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市值突破12万亿元!创业板注册制满两年
导读: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改革新起点平稳落地,首批18家企业敲响了上市的钟声。步入注册制时代的创业板,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接纳着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
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改革新起点平稳落地,首批18家企业敲响了上市的钟声。步入注册制时代的创业板,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接纳着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
截至2022年8月23日,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175家,总市值突破12万亿元,累计IPO融资近7665亿元,再融资近9546亿元,汇聚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合计市值占比高达73%。创业板已成为创新企业聚集地。
创业板注册制落地两年来,1017家企业向创业板递交了IPO申请,平均每个交易日受理2.1家企业,截至2022年8月23日,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355家,首发募集资金累计3288亿元,近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受理创业板公司再融资申请525家次,拟募集资金5285亿元;36家创业板公司实施了重组,重组上市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创业板培育了13家市值超千亿上市公司,涌现出宁德时代、迈瑞医疗、智飞生物、汇川技术等一批影响力大、创新力强的龙头企业,常态化退市机制稳步形成。交易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经受检验,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投资者数量超5000万,近两年日均成交2,166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创业板市场之一。创新企业吸引境内外资本的渠道不断拓展,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占比超5成,外资持有流通市值占比在A股各板块中居首。匹配创新领域投融资需求的产品体系更加丰富,创业板指自发布以来累计收益位居国际主要市场前列,创业板基金产品谱系持续丰富。
深交所形成以高科技企业、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为主的市场体系,成交量、股票融资额、上市公司家数、总市值等稳居世界前列,已成为高成长性的全球新兴市场,进一步坚定了迈向世界一流交易所的步伐。
战略新兴产业形成聚集效应
创业板打造包容多元的市场准入体系,为创新企业打造便捷高效的直接融资渠道,以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已成为创新企业聚集地。
创业板积极服务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三大领域,其相关的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已形成集群化发展优势,市值占比高达66%。培育壮大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引领产业持续创新,创业板市值排名前20名的公司中,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绿色低碳、先进制造领域公司数量居前,公司家数合计12家。其中,宁德时代作为新经济企业,跻身A股市值前四,彰显中国新经济崛起本色。
细分来看,创业板先进制造领域上市公司龙头云集。其中新材料产业涉及先进玻璃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专业领域,是我国新一代国防军工、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基础原材料,支撑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110家新材料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总市值超1万亿元,覆盖了锂电池新材料、碳纤维、先进半导体材料、金属靶材、稀土功能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2019年至2021年,创业板新材料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1.71%、13.86%、39.76%,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8.20%。
其中,光威复材作为我国最早实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企业,成功突破高模量碳纤维制备的多项关键技术,新宙邦稳居国内动力电池电解液厂商第一梯队的位置,其自主设计合成的电解液关键添加剂系列产品打破国际专利壁垒。创业板新材料企业技术不断更新突破,带动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前进,为我国信息、制造、国防军工等产业带来革命性进展。
在先进制造领域,创业板还汇聚了一批深耕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及海洋工程装备等多个细分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公司,合计114家,总市值达超1万亿元。2019年至2021年,创业板高端装备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0.47%、11.71%、25.52%,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5.78%。2021年,全年整体实现营业收入近1,558.72亿元。其中,创业板聚集了工业机器人领域四成左右的上市公司,覆盖产业链各个环节,以汇川技术为例,作为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的领军企业,核心技术不仅涵盖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的各类产品技术,还涵盖工业自动化、电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应用工艺技术。锂电池设备领域更是“能者辈出”,诞生了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打破了国内高端锂电池生产设备被日韩企业垄断的局面。
新一代信息技术位居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产业应用横跨三大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联动效应强等特点,是促进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共有285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总市值近2.41万亿元,覆盖信息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数字经济等各细分领域企业。比如在通信领域,创业板就集聚了该行业四成以上的上市公司,覆盖了从通信器件、通信设备到实际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包含物联网、IDC、云计算等各个细分行业,中际旭创等企业通过产品和应用革新不断推动基础通信网络升级和演进,还有光环新网等大批公司参与“东数西算”工程建设,涵盖上游的IT设备、支持性设备等基础设施制造,以及中下游的数据中心承建和数据中心服务等领域。2019年至2021年,创业板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5.30%、12.40%、37.39%。即便受到疫情影响,过去三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仍达13.43%,其中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6,065.9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此外,在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药品监管改革,医保制度改革和科技金融创新的合力助推下,创业板生物医药产业企业在疫苗和新药研发上不断斩获硕果,尽显先进制造技术优势。共计96家生物医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占深市生物医药企业数量近六成,总市值1.67万亿元,覆盖了从化学药剂到中药饮片、从基因检测到体外诊断、从生物疫苗到血液制品、从医疗器械到医疗服务等的全产业链体系。2019年至2021年,创业板生物医药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7.73%、29.68%、22.98%,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9.68%。2021年,整体实现营业收入近2,134.89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近453.55亿元。迈瑞医疗在收入体量快速增长过程中,每年坚持将营收的10%左右投入研发,2021年的研发投入高达27亿元。沃森生物在研发创新上对标全球布局生物医药行业前沿技术,2019年至今,累计研发投入已达20亿元。
创业板新能源产业公司持续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新高地,合计40余家(41家),总市值超2万亿元,市值占比近17%。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855.71亿元,同比增长70%,实现净利润255.37亿元,同比增长达116%,大幅优于板块平均水平。其中,创业板上市公司已覆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锂电池及电机原材料、电机、电控、电池以及整车设计等多个环节。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目前已基本实现全产业链覆盖,连续5年位居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首,2021年装车量96.7GWh,市占率达32.6%。亿纬锂能是行业内少数同时掌握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的锂电池制造商,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带来市场优势地位。
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据了解,以支持优质上市公司持续发展为导向,创业板构建了一套符合创新企业要求的再融资、并购重组以及股权激励制度体系,努力打造上市公司创新成长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助力一大批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在上市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健全退市制度,加强退市监管,促进形成“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良性趋势。
自2009年开板以来,创业板分别实现收入、净利润年平均增长14.38%、12.30%,总资产、净资产年平均增长分别达22.89%、21.49%。多家公司上市后实现业绩、市值“翻番”,其中25家营业收入增长达20倍以上,13家净利润增长达20倍以上;441家公司在上市后实现市值翻倍,其中16家公司市值增长达20倍以上,47家公司市值增长达10倍以上,145家公司市值增长达5倍以上。目前,市值在100-500亿元的194家,占比17%;市值在500亿元以上的33家,占比3%,排名值前二十位的公司平均市值超2000亿元。
在资本市场助力下,创业板龙头公司实现业绩腾飞。自2009年开板以来,创业板市值前100名的龙头公司分别实现收入、净利润年平均增长11.90%、23.54%,总资产、净资产年平均增长分别达31.02%、27.22%,69家龙头公司在上市后营业收入实现翻倍增长,14家增长达20倍以上,64家龙头公司净利润实现翻倍增长,11家增长达20倍以上,例如亿纬锂能营业收入增长82倍、净利润增长为72倍,智飞生物、当升科技净利润增长超30倍。
良好的基本面支撑下,龙头公司的市值也实现了快速成长。73家龙头公司在上市后实现市值翻倍,13家公司市值增长达20倍以上,40家公司市值增长达10倍以上,60家公司市值增长达5倍以上。其中,亿纬锂能自开板上市以来,市值实现近50倍增长,天华超净、先导智能次之,分别实现49倍、46倍的增长,爱尔眼科、阳光电源实现逾30倍的增长,宁德时代自2018年上市以来,市值增长达16倍,成长显著。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为创业板公司业绩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2009年开板以来,创业板公司累计总研发投入6350亿元,且板块公司总体研发强度不断增加,2021年,创业板公司平均研发支出达到1.20亿元,同比上升近30%,2019年、2020年、2021年,创业板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平均值分别为6.75%、6.93%、7.21%,占比不断上升,其中,深信服、贝达药业、华大九天等一批公司的研发强度超30%。此外,创业板公司拥有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16万余项,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拥有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近150项,其中不乏拥有千余项核心专利技术的创新标杆企业,如宁德时代、迈瑞医疗、欣旺达、中集车辆等。
在创新驱动引领下,创业板上市公司突显出良好的成长性,有效抵御“寒冬”。创业板上市公司2021年度营收、净利齐头并进,1175家上市公司平均实现营业收入约24亿元,同比增长23.89%;平均实现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长20.47%。其中,头部公司业绩增长迅猛,显著优于板块平均水平。截至2022年8月23日,创业板市值前50名的上市公司,2021年整体实现营业收入8,293.56亿元,同比增长39%,整体实现净利润850.98亿元,同比增长22%,高于板块平均水平。
创业板一直高度重视退市制度建设,持续推进退市制度改革,在注册制为创新企业拓宽了市场入口同时,退市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给跟不上板块发展的上市公司提供了退出渠道,创业板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得以优化和提升。今年以来,有43家企业被终止上市,其中创业板公司就有8家。
全球最具活力创业板市场
创业板成立近13年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投资者群体,市场活跃度高,流动性良好,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兼顾“增量”与“存量”,对发行承销、交易等一系列基础制度改革进行改革,完善价格发现机制,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为企业上市后持续发展打造良好市场环境,激发市场各方参与热情,推动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优质创新资本形成生态。
成交量与活跃度持续提升,改革实施至2022年8月23日,创业板日均成交额较改革前两年增加超9成,成交份额(占深市比重)较改革前上升近6个百分点,日均换手率较改革前两年提升超15%。机构交易持股占比持续提升,截至8月23日,机构持有创业板股票流通市值超5万亿元,持股占比超5成,较改革前提升7个百分点;机构日均交易金额占比超30%,较改革前大幅提升10个百分点。
公募基金交易持股占比继续提高,公募基金持有创业板流通市值近1.2万亿元,持股占比超11%,较改革前上升超21%;日均交易占比超4%,较改革前上升近20%。
私募基金参与度明显提高,私募基金持有创业板流通市值近5000亿元,持股占比近5%,较改革前提高超20%;日均交易占比超16%,较改革前大幅增加近60%。
包括深股通、QFII和RQFII在内的境外投资者交易持股占比大幅提高,境外投资者持有创业板流通市值近6000亿元,持股占比近6%,较改革前大幅提升超35%;日均交易占比超7%,较改革前大幅上升近90%。
长线资金(包括社保、保险和企业年金)持续流入,长线资金持有创业板股票流通市值超4000亿元,持股占比近4%,较改革前提升超30%;日均交易占比超1.3%,较改革前提升超20%。
创投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据不完全统计,有620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2238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合计592.18亿元;以目前股价模拟测算,投资增值率超过12倍。其中,有120家公司为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获得572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合计170.68亿元。平均每家注册制下新公司有4.77家创投机构参与投资,获得的投资金额为1.42亿元。改革后参与创投机构家数、获得投资金额均有明显增长,分别是改革前的1.43倍和1.69倍。
产品体系持续丰富,创业板指自2010年6月1日发布以来收益良好,逐步成为反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核心指标,累计收益185%,位居国际主要市场前列,领先欧洲市场、日韩等周边市场。近年来收益表现尤为突出,2019年至今累计收益122%,大幅领先国际主要市场指数。此外,深交所持续丰富创业板基金产品谱系,为机构及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一篮子投资创业板优质股票组合的便捷工具,也为创业板引入稳定的中长期资金来源。创业板系列指数已开发基金产品62只,规模约650亿元。为进一步丰富投资者选择,深交所推动创业板系列特色指数开发,目前已有创业板50、创业蓝筹、创成长等ETF上市,后续将持续推进创业板系列特色指数ETF产品开发。
奋力建设优质创新资本中心
在注册制改革牵引下,创业板初步形成市场准入多元包容、企业创新特色鲜明、持续发展机制完善、优胜劣汰成效明显的市场生态,进一步提升深交所市场影响力和识别度。
站在新的起点上,深交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决策部署,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交易所发展放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下去思考谋划,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巩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成果、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为新起点,塑造多元包容的市场生态,持续服务科技创新,奋力建设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极贡献力量。
一是塑造包容高效的创新支持市场体系。聚焦服务科技创新、低碳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建立功能更完备、层次更清晰的板块架构,增强债券市场功能,拓宽科技创新领域债券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包容的市场准入体系。
二是塑造支持创新企业持续成长的市场机制。适应高成长高创新企业特点,完善并购重组、再融资和股权激励等制度机制,完善价格发现机制,丰富投融资对接产品,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三是塑造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健全转板、退市制度,做到应退尽退,退得下、退得稳,完善全过程投资者保护,平稳推进企业优胜劣汰,促进创新资本良性循环。
四是塑造制度型高水平双向开放模式。立足湾区,积极深化深港资本市场合作,逐步拓展全球双向开放渠道,促进创新资本国内国际双向流动。
五是塑造精准有效的自律监管体系。以高质量规则体系建设为引领,健全发行主体和中介机构监管长效机制,强化市场运行监测监控,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创新企业规范运作,引导创新资本有序发展。
六是塑造全面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涵盖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各类风险防控水平,切实维护安全运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七是塑造国际领先的数字化体系。把握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业务智能化的数字化运作体系,全面打造“数智”交易所。
八是塑造中国特色现代交易所治理体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严的氛围,将党的领导融入交易所治理,强化党建引领,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为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