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经济规范指引来了!明码标价,对8岁以下儿童禁售
导读:针对盲盒消费的种种乱象和问题,监管近日出手。
记者 郭冀川
针对盲盒消费的种种乱象和问题,监管近日出手。
8月16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下称“《规范指引》”)意见的通知。《规范指引》明确,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取得监护人的同意。此外还包括盲盒经营者不得通过后台操纵改变抽取结果、随意调整抽取概率等方式变相诱导消费。不得以折现、回购、换购等方式拒绝或者故意拖延发放盲盒。不得设置空盒等。
中泰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冬伟对记者表示,盲盒行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围绕年轻群体的需求,以惊喜经济、孤独经济、社交经济等作为切入点,加速产品和模式的迭代速度。而盲盒的吸引力,除了不确定刺激造就并成为用户社交传播的热点话题,还需要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和IP护城河的打造。由于盲盒还具有精神慰藉和收藏等属性,正是这种多元化属性,使其超越了休闲玩具的范畴,未来受众的年龄范围才能不断拓宽。
“花样翻新的设计和饥饿营销的手法就利用了消费者博彩的心理,盲盒经济很容易走向极端。盲盒产品与一些经典IP或自创IP有天然的亲和力,未来还可以与影片、主题乐园等娱乐模式结合,其发展前景依然是可期的。只是盲盒生产者不可短视,如在小学生中流行的奥特曼卡,生产企业是否获得了奥特曼版权方圆谷制作株式会社的授权?这都是一个未知数。”王冬伟说。
对低龄孩子禁售
近两年,随着盲盒经济兴起,行业乱象频发,比如以盲盒形式销售的集卡游戏。与正常集卡游戏的社交属性不同,这种以“盲盒”形式销售的游戏卡,商家正是抓住了消费者,尤其是低龄消费者的好奇心理,使不少未成年人购买卡片上瘾。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盲盒顺应了当下年轻人的猎奇心理。但如果定价过高,或者吸引未成年人购买,就失去了盲盒本质的意义。它并不是一种奢侈品或者明确刚性兑付的产品,在盲盒生产者不断推出新产品的时候,放大了盲盒的博弈属性,甚至连餐饮行业都开始搞盲盒。”
《规范指引》不仅提出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还要求盲盒经营者应依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合理确定盲盒价格。盲盒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明码标价,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实施不按规定明码标价、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
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对记者表示:“盲盒经济是一种相对小众化的创新经济,而规则的透明、公开是保证它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盲盒经营者应遵守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规定要求,做好运营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就像抓娃娃机一样,消费者享受的是抓取过程中的快乐,但如果这是一台永远不会抓到娃娃的抓娃娃机,消费者便会弃之而去。”
王冬伟认为,《规范指引》的提出,意在将“盲盒”限制在商品销售中正常的营销手段范畴,防止其变异成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工具,甚至成为赌博平台。
盲盒经济要抓牢IP战略
盲盒的未知性抓住了不少消费者的心,使得市场迅速发展,各式产品层出不穷,但也被不透明的概率惹得烦恼不已。
《规范指引》明确指出,盲盒经营者应将商品名称、商品种类、商品样式、抽取规则、商品分布、商品投放数量、隐藏款抽取概率、商品价值范围等关键信息以显著方式对外公示,保证消费者在购买前知晓。
同时,《规范指引》还提出,盲盒经营者应建立和完善商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保留抽取概率设定、结果抽取的完整记录,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实际的市场投放和向消费者发放盲盒。通过在线方式销售的,盲盒经营者应建立追踪记录制度,确保消费者所抽取的商品发放到位,并自觉接受监督。相关记录留存时间一般不少于3年。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告诉记者,盲盒之所以获得年轻消费者的喜欢,不仅仅因为他的博弈性游戏方式,更源于许多盲盒产品的热门IP形象深受消费者欢迎,而从《规范指引》来看,虽然对盲盒经营、销售等做了一系列的规范,但并未对盲盒的IP制造和传播加以限制。
伍岱麒表示,“盲盒只是一种营销方式,更重要的是盲盒生产企业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经典IP文化圈层,使产品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这样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的盲盒企业缺乏这种内容的持续输出,虽然已经有企业开始重视相关IP的打造,但还缺乏相应的文化支撑,依靠于设计和营销、以及消费者某些博彩心理,缺乏一个IP真正的价值和内容。所以盲盒经济未来的成长,还需要看盲盒企业是否具备打造IP的实力。”
但王冬伟认为,“目前的《规范指引》还只是征求意见稿,一些指引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存在一定难度。比如以限制向未成年人销售盲盒为例,怎样确认购买者征求了监护人同意,以及商家怎样保留抽取概率设定、结果抽取的完整记录,对交易成本和效率又会造成多大影响,这些都需要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