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质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证实是超科学,还被纳入国考
导读:在中国有这样一本奇书,它自创立以来,因内容深奥难懂,曾一度被质疑为封建迷信,直到3000年后现代人以更严谨的态度去研究才猛然发现,这竟然是超科学,该书还被纳入国考。
“封建迷信”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多好的词,像什么鬼神、占卜、秘术,还有些地方每逢特定节日就要围在一起“跳大神”,以这种愚昧的方式祈求上天的同情。
这在现代人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更别提有些封建迷信是以牺牲他人生命为代价才能完成祭祀活动。
但在中国却有这样一本奇书,它自创立以来,因内容深奥难懂,曾一度被质疑为封建迷信,直到3000年后现代人以更严谨的态度去研究才猛然发现,这竟然是超科学,该书还被纳入国考。
《易经》的起源之谜
这个被质疑了3000年的封建迷信就是《周易》,也是我们口中常常提到的《易经》。关于周易的真实起源现代恐怕早已无法考证,有传言说《周易》起源于西周,为周文王姬昌所著。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对周文王这样记载,说周文王乐施仁政,周围百姓纷纷投靠,周国便日益强大。
但这让国君商纣王妒忌万分,他将周文王拘禁于羑里7年之久,期间还派人杀死了他的儿子伯邑考,就是要彻底断绝周国的复兴之兆。
但在牢里面的周文王并没有因深处绝境就一蹶不振,他潜心推演先贤伏羲谱写的天地大道,将前者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并由此撰写出《易经》。
最早期的《易经》还包含了周文王个人治国理政和人生理想,后世孔子尤其喜爱《易经》,他勤学不倦,以至于“韦编三绝”,就是说能将《易经》串联成册的绳子都磨断多次,由此可见孔子对该书的喜爱。
后来孔子还利用所学阐述《易经》内涵,编撰成书名为《易传》,这些都成为后世研究《易经》的主要参考材料。
不过现代学者也有很多人认为《易经》应该成书于战国之后,像我们熟知的文学大家郭沫若、冯友兰等皆持有此观点。因为《易经》充斥着大量黄老之学的内容,抛开司马迁在《史记》撰写上存在失误,更大的可能是这本书原本内容被汉儒刘歆所伪窜。
不管怎么说,在《易经》形成的那段时间里,中国仍然处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的“野蛮阶段”。
科技不发达,人们的思想也受到限制,对于那些自然与社会现象根本没办法去解释,因而产生对神的崇拜。即便是古代先贤著作中我们也时常能看到神魔的影子,他们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神。
每当出现天灾或是时运不顺时,先民就会认为是上天带来的责罚。但也有一些天赋卓越的人认为可以通过某种方式预测神意,从而规避横祸或者达成内心的某种欲望,《易经》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谱写出来的一本传世奇书。
《易经》最终被列入国考
但有意思的是,由于《易经》全书过于晦涩难懂,以至于在往后3000年的文明发展中没几个人能真正解开书中之谜,更不清楚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
于是明明可以被当作传世经典的《易经》愣是被当成了封建迷信,寻常百姓不愿意去学,王公贵族又看不懂,害怕它会散播谋逆文化。
尤其是统治阶级对《易经》的恐惧让这本奇书被埋没良久,并非所有人都参悟不透《易经》的玄奥,只是他们没有这个机会罢了。
直到近代社会的来临,我国文学领域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场景,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易经》也重新被搬上历史舞台,成为一众学者的研究对象。
这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吓一跳!不少专家认为,《易经》中阐述了天地世间万物的各种变化,是一本具有博大文化内涵的哲学书籍。
例如《易经》中强调“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归,如此相推,则明生焉”。这说明《易经》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且这种变化有迹可循,这就是“变易”。
“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文王在推演《易经》时六十四卦符号都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这是为了简化推演过程。
因为大道本身就是往简单的方向发展,如果道理能够用几句话概括,能够让孩子们都听得懂,看得见,这才是真正该被发展的道理,这就是简易。
熟读《易经》不但能参悟人生道理,还能摸索出宇宙发展规律,因为它本身就描述了世间万物的各种微秒关系,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据说《易经》在近代后还被流传出国,受到了西方学者的普遍重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阅读过《易经》,并深感其玄妙。
作为我国古文化传承的艺术瑰宝,教育部门认为不应该将这本奇书埋没下去,其内容中有很多都属于超科学现象,值得现代人去研究发展。因此在2019年时,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易经》正式被列入国考范围内,是大家上岸考试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结语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即便是过了3000年之久,古先贤所撰写的传世书籍直到现世也没有被完全参悟。他们眼中看到的究竟是个怎样的世界?恐怕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那种圣贤的超脱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