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下IPO超募之殇 “财”尽其用是关键
导读:融资、资产定价、优化资源配置是资本市场的三大功能。任何一大功能遭到扭曲,必然会引发某些方面的问题。比如融资功能无法发挥时,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就会打折;资产定价功能遭扭曲时,要么导致发行人募资不足,要么导致超募现象的出现。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曹中铭
融资、资产定价、优化资源配置是资本市场的三大功能。任何一大功能遭到扭曲,必然会引发某些方面的问题。比如融资功能无法发挥时,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就会打折;资产定价功能遭扭曲时,要么导致发行人募资不足,要么导致超募现象的出现。
来自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注册制下存在超募资金的IPO企业达到317家,超募总金额为2080亿元。无论是平均每家企业超募达6.56亿元,还是超募总额超过2000亿元,显然都不是小数目。个人以为,注册制下IPO超募已成常态,个中的关键则在于财尽其用。
注册制下新股实行市场化发行,新股发行价格、节奏、规模等由市场决定,以强化市场的约束作用。因此,注册制下新股发行不再有23倍发行市盈率“高压线”。正因为如此,科创板新股中频现发行市盈率超过百亿的现象,也常常成为市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科创板、创业板众多新股出现超募现象,实行市场化发行仅仅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客观上,还与其他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比如市场行情的影响。市场行情对于新股发行价格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在股市火爆的时候,新股发行价格自然会“水涨船高”;而当市场低迷时,发行价格多少会受到抑制。再如行业板块的影响。目前科创板、创业板新股发行市盈率往往会参考行业平均市盈率水平。行业平均市盈率水平如果较高,那么其发行市盈率往往不会低。如果行业平均市盈率水平较低,那么新股发行市盈率即使稍高,也会在一定的限度内。
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外,个股自身的特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个股自身的特质主要包含业绩与成长性、概念与题材等方面。毫无疑问,新股发行价格的高低,也与这些方面密切相关。
如果说行情、行业板块,以及个股特质等都属于市场因素的话,那么,询价新规对新股发行价格的影响,则属于制度性因素。在去年9月18日询价新股实施前,由于机构存在集中报价、抱团报价、串通报价等现象,导致新股发行价格偏低,也常常导致发行人出现募资不足的现象。而询价新规的实施,则从根本上缓解了这些现象。不仅导致新股发行价格的走高,也导致超募现象成为常态。
融资、资产定价、优化资源配置是资本市场的三大功能。任何一大功能遭到扭曲,必然会引发某些方面的问题。比如融资功能无法发挥时,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就会打折;资产定价功能遭扭曲时,要么导致发行人募资不足,要么导致超募现象的出现。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遭扭曲时,会导致市场资源的浪费,这显然也是值得商榷的。
在注册制下新股发行超募成为常态的背景下,如何用好超募资金,无疑是市场关注的一大焦点。目前来看,上市公司在超募资金的使用上,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将超募资金放在银行“睡大觉”、吃利息,或是将超募资金用于理财。显然,市场的宝贵资源没有用在“刀刃”上,本质上也是一种浪费行为。
其二是盲目使用超募资金,结果不仅没有为上市公司带来收益,反而拖累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像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的世纪鼎利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年该上市公司IPO超募9.6亿元。而在上市后,世纪鼎利用超募资金开启一系列收购行为。然而,收购进来的资产,没有增厚上市公司收益不说,反而由于计提巨额商誉对其业绩产生了巨大影响。
个人以为,既然市场化发行超募现象难以避免,那么就应该让超募资金“财”尽其用,这既是真正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具体表现,亦是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基本诉求。
事实上,在超募资金的使用上,上市公司其实是大有可为的。比如可将超募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将有助于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将超募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将有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财务成本,提升业绩,减少负债。此外,在保证股本比例符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还可用超募资金回购股份并予以注销,此举将有助于增厚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并提高其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