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上海科创集团傅红岩:正搭建浦东引领区母基金和海兴母基金,构建创投新版图
导读:“上海科创集团市场化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团队融合逐步到位。”上海科创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傅红岩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透露,“母基金方面,正在搭建浦东引领区母基金和海兴母基金。”
“上海科创集团市场化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团队融合逐步到位。”上海科创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傅红岩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透露,“母基金方面,正在搭建浦东引领区母基金和海兴母基金。”
去年12月23日,上海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上海两大国有创投企业——上海科创集团和浦东科创集团进行联合重组,以股权为纽带,将浦东科创集团51%股权由上海浦东新区国资委划入上海科创集团,由上海科创集团对浦东科创集团履行全面监管职责,组建形成新上海科创集团。
宣布重组近百日,两家国有创投融合情况如何?如何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这家规模超过1200亿元的上海国有创投集团,未来将如何打造国有创投头部企业?傅红岩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进行了详解。
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正搭建两大母基金
证券时报记者:三个多月来,重组后的上海科创集团各项业务开展情况如何?
傅红岩:两家创投机构所投赛道相通、项目类似,重组后致力于整合双方业务资源和人才队伍优势,构建市区联动、重塑生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上海创投新版图。同时,积极推动实施市场化改革,加快市场化投资平台的做大做强,打造国内顶尖创投平台。
尽管受疫情影响,上海科创集团市场化改革正在稳步推进,项目库已搭建完成,分门别类梳理项目情况;团队融合逐步到位,更高层次战略对接、人员融合、投后赋能管理等,都会进行深入规划。
集团层面也已形成较清晰的投资战略,即专注硬科技投资,瞄准产业链的最上游、价值链的最顶端、技术体系的最底层进行布局,包括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基础原材料、基础软件等,不追求短期退出,鼓励真正有创新能力的理性创业者,回避心态浮躁、不专注于研发的创业者。
上海科创集团搭建的多家联盟旗下已有百余家创新企业,上海科创集团将对这些企业进行培育、扶持和引导,以诞生出真正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企业。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科创集团将从哪些领域实施市场化改革?
傅红岩:上海科创集团将打造两个市场化投资平台,其中上海科创层面成立市场化母基金平台海兴资本;浦东科创层面成立市场化直投平台海望资本。
其中,海望资本已于去年11月30日正式启动,且已发起设立并管理7只基金,资金管理规模已超过100亿元,预计2025年管理的资产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其中,管理中的6只基金在启动当天正式签约。海望资本将从两个角度拓展,一是每只基金滚动发行,深耕硬科技直投;二是不能守着几块田一直种,种植结构也要不断完善,未来将根据国家需要不断拓宽投资方向,积极布局新赛道。
海兴资本也已完成工商注册,未来拟积极承担母基金职能,集聚更多社会化资金,助力上海科创集团进军新领域、抢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为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和浦东社会主义引领区建设贡献力量。
为达到上述定位,海兴资本、海望资本将被赋予更多灵活性,将推进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改革,并考虑探索激励约束机制改革,比如跟投、超额利润分享等。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科创集团如何构建市区联动、重塑生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上海创投新版图?
傅红岩:上海科创集团和浦东科创集团发展脉络类似、投资理念和关注领域均一致,多年来时不时发生“抢项目”现象,联合重组后,将回归理性,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大品牌,重塑投资生态。
市区联动方面,上海科创集团属于市级平台,实力更强,资源链接实力更强;浦东科创集团更接地气,地处张江科学城,周边聚集了大量硬科技企业,重组后的双方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错位发展方面,未来上海科创集团将主要投资市级重要项目,依托市场化海兴资本平台,承担母基金、天使基金和并购基金等运作,浦东科创集团则依托市场化平台海望资本,侧重硬科技直投项目。
母基金是上海科创集团下一步着力发力的领域。目前,浦东引领区母基金、上海市级层面的海兴母基金正在搭建中。希望可以成立市场化运作的母基金和引导基金,加大对战略性产业的投资布局,构建上海科创生态新格局。
上海科创集团目前资本管理规模超过1200亿元,累计直接投资项目超过360家,参股创投基金超过160家,参股基金投资项目超过1800家。相信未来经过两三年的发展,上海科创集团将跻身国内顶尖创投之列。
打造科创基金群 助力地方政府选赛道、定赛道
证券时报记者:除母基金业务外,上海科创集团在业务发展方面,还将有哪些布局?
傅红岩:上海科创集团将打造“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新格局。其中,“一体”以产业投资为主体,打造集天使基金、产业基金、并购基金、母基金、S基金于一体的科创基金群,聚焦硬科技产业,按“产业×地域”模式,从上海向全国矩阵式发展。“两翼”以科技金融和创新综合体为两翼,构建全生命周期、全链条,投资、贷款、担保联动发展一体化的投资生态圈。
上海科创集团将带动一批领军人物和领军团队,利用他们对技术、市场、产品和前沿趋势的判断,增强科技创新企业的挖掘和培育能力。同时,放大社会资本效应,串联上海科创投资行业的能力,帮助地方政府选赛道、定赛道,发现未来产业发展机遇。
上海科创集团目前管理规模1200亿元,与国家赋予的使命担当和上海的城市地位并不相符,仍要继续做大规模。未来,除在上海深耕外,上海科创集团还将在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进行布局,我们称为“梯度式、矩阵式”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在股权投资领域,上海科创集团未来将侧重哪些领域?
傅红岩:上海科创集团将发挥投招联动优势,持续坚守硬科技理念,瞄准产业链的最上游、价值链的最顶端、技术体系的最底层,发挥投招联动优势,以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重点,进一步增强上海先导及重点产业的集聚度。
与市场化创投机构不同,上海科创集团对三大先导产业的投资,一直定位为创新资源整合者和产业发展塑造者。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上世纪90年代,集成电路已成为上海重要产业,上海科创集团前身之一的上海创投即发起设立基金,投向集成电路基金,主打科技成果转化。
其中,芯片设计领域,自2000年开始,上海科创集团直接投资了上海高清、上海联芯和上海晟矽微电子等企业,此外还通过参股基金投资了华虹集成电路设计、晶晨半导体、聚辰半导体等企业;芯片装备领域,自2004年起,先后投资了中微公司、上海微电子装备、上海盛美等企业;芯片材料领域,自2001年起,先后投资了上海新傲,通过参股基金投资了上海磁宇和硅产业集团;芯片制造领域,自2004年起,以科教兴市等战新专项资金投资了宏力半导体、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等企业,通过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投资了华力一期、华力二期、中芯南方等企业。
目前,上海科创集团在集成电路制造、装备、设计等领域,投入力度较大,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在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链仍需突破的关键环节,包括EDA、重点装备材料等领域的投入,还有待加强。
呼吁创投机构理性投资 呼吁创业者理性创业
证券时报记者:近两年股权投资市场青睐硬科技投资,您认为目前一级市场存在哪些问题?
傅红岩:相比二级市场的市场化行为,一级市场鱼龙混杂严重,且存在着非理性投资行为,尤其是硬科技投资领域,不少股权投资机构在对企业估值和行业生态不了解的情况下一窝蜂杀入,造成企业估值大幅虚高。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企业过分沉迷于估值的快速提升以及虚幻财富的增加,不再踏踏实实做研发,长期显然会削弱企业的原始创新内功,导致后续研发产品推出缓慢;二是企业再融资时,由于估值过高,投资者可能会选择观望,从而造成后续融资难或二级市场泡沫,对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不利。
我们呼吁创投机构应理性投资,创业者应理性创业,共同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生态,合理配置资源。目前存在一些无序创业行为,尤其是相对欠发达、条件并不是很成熟的地区,在对科技创新规律、区域产业生态以及人才资源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即大手笔设立引导基金和母基金,拼项目拼估值拼概念,客观上造成了无序投资,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建议相关部门从基金供给侧和资金供给侧两方面对当前一级市场投资行为加以规范。其中,基金供给侧方面,建议提高基金管理人的备案门槛,创投基金产品规模几万亿元,但大量资金放在既无投资能力也无经验积累的投资机构手中,应提升专业化门槛,基金备案时,对投资目标和投资能力等作一些认证,同时是否可以可探索持牌模式。当然,这是两难,如果门槛抬高,可能会造成很多创业企业拿不到钱,因此需要加以适当规范,既能让一级市场资金充足,也能让创投机构资源和能力相匹配。
资金供给侧方面,我国应需着力解决创投机构募资难的问题,银行、保险以及央企等都是创投基金长期资金来源,但因为各种因素,这些资金尚很难顺畅地进入一级市场。
相关部门还应出台相关措施,对拼估值环节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当创业者以高估值出售老股时,是否可提高税收比例,否则估值高到一定程度,创业者都不再是理性创业了,对创投机构而言,投资期限也要明确,只有达到一定年限才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