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排头兵”勇闯IPO:两年半亏损近11亿元,国鸿氢能上市命运未卜
导读:作为氢燃料电池的“排头兵”,国鸿氢能科技(嘉兴)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鸿氢能”)也现身在了近期的氢能上市热潮中。
记者苗诗雨 陆肖肖 北京报道
作为氢燃料电池的“排头兵”,国鸿氢能科技(嘉兴)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鸿氢能”)也现身在了近期的氢能上市热潮中。
11月22日,国鸿氢能递表港交所主板。按照披露信息,这次冲击港交所,国鸿氢能可谓底气十足,除了多家研究机构加持外,在其主要股东情况中,还出现了市值超400亿元的美锦能源。
但《华夏时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近期氢能板块的上市之路并不顺利,即便作为氢燃料电池的“排头兵”,国鸿氢能能否顺利上市仍存风险,而市场对于其能否成功打破近期氢能上市困境也颇为关注。
氢能“排头兵”勇闯IPO
按照国鸿氢能递交的信息显示,公司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氢燃料电池系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计,国鸿氢能自2017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均排名第一。
但从披露的数据情况来看,国鸿氢能的财务表现似乎急需上市“筹钱”。
虽然披露报告期内收入未有较大波动,但净利润却出现了较大亏损。按照披露数据,2019年至2021年,国鸿氢能分别实现收入3.66亿元、2.27亿元、4.57亿元,截至2022年上半年,国鸿氢能实现收入为1.9亿元。
利润方面,近两年半国鸿氢能的亏损达到了10.67亿元。2019年至2021年,其公司拥有人净利润分别为0.21亿元、-2.15亿元、-7.03亿元,截至2022年上半年,国鸿氢能当期拥有人净利润亏损为1.49亿元。而在报告期同期,国鸿氢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也为负值。
值得关注的是,国鸿氢能报告期内的收入还主要来源于其五大客户。按照披露文件显示,2019年至2021年,国鸿氢能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4.4%、95.7%、88.1%,截至2022年6月末,该占比依旧处在高位,为96.6%。
不过,对于业绩的亏损,《华夏时报》记者也在与氢能领域一名从业者沟通时获悉,目前多数氢能企业投资收益都处在亏损状态。而对于主营产品是氢燃料电池的氢能企业来说,还存在较长收账期的情况。据该名业内人士介绍,从氢燃料电车应用的氢能车厂商来说,厂商一般会在跑足一定公里数拿到补贴之后,再选择付钱给氢燃料电池厂商,这也是行业普遍现象。
《华夏时报》记者也留意到,在报告期内,国鸿氢能的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分别达到了222天、495天、430天及769天。
IPO仍存不确定性
不过,从氢能赛道近期的上市情况来看,此次国鸿氢能闯关仍充斥了不确定性。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11月初,同为氢能板块的国富氢能主动撤回了IPO申请,宣布上市终止。早前10月份,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也因财务材料过期,IPO申请状态停滞。
而当前已上市的被称为“氢能第一股”的亿华通日子也并不好过,2021年下半年以来,股价波动下跌,截至11月25日收盘,股价81.95元/股,对比2021年9月248.96元/股的最高位跌去约67.1%。并且连续两年,亿华通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亏损状态,截至2021年,该数据为-1.62亿元。
记者还留意到,在国鸿氢能递交的申请文件中,其氢燃料电池电堆主要的四家竞争企业,仅有一家完成上市。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也显示,由于氢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规模相对较小且供应链的成熟度并不高。可查阅到的数据也显示,产业面对的发展境遇也使得不少氢能企业的盈利情况并不如人意。
而叠加近期氢能企业上市频频碰壁的情况,连续亏损的国鸿氢能此番能否顺利上市也受到了行业的高度关注。
氢能产业入局热
事实上,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氢能产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近期多家上市公司也加快了在氢能领域的跑马圈地。前述业内人士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虽然氢能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但行业竞争日渐激烈,中小企业此时想要入局会更加困难。
公开信息显示,11月19日,中国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与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将推动双方在新能源与油气融合发展的智能微网、储能、氢能等领域深度合作,加快油气田的新能源示范项目建设。
11月23日,康普顿发布公告表示,控股子公司拟投入5亿元布局氢启燃料电池电堆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建设周期5年,是公司为进一步完善其在氢能源产业链的布局与发展,增强产品市场占用率,提高产品应用场景影响的重要举措。
不过,多家企业接二连三入局氢能,市场未来是否大有可为呢?
对此,隆众资讯氢能分析师高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表示:“从2022年3月份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后,氢能的发展基调基本已经确定,各省份随后也积极发布氢能相关政策,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30个省份发布了氢能相关政策,并且有13个省市发布了具体的氢能补贴和奖励措施。”
高琳认为,从国家和各省份发布的政策不难看出,制氢端重点鼓励可再生能源制“绿氢”,2022年已经约20余个绿氢相关项目进入签约、开工或者建成阶段;而氢能应用端主要鼓励工业和交通运输领域,未来均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在未来,预期氢燃料电池的渗透率也将显著提升。自2022年至2026年,预期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以91.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预期氢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于2050年将超过10.0%。
那么,面对产业未来广阔前景,国鸿氢能上市后的又会作何布局安排呢?对此,《华夏时报》记者也通过邮件形式向企业多部门发送了相关采访函,但截至截稿之时暂未收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