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6个观:战略观、方法观、调查观、学习观、发展观和成败观
导读:毛泽东是近代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巨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毛选》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结晶。改革开放前,《毛选》是中国人的必读书目。
毛泽东是近代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巨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毛选》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结晶。改革开放前,《毛选》是中国人的必读书目。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企业家也是《毛选》的粉丝,比如任正非、史玉柱、张瑞敏等等。近年来,《毛选》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年轻人群中掀起一股《毛选》学习的热潮。
作为一个战略从业者,从未停止从《毛选》中汲取营养。在东极定位工作期间,受王博老师影响,我也在研究《毛选》的道路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此,依然要感谢王博老师对我的教授和影响。
可以说,我也算半个资深的《毛选》粉,不仅多遍阅读《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经典文章,更是将毛选中分析全局、分析对手的战略方法应用在实际的项目操作中。(过去,我曾写过3篇利用《毛选》分析局势的文章,分别为《如何全面的分析问题》、《如何客观的分析问题》和《如何联系的分析问题》,有兴趣的可以点击查看。)
实践证明,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应用于商业竞争中,深刻且有效。
今天,我将继续给大家分享我读《毛选》的心得。本着述而不作的原则,我将摘选《毛选》中的原文,供诸君学习探讨,原文之后,附上我的个人理解,还请各位阅者斧正。
一、毛泽东的战略观
《毛选》原文:
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
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达到彼岸。指导战争的规律,就是战争的游泳术。
个人理解:
“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什么是战略?
上面这句话就给出了毛主席的观点,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就是战略。相对应的,研究局部战争指导规律的就是战术或者战役。
那什么是全局?
在上面文字的第一段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战略和战术,毛泽东又用他最擅长的游泳运动来比喻。
“指导战争的规律,就是战争的游泳术。”
总结下来可以这么理解:
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全局的指导规律。
什么是全局?能影响到局部性质的就是全局。
什么是战争的指导规律?就是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技巧。
这就是毛泽东的战略观。你可以发现,毛泽东的战略观,离不开“规律”两个字。规律在上面的原文中出现了3次,每一次的出现都决定了一个战略概念的定义或描述。
可以说,在毛泽东看来,战略的本质是规律,能顺应规律行事的人就是懂战略的人。
客观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既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就只能顺应规律,而顺应规律的基础,首先是明白规律。这一点在神剧《天道》中也有提及。
《天道》中提出了强者思维和弱者思维的概念。
什么叫强者思维?
强者思维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人,这也是孔子所强调的。意思说,一旦事情做不成功,不会去找外部的原因,而是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为什么不从外部找原因呢?因为外部就是客观规律,而客观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找外部原因只会更失败。
反过来就是弱者思维,凡事总从外部环境找原因,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也就是“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靠的都是外部因素,就是不靠自己。因此,也就难以成功,最终成为loser。
“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
这是《天道》中的台词,可以说揭示了战略的本质,与毛泽东不谋而合。
为什么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因为他懂得了战争的规律,掌握了规律就会真如神。
可以说,遵循客观规律以行事,就是最大的战略。
二、毛泽东的方法观
《毛选》原文:
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不懂得它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
革命战争——革命的阶级战争和革命的民族战争,在一般战争的情形和性质之外,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性质。因此,在一般的战争规律之外,有它的一些特殊的规律。不懂得这些特殊的情形和性质,不懂得它的特殊的规律,就不能指导革命战争,就不能在革命战争中打胜仗。
中国革命战争——不论是国内战争或民族战争,是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之内进行的,比较一般的战争,一般的革命战争,又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特殊的性质。因此,在一般战争和一般革命战争的规律之外,又有它的一些特殊的规律。如果不懂得这些,就不能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打胜仗。
个人理解:
“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做事、做工作是需要方法论的,而上面这句话,在我看来就是毛主席的方法论,或者方法观。
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因为我已经把这个方法论应用在战略定位项目上,用来分析行业、企业和竞争对手。
如何做好一件事?就要研究这件事的情形,他的性质,它和其他事的关联。请注意,这里用的是一件事,而不是具体的某件事。也就是这一条规律适用于时间的所有事。
用在战争上,要想打赢战争,就要懂得战争的情形,战争的性质,这个战争和其他战争之间的关联。
用在企业上,要想经营成功,就要懂得行业的情形,企业的性质,企业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关系。
什么叫行业的情形?情形就是行业的规模、趋势和特点;
什么叫企业的性质?就是企业的基因,企业与众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要研究企业与竞争对手间的关系?因为要了解,企业与企业之间是如何影响的,各个企业占据了行业中的什么位置。
要想深刻的理解这段话,还要结合《矛盾论》来一起看。
《矛盾论》里面提到:
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
这句话怎么理解?
意思是说,事物的特点或性质,就是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所在,也就是这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自己的根据所在。
比如说,小米的性质是什么?华为的性质是什么?小米之所以成为小米的根据是什么?华为与小米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他们的特殊的本质,就是他们的性质,这也往往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因所在。
说到关联,《矛盾论》这样写到: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 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 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也就是说,与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比,辩证唯物法的宇宙观,不是孤立的看待世界,而是联系的看待世界。
辩证唯物法不认为世界的事物之间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关关联和相互影响的。所以,要想研究事物的规律,研究战争战略,就要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
总之,要想做好一件事,就要研究这个事物,研究它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事物的关系。
这就是毛泽东的方法论。
三、毛泽东的调查观
《毛选》原文: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个人理解:
关于调查,毛主席有个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以说,毛泽东是非常注重调研的。
你可能知道《毛选》开篇第一句是: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但你却不知道《毛选》第一篇就是一篇调查报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如果说毛泽东的方法论是:
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那毛泽东的调查方法就是对方法论的具体操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则是方法论落地后的报告。
在这里,强烈建议你读一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我就是读了这个报告之后,打通了定位调研和《毛选》理论的。
那么,毛泽东的调查观是什么?如何调研?
回到上面的原文: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可以发现,正确部署的基础是对各种侦查材料联贯起来的思索。调查不仅要搜集信息,还要思考,这个思考不是孤立的思考,而是各种侦查资料联贯起来后的思考,这与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一脉相承的。
如何调研呢?
再看下面的原文:
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
计划是如何发出的?毛主席告诉我们,计划是经过周密的调查、分析、研究之后制定出来的。
调查的过程有4个层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1、去粗取精,就是把粗糙的信息摘除掉。
2、去伪存真,就是把假信息摘除掉,留下符合实际情况的信息。
3、由此及彼,就是要联系的看待各种信息,而不是孤立的看各种信息。哪个信息是因,哪个信息是果?事物之间如何彼此影响?哪个是主要矛盾,哪个是次要矛盾?
4、由表及里,调查一个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逐渐深入,挖掘事物发展的底层规律。关于表面性,《毛选》中这样写到:
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
表面性就是“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一下,而没有“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
在这4个层次之后,我们还要“知彼知己”,评估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比已经掌握的对手信息,进行对比和分析,分析两者的关联,从而做出判断。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毛泽东的调查观。
四、毛泽东的学习观
《毛选》原文: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机会进学校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
军事的规律,和其它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因此,学习和认识的对象,包括敌我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应该看成研究的对象,只有我们的头脑(思想)才是研究的主体。
个人理解:
在毛泽东看来,学习不是单纯的读书学习理论,更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因为理论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应用于实践之中才是。
“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
上面的文字,包含2层含义:
1、学习本身就包含2个方面,一方面是读书,也就是理论。另一方面,就是实践。
2、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往往没有时间学习理论,只能先实践再学习,或者边干边学习。
毛泽东学习观离不开实践。因此要真正的了解,毛泽东的学习方法论,就要深入研读他的另外一部著作《实践论》。
在我还对《毛选》知晓甚少的时候,就已经从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口中知晓了这样一个名言:理论联系实践的威力是巨大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的。
“军事的规律,和其它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是理论呢?
理论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理论就是军事的客观规律,理论是客观规律在我们大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理论是客观规律在大脑中的投影。
那什么是学习呢?
学习就是不断的实践,或者理论(客观规律),然后把理论再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干就是学习”的原因。
再来看《实践论》原文: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认为学习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感性认知阶段,可以理解为主观认知的阶段,即事事从自己的主观观点出发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理性认识的阶段,理性认识即是脱离了主观视角,根据实际情况观察世界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改变世界的阶段。
“世界上所有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为了改变世界。”正如这句话所言,毛泽东学习实践的根本是为了实践 ,为了改变世界。
某深为赞同。
五、毛泽东的发展观
《毛选》原文:
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
个人理解:
以上这句话,我认为反映出了毛泽东的发展观。
《孙子兵法》讲究“以迂为直”。意思是说很多时候迂回策略却能比直接前进更快的获得军事成果。
迂回与直接,这是进攻的两面,也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
《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意思是说,懂得委曲才能保全:迂回才能直达,低洼才能不断充盈,守成才能逐渐更新,要的少才真得到,求的多只会迷惑。
显然,毛泽东对此也是深为了解。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更加深刻的站在发展的角度看待这样的问题。
我想,这至少告诉我们两个层面的道理:
第一个层面,做任何事情,我们考虑事物客观的发展阶段。
第二个层面,事物的发展很少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经历波折,甚至短暂的后退。
因此,才出现了“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
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研究这件事的规律,要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在什么阶段就做什么样的事情,这就是顺势而为。
客观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逆势而动是没有好下场的。
在事物萌芽的早期,要潜龙勿用,耐得住寂寞。
在事物发展的窗口期,要饱和攻击,抢占行业领先的位置。在事物发展的顶峰,要小心亢龙有悔,盛极而衰。在事物衰落的时候,要甘愿功成身退,这才是天之道。
在发展的道路上,要考虑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就像黄河九曲十八弯。不要因为短暂的失败而退却,也不要因为暂时的顺利,而忘乎所以。要耐住寂寞,笑道最后。
六、毛泽东的成败观
《毛选》原文:
为什么主观上会犯错误呢?就是因为战争或战斗的部署和指挥不适合当时当地的情况,主观的指导和客观的实在情况不相符合,不对头,或者叫做没有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
个人理解:
毛泽东是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的呢?
上面的文字给出了答案。
简单说来就是“战争或战斗的部署和指挥不适合当时当地的情况”,如果换成是工作的话,就是工作的部署和指挥不适合实际情况。
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是“主观的指导和客观的实在情况不相符合”,也就是“没有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
《实践论》中也有相关的论述: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学习和实践是分不开的,两者一旦脱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很多人说,唯物辩证法讲的是什么?在我看来,讲的就是一对对的矛盾。
分析战争,分析的是什么?
分析的就是前进与后退、集中与分散、全局与局部、阵地战与运动战、正规战与游击战等一对对矛盾的关系,分析清楚这一对对的矛盾,就明了了战争的战略是什么。
企业的战略也是如此,分析的就是产品与营销、生产与销售、全局与局部、我方与对手、主要与次要、长期与短期等一对对的矛盾。这些矛盾一旦分析清楚,战略也就显现。
所以,毛泽东在上面才说,为什么会失败?就是没有很好的解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主观和客观是一对矛盾,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互对立是由于两者往往具有差别,相互统一是说两者相互影响,可以互相转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客观的看待问题,而不是主观的看待问题。
而本质上,我们看到的、想到的想法都是主观的,我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的、无限的接近客观。
因为只有主观得到的想法接近客观,才能实践的时候符合实际情况,这就叫解决好了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简而言之,解决了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就可以成功;否则,就只能失败。这就是我从《毛选》里学习到的成败观。
作者申明:文章中个人理解部分,仅是个人对《毛选》的理解,不是对《毛选》及毛泽东思想的权威解读。如想进行更深入学习,请参考原著及官方解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