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论道 > 正文

李凤亮:岭南文化的能量还有进一步释放的巨大空间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发布时间: 2022-02-14 16:10:23 编辑:夕歌

导读:什么时候像重视科技人才一样重视文化人才,我们的创意就能做得更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小攀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

2月11日,广东省“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在广州召开。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将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坚实文化支撑。

近些年来,在文化强国的大战略指引下,广东省一方面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方面借助高科技大力倡导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此次冬奥会上,由广东美术家曹雪团队主持设计的冰墩墩备受喜爱,一墩难求,冬奥运奖牌正面花纹借鉴了南越王的玉璧纹饰,春晚里也有不少广东元素……岭南文化之风劲吹,影响及于海内外。(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如何将这股岭南文化热潮进一步产业化,更新业态,加速融合,进而助力广东经济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就相关话题,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院院长李凤亮——

李凤亮

中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羊城晚报:广东省的文化产业大致有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李凤亮: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都表现出领风气之先的特点。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迪厅、录像厅遍地开花,到处传唱粤语歌曲,90年代全国流行广东拍摄的影视剧,《雅玛哈鱼档》《外来妹》《公关小姐》《情满珠江》,粤语粤菜粤剧,还有领先全国的广东新闻出版业等等,广东的文化影响力独树一帜。

进入新世纪,广东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装备业、工艺美术业等都借势发达的制造业发展起来,一直到今天数字创意产业的领先发展,形成一批科技化、创意化、规模化、国际化的文化产业集团,呈现出比较多元的新兴业态。

比如腾讯,虽然是一个互联网企业,但主营收入是互动娱乐,还包括了游戏、动漫、影视、音乐、文学、旅游等板块。

当下广东文化产业的这种科技化、创意化、规模化、国际化,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也塑造了区域的新形象。像深圳这样一个当年的渔村,曾是人们眼中的“文化沙漠”,现在却是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文化绿洲”。

羊城晚报:近些年来,广东省的文化产业有较大的发展,主要有哪些特色?

李凤亮:广东的文化产业总体来说,发育比较早,发展比较快,而且体量比较大,业态比较新,尤其是以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跨界融合所催生的新型文化业态比较成熟,附加值也比较高。这与广东改革开放所奠定的市场机制、毗邻港澳面向海外的外向型经济形态,以及超前的文化消费观念密切相关。

广东的文化消费整体上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广东人喜欢旅游、热爱影视消费,广东的电影票房非常高,这与南方所处地理环境有关,天气比较热,夜晚比较长,夜文化、夜经济比较发达。

这些年通过广交会、文博会、文交会,广东文化产业进一步走向国际,这“三会”甚至成了观测中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粤剧艺术博物馆

岭南文化开始走向舞台中央

羊城晚报:岭南文化在这其中有怎样的表现和作用?

李凤亮:文化不仅可以成为一种产业,更重要的它作为一种创意,渗透到很多的行业门类当中,所以它是在不同的层面显现出来的,既有自身的发展,包括自身内部的跨门类、跨要素融合,也包括与外界的跨业态、跨文化、跨地域融合。

华强主题乐园现在遍布全国,安徽芜湖因为建了4个方特乐园,竟然从一个重工业造船城市蝶变成著名的旅游城市。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从传统业态到新兴业态,岭南文化在其中的作用非常突出。这些年,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岭南文化不断焕发异彩。这次冬奥会上,奥运奖牌的正面纹饰就借鉴了南越王的玉璧,冰墩墩由广州美术学院曹雪教授主持设计,春晚里也有很多岭南元素……

可见,以往地处偏僻的岭南文化借由经济的发展开始走向舞台的中央,日渐为主流文化所接纳,这也与它自身雄强、包容、务实、创新的精神特质有关。反过来,这种精神也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我觉得,岭南文化的底蕴、能量还有进一步释放的巨大空间。

羊城晚报:距提出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口号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们的文化强省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凤亮:广东建设文化强省与国家启动文化强国建设差不多是同步的,应该说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文化理念超前。广东及各市县都非常重视精神观念的打造,像十年前提出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深圳提炼出了以思想的解放和理念的先行为前提的“十大观念”,都极具时代色彩。

其次是公共文化服务发达。广东因为经济发展快,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大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优质化、均等化、便捷化,有的地方还领先国际。珠三角的文化场馆普遍比内地好。

三是文化产业发达,已经成为广东经济的一个支撑。广东文化产业产值占全省GDP5.59%,连续7年成为支柱产业。在全国文化产业版图上,广东占全国总产值的13.8%,其中文化装备业产值占24%,动漫产值占1/3,文化产品出口占一半。

四是文艺精品佳作不断。这些年从文学到音乐、美术舞台剧,乃至“粤派批评”,广东都可圈可点,经常获得各种奖项。在推动文旅融合、打造全域旅游方面,广东也有亮眼成绩。

永庆坊

像重视科技人才一样重视文化人才

羊城晚报:还有哪些不足?

李凤亮:要建设文化强省,也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广东不能仅仅是一个文化制造业大省,而是要变成一个文化原创IP的大省。“创意强”应该成为广东文化的一个追求。

有了创意以后,还要把它开发好,把它变成一个产业链。“喜羊羊”做了适当的市场开发,还可以做得更好。广东虽然没有故宫里的那些国宝,但可以依托现代媒介激发一些新的创意,比如把QQ、微信的表情包设计到服装、手袋等上面,生活中的创意开发无处不在。

羊城晚报:是没有意识到,还是意识不够?

李凤亮:这涉及打造完善的创意生态。为什么《王者荣耀》是在成都产生?因为在那个地方做游戏做动漫,有一种很沉静的氛围。在那种慢生活之下,才可能开发出好的创意产品。

要充分激发年轻人的创意,大力引进文化人才。这次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用了不小篇幅讲用好文化人才,要“爱才如命”,形成开展文化人才的机制、政策和举措,赢得满堂掌声。

什么时候像重视科技人才一样重视文化人才,我们的创意就能做得更强。

第二是消费要强。广东的文化消费在全国领先,但目前主要还集中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粤东西北一些地级市乃至县乡,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多层次、多元化文化消费的满足度还不是很高,文化供给侧还需要推进结构性改革。

第三就是品牌要强。过去在广州工作,经常听说一句话:“广东人会生孩子不会取名字,或者取了名字就被人家抱走了。”主要是讲广东人善于创新,但不热衷于持续创新。有了一个创意IP,为什么不能把它持续经营好,为什么廉价卖掉了?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我们要充分发挥城市建筑、文化设施、文化节庆、名家、名企、名品等品牌元素的力量,在广东打造出更多享誉全国全球的文化品牌。这是文化竞争力的关键。

广州大剧院

突破禁区 古为今用 跨界融合

羊城晚报:岭南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对历史的继承,产业化可以说是一种启后的发展,二者之间如何链接?

李凤亮: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正在被不断认知,虎年央视春晚中的《只此青绿》、传统戏曲,还有在上海、广州、重庆三个城市的楼顶打太极拳,冬奥运开幕式上对24节气的创新演绎,都显示出现代条件下“传统文化的胜利”。

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所以应该提倡古为今用和跨界融合,这就要考虑如何与产业化进行链接,有很多禁区要去突破。

比如,非遗的保护传承,应该尽政府的力量,该保护的要保护起来,传承不能断。但面临着一个怎么产业化的问题,也就是怎么通过新的创意激发文创,让它进入到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当中。

为什么广彩的盘子上那么漂亮的图案只能停留在盘子上,不能把它转移到其他的载体上,不能印在一条丝巾上?所以有一个融古为今的转化问题。在这里就要找到接口,提取元素,有效转化。

文化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要提取它的有效的合理的元素。其实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宝贝,《山海经》《封神榜》里很多人物元素都可以进入当代的动漫中。找到元素以后,还要找到让今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

这需要培养对传统文化热爱又具有创意素养的新一代设计师,创意教育要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延伸。

羊城晚报:刚才也提到的“喜羊羊”这个案例,有何可供借鉴之处?

李凤亮:包括“喜羊羊”、《熊出没》,成功的因素一是贴近儿童,二是持续地经营打造IP,三是在衍生产品的打造上花功夫,特别是“喜羊羊”,一个书包比其他普通品牌书包几乎多卖一倍的价钱,但又比迪斯尼的米老鼠书包卖低不少价钱,这就是文创的品牌价值。

所以,我们缺的不是IP的原创能力,而是对这个IP进行可持续经营。还有就是要加强对IP的保护,让“创意者经济”真正落地,让创意人真正得到实惠。

羊城晚报:这两个品牌好像主要是广东的资本开发的,但并没有体现岭南文化的元素?

李凤亮:是,尤其《熊出没》,与创作人员有关,里面其实多是东北的元素。这一方面与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有关,另一方面,作为外向型的城市的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文化虽然硬件设施都很好,但还缺少像百老汇《歌剧魅影》《猫》这样长演不衰的经典作品,无法让外地来的游人通过一台音乐剧来了解这个城市。

广东既有特色突出历史深厚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还有大家不常提的雷州文化,但缺少有全球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IP。

广府粤剧大戏

“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一起

羊城晚报:近些年来文旅融合成为一种趋势,旅游目前在文化产业中起一种什么样的作用?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李凤亮:文旅融合是近几年非常热的一个话题,前几年文化部和旅游部合并的时候,大家就说“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一起了。所以说,文旅融合势在必行,它形成了一种共赢的格局。

为什么?因为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涵,旅游是文化产品的重要载体。

旅游不论是看自然风景还是逛博物馆,都是对于“异”的探寻,对于“文化”的体验。文旅融合也可以推动旅游,比如说拍《非诚勿扰》就把北海道旅游给带热了,姜文的《让子弹飞》就把开平碉楼给带热了。

广东文化资源、旅游资源那么丰富,从旅游门票到旅游装备、文创产品、文艺演出,大有可为,文旅产业应该在文化产业中占更大的比例。

羊城晚报:促进广东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李凤亮:国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也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对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十分重视,推出了系列工程,前景可期。我觉得促进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还要创新思路,开拓思维。

一是抓住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创新,重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总书记自己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示范。

当前一个机遇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文化需求空前旺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研究,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文化消费的品质要求更高。去年全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广州、深圳等地更高,高质量文化需求会激发文化供给。

第二个机遇就是粤港澳大湾区为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多机会,为我们搭建各种文旅联盟提出了急迫需求。

第三个机遇是创新驱动催生了新兴业态发展,广东要抓住这个机会,加快数字创意产业发展。

第四个机遇是今天大力推动的跨界融合。广东在这方面有过成功经验,通过跨界融合,克服了高端文化资源不足的瓶颈,整合了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要素,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找准新定位。在这方面,我觉得广东要创新思路,引领湾区,走向国际,勇做新型文化业态发达区、对外文化贸易先导区、文化金融融合试验区、国际文化交流示范区。

三是创造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原创,加强文化版权打造和转化。要形成可推广的业态模式,在推进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数字化方面形成广东模式、广东经验。

四是汇聚新资源。广东的文化发展过去在汇聚全国乃至全球人才资源、艺术资源、创意资源、文化资本资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接下来要进一步创新观念,扩大文化开放的力度,抓住“双区驱动”重要机遇,建设好人文湾区,为“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重要的文化桥头堡。

《羊城晚报》2022年02月13日 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