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年:外媒记者刁难邓小平,问他为何总是二把手,邓小平笑着说了一句话
导读:那时我国改革开放刚实行两年不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许多人对改革开放有着困惑与不理解。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人担心中国会改变外交政策,不再帮助发展中国家。若想回应这些疑惑,以便让我国获得更好的发展,邓公接受了这次访问。
1980年8月21日,身处人民大会堂的施燕华额头上渗出了几滴汗珠。
她已有多年的翻译经验,可今天却格外紧张。
因为她是邓小平的翻译,将在今天与邓公一同接受一位意大利记者的采访。
这个记者不是别人,正是有“世界政治采访之母”之称的法拉奇。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时光,施燕华仍旧对那时的压力记忆犹新:
“法拉奇的问题很尖锐,再加上话题都是当时国内、国外比较关注的,所以精神压力很大。”
时间并未因施燕华的情绪而停停止。
随着会议厅大门在开合间发出咔嚓轻响,法拉奇走入了人民大会堂118厅。
把我比作赫鲁晓夫是愚蠢的
这是一场独家采访。
当邓小平与法拉奇会面后,原本满满当当的会议厅中只留下了5人。除开访问与被访者,只有新闻司长、施燕华以及记录员留了下来。
坐上凳子,法拉奇老练地将录音机放上了茶几,采访正式开始。
法拉奇对邓小平说的第一句话是祝福语。
“明天是您的生日,我要祝贺您,祝您生日快乐!”
邓公笑着回应:“明天是我的生日?我从来不关心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
当事人不知道自己生日的事让法拉奇有些意外,但她随即接上了话,说是从邓公的传记中得知的。
法拉奇想将话题转向传记,她迫切地想了解这位神秘的东方领袖。
可邓公并未跟着法拉奇的思路走,他自嘲地岔开了话题:“就算是吧,也别祝贺我。我已经76岁了,到了衰退的年龄啦!”
邓公的自嘲引来了法拉奇的夸赞:“我父亲也是76岁,我要这么对他说,他肯定会打我两巴掌的。”
邓小平也笑着说:“是呀,当然不能对你父亲这么说。”
两人的寒暄让原本紧张的氛围轻松了许多,可接下来法拉奇就将抛出自己的杀招。
这次访问是法拉奇极力争取的机会。
在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的担保下,这位“对中国非常友好,对中国的改革开放非常感兴趣”的名记才取得了来访机会。
为了今天,她早已准备良多。
法拉奇抛出的首个问题便足以让一般的被访者举足无措——怎么评价毛泽东。
她借着北京的变化说道:
“邓先生,最近您曾经说过,中国正处在转折点,可以说是第二次革命。事实上,今天来北京的人,可以亲眼看到中国已发生的变化。人们不再穿制服了,标语消失了,毛主席的像少了,几年前我到北京来,到处可以看到毛主席的像,今天我从饭店到这里,只看到一幅,挂在紫禁城(故宮)入口处。以后你们还会保留毛主席像吗?”
这是极为尖锐的提问,可邓公却没有丝毫慌乱,反而斩钉截铁地给出了答案:“永远要保留下去!”
他直截了当地说道:
“过去到处挂毛主席的像是不严肃的,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尖锐的提问被邓公轻易化解,法拉奇暗生敬佩之时也继续发起了杀招。
她接过话头,继续谈起了天安门上的照片。
那时天安门广场还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照片。
法拉奇借此说到,她对天安门悬挂斯大林的照片很不解,她认为赫鲁晓夫是反对斯大林的英雄。
在这个问题上,邓公与法拉奇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他们对斯大林与赫鲁晓夫的看法并不一致。
发现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后,法拉奇坦率地问了个问题:“我有一句话,希望您听了不要生气,这不是我说的,西方有人说您是中国的赫鲁晓夫!您对此有何看法?”
这是个极为鲁莽甚至有些冒犯的问题,一旁翻译的施燕华听到这话,心里马上犯起了嘀咕,思考要不要直接翻译过去。
日后回忆此事时,施燕华说自己当时还是按原本意思翻译了,因为她了解邓公。
果如施燕华所料,邓公听到这个问题后,不但没有一点怒气,反而大笑起来。
他从容地回答道:“哦,在西方他们称我什么都可以,但是我对赫鲁晓夫是了解的,我个人同他打了十年交道,我是了解这个人的,把我比作赫鲁晓夫是愚蠢的。”
随后邓公开始谈论起了他对赫鲁晓夫的了解。
他列举了赫鲁晓夫曾犯下的种种错误:中断援助项目、干涉中国内政、要求在中国建军事基地等。
邓公所说都是事实,可他并未想将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别人。
于是他对法拉奇微笑着说道:“看样子,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达不成协议了。这样吧,你保留你的观点,我保留我的。我们不谈赫鲁晓夫了。”
法拉奇也接过梯子,开启了新的话题——改革开放。
现在的岗位没有影响我的工作
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法拉奇与当时诸多外国人一般有着诸多不解。
她疑惑地向邓公问道:“您是否认为资本主义不都是坏的?”
这是个极为关键的问题,改革开放是之前从未有人走过的路,邓公的回答将影响接下来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在这个关键问题上,邓公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他首先提出要先对资本主义下个定义,说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优越,但并非所有好东西都是资本主义的,落后的主义也有先进的地方。
随后邓公列举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优势,比如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方式等等。
在邓公看来,好的东西是没有阶级性的,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应学习。
最后他强调道,我国当时正处在社会主义第一阶段,是一个将持续很长时间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尊重客观规律,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
邓公深入浅出地向法拉奇讲解了改革开放,法拉奇也在期间被邓公人格魅力打动,开始询问起邓公的一些私人问题。
她困惑地询问邓小平,之前为什么会三上三下。
邓小平对这个问题表现得很从容,他笑着回应道:“为什么我会三下三上?就是因为我喜欢说点儿实话。”
法拉奇很佩服邓小平的心胸,但她依旧有着困惑:
“您说话心口如一,任何时候都是这样。但是一个人经历三下三上而活下来,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很多领导人可能只有一上一下,二上二下,拿破仑也只有一下一上。您经历三下三上而复生,有什么秘密?”
这个有些冒犯的问题依旧得到了邓公的谅解,他笑着回应说:
“没什么秘密。就是有时候他们觉得我还有点儿用……外国朋友也常问我,怎么能经受这么多的坎坷。我想因为我比较乐观,但这还不全面,全面的回答是,因为我知道毛主席了解我。”
邓公的话语没让法拉奇停下话头,反而更进一步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毛主席并不喜欢您。他说,您耳朵不好,开会时却总挑离他最远的位置坐。也不问他的意见,自行其是。”
在法拉奇看来,这些行动就是表明两人存在矛盾。
听到这样的误解,邓公哈哈大笑地回答道:“他是说过这些话。不过也不是针对我一个人说的。”
在邓小平看来,这些所谓的矛盾只是同志间的互相监督而已,共产党人向来经得住批评。
随后的谈话中,两人聊了很多,邓公给法拉奇讲了我党同志的各类事迹与贡献。
在谈话中,法拉奇逐渐了解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作风,理解了同志间彼此批评乃是常事。
但一个新的疑惑又出现在了法拉奇心中,她忍不住打断道:“您怎么不提自己的名字?”
这问题把邓公逗笑了,“哦,我算不了什么,当然我总是做了点儿事情的,革命者哪能不做事?”
法拉奇向来以强硬尖锐的采访风格闻名,施燕华也在日后评价法拉奇不是一个女强人,而是一个“男人”。
可在邓公这里,法拉奇却更像一个求知若渴的小姑娘,哪怕到了采访的分别时刻,她也还在提出问题。
“邓先生,像您这样的人为什么总是处于二把手的地位?为什么您总是当副手?”
邓公没觉得有太多回应的必要,但他还是笑着说道:“现在的岗位没有影响我的工作。”
最成功的一次采访
这次访问从上午10点开始,到12点10分时结束,超过了原有计划10分钟,而邓公之前会见他人向来把时间掌握得很准
采访结束后,有些意犹未尽的邓公主动说道:“怎么样,到吃饭时间了,肚子要‘闹革命’了。看来你的问题还没问完,我们找时间再谈一次吧!”
邓公说话向来简练直接,会客往往不大长谈,这般一反常态的慷慨,让在场的人都觉得很是惊讶。
法拉奇听到后也喜出望外,开心地差点从沙发上跳起来,连声说好。
之前她便提出了采访两次的要求,可是没获得批准。
8月23日上午,邓公第二次接受了法拉奇的采访,这次会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邓公在这次谈话中重点讲了毛主席,并对国际形势做出了分析。
两次长达4个多小时的谈话彻底满足了法拉奇的好奇心。
谈话结束时,邓公与法拉奇握手告别,还幽默地开起了玩笑:“怎么样,我考试及格了吧?”法拉奇则受宠若惊地回答说:“精彩极了!”
法拉奇对邓公的评价非常高。
在访问中,法拉奇曾询问邓公如何评价自己的。
他坦然地回答道:“自己能够对半开就不错了。但有一点可以讲,我一生问心无愧。”
而法拉奇却没管邓公的谦虚,在之后报道时态度鲜明地夸起了邓公。
“所采访的世界领导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像邓这样坦率、深入地谈论历史问题。他超越了个人恩怨谈历史问题,是谈得很深的,邓小平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采访结束后,施燕华负责与法拉奇一同整理采访稿件。
法拉奇在整理时展露出了非常重视的态度,连最简单的词汇也要记录在稿子上。
因为邓公是四川人,常有“这个这个”的口头禅。
在录音中反复听到这个词后,法拉奇就问施燕华,这是什么意思。
施燕华则回答说没什么实际含义,就是口头语,和英语里的well差不多。
虽然只是个口头语,但法拉奇却直接将其加到了稿子里。
这份连最简单口头语都包含在内的采访稿,第一部分有5227字,在1980年8月31日发表在了《华盛顿邮报》社论专栏上,被称为“这是邓小平历史性的、出色的答记者问”。
《华盛顿邮报》刊出后引发了大量西方媒体转载,通过这份采访,西方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法拉奇也称这次对邓公的采访,是她事业中最成功的一次。
在当年9月,法拉奇还向北京寄了封感谢信,希望能让邓公看看。
在信件结尾,她真挚地写道:“采访您是我的宿愿。我曾经担心语言障碍会妨碍这一愿望的实现,现在看来,这一担心是多余的。”
在之后岁月里,施燕华曾多次回顾那时的经历,并慢慢理解了邓公接受访问的初心。
那时我国改革开放刚实行两年不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许多人对改革开放有着困惑与不理解。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人担心中国会改变外交政策,不再帮助发展中国家。
若想回应这些疑惑,以便让我国获得更好的发展,邓公接受了这次访问。
他要借法里奇这位名记之口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中国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会越来越好。
当采访记录交到邓公手中时,他立马让人拿去念给中央警卫局的战士们听,他想知道战士们的反应,能不能懂得他想表达的意思,这关切着老百姓能不能听懂。
让邓公安心的是,战士们的回答是:“这样讲好,能接受。”
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央公布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回答了诸多之前富有争议的问题。
就此,我国在改革开放下走向了富强的道路。
信息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环球政要回忆邓小平》
凤凰网《外国记者曾问邓小平:这么能干为何老当二把手》
新华网《邓小平如何回应外媒“这么能干为何老当二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