生工作的五大方针之一,改变了中医在管理体制上的从属地位,中医药事业步入医、教、研全面发展的进程。

当年,杨春波被任命为前一年正式开诊的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简称“省二院”)副院长;1995年,升任省二院院长。

“省二院可谓白手起家,连门诊楼都是七拼八凑盖起来的。我上任后,强调既要齐心协力发展医疗,还要保证教学和科研。”令杨春波欣慰的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省二院如今已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

步入黄金时代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也越来越得到国际认可,中医药国际合作日益密切,世界范围内的“中医热”已然形成,中医药成果惠及全球。

“中医热”在我省有着很好的体现。“就拿今年来说,我省中医药工作可谓大事频频、喜事连连。”钱新春说。

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动福建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合作协议(2022—2025年)》;

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十四五”中医药健康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省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和实施保障;

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线上主办2022金砖国家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会议通过了《2022金砖国家传统医药合作在线倡议》;

6月,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同意福建省卫健委加挂“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牌子,福建省中医药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而此前,杨春波就曾向省领导提交“成立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建议;

7月,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杨春波受邀出席并作讨论发言;

本月22日起,《福建省中医药条例》施行,该条例为我省中医药发展规划了路径,让中医药强省建设有章可循;

……

如今,我省已建有98所中医类医院,4个专科被列入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或培育项目,3所三甲中医院被列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4所设区市中医院被列入国家中医特色重点中医院项目,厦门市中医院被列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全省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全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医服务网络,中医防病治病能力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就医安全感、健康幸福感不断提升。”钱新春说。

虽年事渐高,杨春波依然放不下自己的牵挂。作为省二院返聘专家,他坚守门诊一线,致力用医术解决病患的苦痛,并坚持带教,将所学传承给更多年轻人。

“我四叔看病很在行,却不善总结,去世后,仅留下一本记录自己行医的医案手册,未总结自己的医学观点。”在杨春波看来,老中医都有各自的临床经验,大家要经常聚在一起,研究传承方法、总结临证经验、讨论理论学术、开展多样交流,以利于后人继承。

为此,他和福建几十位名老中医一起,筹建了省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据悉,这是全国首个中医传承研究会。

此外,杨春波国医大师工作室在宁德、泉州乃至广东等地相继成立,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提供了新平台。

“传承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杨春波说,“我们应该让老中医的学术光芒照亮下一代人,这是一份责任。”

据统计,我省现有9批171人次国家和省级中医药师承工作指导老师、298名继承人,大部分继承人都能学到老中医拿手本领,有的高徒自身也已成长为名师。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甚至已经开始“从娃娃抓起”——去年4月,省卫健委、省教育厅印发通知,要求全省每个设区市确定一个中医药文化教育试点县(市、区),每个试点县至少选择一所中学或一所小学作为试点学校;同时,由省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处统筹、钱新春主审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已进入小学课程。

亲历着这一切,杨春波表示:“我明显感觉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目标不断明确、不断细化,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中医药正步入黄金时代。福建要培养更多高层次中医药人才,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