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看中国文化里的龙元素!
导读:几乎每一个喜庆祥和的日子,都少不了龙的影子。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已经融入我们的衣食住行,渗进社会的方方面面。
龙檐
“正月正,舞龙灯”
“二月二,龙抬头”
“三月三,祭龙王”
“五月五,赛龙舟”
“六月六,晒龙袍”
……
吃龙须面,
品龙井茶,
摆龙门阵。
……
几乎每一个喜庆祥和的日子,都少不了龙的影子。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已经融入我们的衣食住行,渗进社会的方方面面。
宋 陈容 《六龙图》(局部) 纽约佳士得2017 成交价48967500美元
刘禹锡有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似乎一旦沾上“龙”字,便有了灵性。
唐代 金龙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每当耳畔响起这首歌,每位漂泊海外、侨居异乡的炎黄子孙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中国人为什么对“龙”赋予了这么多神圣的光环呢?
山海经中的应龙(明代图绘)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龙做了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
甲骨文“龙”字的变化
其实,从远古时代开始,我们的神龙就腾云驾雾,遨游在历史里。历代的龙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化为一种“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神物。
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的宋代摹本,洛神神女所御龙舟真的是龙在拉车。
它矫健、机灵、勇猛,拥有伟岸高贵的身躯、绮丽绚烂的色彩和超强无比的力量;它缩小如蚕蚁,伸展可遮天,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它能呼风唤雨,救黎民于水火;它能腾云驾雾,翻搅四海云天;它是神灵的象征,掌管着五湖四海;它是权利的象征,坐拥着华夏九州;它是福瑞的象征,彰显着喜庆吉祥。
元代 青花瓷上的三爪龙
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龙的形象早已被世人熟知和接受,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在建筑、瓷器、玉器、服饰、绘画、钱币等器物上都留下了印迹。
服饰上的龙
龙纹在服饰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皇家服饰,龙纹是皇帝服装上最显著、最高贵的纹样,象征真龙天子唯我独尊、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威。
皇帝龙袍除领、袖口所饰的龙纹外,全身共饰龙九条,其中里襟的升龙穿着时并不显露。由于两肩龙纹前后皆可见,龙袍穿上后无论前身或后背都有五条龙,巧妙地暗合了“九五之尊”的说法。
清代龙纹基本有正龙、行龙、立龙和团龙四种。
正龙常见于皇帝和皇后朝袍或龙袍的两肩、前胸及后背,行龙常见于下摆,团龙多见于皇帝衮服和皇后龙褂的两肩及前胸后背,立龙较为少见,多饰于皇后的朝褂上。
建筑上的龙
龙吻
正吻是中国宫殿建筑屋顶所用装饰物,明清两代时,以龙为吻形,所以又叫龙吻。龙吻不但是一种重要的装饰物,而且由于它衔接了殿顶正脊于垂脊之间的重要关节,从而起到了使殿顶更加封闭、牢固、防止雨水渗入之作用。
琉璃瓦龙吻
龙吻表面饰龙纹鳞甲,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有一柄宝剑。相传,这是怕龙吻擅离职守逃回大海,因而把它死死地锁在屋脊上,使其不能腾飞。最大的龙吻位于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
青龙纹瓦当
瓦当又称“瓦头”,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用于装饰美化和保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
图中屋檐圆形的陶片,即为瓦当
汉代时,四神瓦当盛极一时,在皇家建筑中青龙纹瓦当与白虎、朱雀、玄武瓦当组成四神纹瓦当,分施于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殿阁之上。
汉·青龙纹瓦当
金龙和玺彩画
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所用,后来才逐渐突出其装饰性,宋代起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和玺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花纹绚丽,十分壮丽。
色彩斑斓、构图丰富的彩画
和玺彩画主要用于紫禁城外朝的重要建筑以及内廷中帝后居住的等级较高的宫殿,如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等宫殿多采用“金龙和玺彩画”;交泰殿、慈宁宫等处则采用“龙凤和玺彩画”;而太和殿前的弘义阁、体仁阁等较次要的殿宇使用的则是“龙草和玺彩画”。
其中“金龙和玺彩画”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以表示“真龙天子”至高无上的意思。
金龙和玺彩画
九龙壁
九龙壁属于影壁的一种。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物大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由“隐避”演变而成,门内为“隐”、门外为“避”,以后就惯称影壁。中国的龙壁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七龙壁、九龙壁等多种形式。这几种形式以九龙壁最为尊贵,常见于皇帝、王后以及王公的宫殿正门。
故宫九龙壁上的五爪龙
山西大同市内,有一座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长达45.5米,高8米,厚2.02米。壁上雕有九条七彩云龙,有的拨风弄雨,有的腾云欲飞,栩栩如生,各具姿态。
山西大同九龙壁
藻井
藻井就是一种高级天花,是室内顶棚装饰,主要分布在皇家宫殿(故宫)、敕建敕封寺庙、陵寝碑亭等地方。清代时的藻井较多以龙为顶心装饰,所以藻井又称为“龙井”。
普陀山法雨禅寺圆通殿内的九龙藻井,是中国古代龙井一绝。“九龙藻井”按古朴典雅的九龙戏珠图案雕刻而成,一条龙盘顶,八条龙环八根垂柱昂首飞舞而下。
普陀山九龙藻井
龙元素在古建筑上的运用还有很多,龙柱、龙檐、龙墙、窗雕……各式各样体态的龙的出现,也让建筑多了份庄严、多了份肃穆!
龙檐
龙檐
龙柱
瓷器上的龙
瓷器上的龙纹,约在五代之后方才逐渐出现。隋唐时期出现了特殊的龙耳瓶,瓶耳修长作龙形,以龙首衔住瓶口,无论单耳或是双耳均是如此。五代时期的越窑器,龙纹常被取为主要的纹饰,装饰手法亦较精良,在其身上刻划龙纹,蜿转有力,造型以全是唐龙之延续。宋代瓷器上龙纹出现较多。
隋代 白瓷龙柄鸡头壶
元代青瓷初仍多作印花龙纹,至青花瓷器烧造成功之后,瓷器上龙纹数量大增。元代龙纹体态轻盈,矫健有力,是其共同特征,无论是笔绘,或是堆画,大都呈小头、细颈,四足露骨有力,而且头部描绘简单,所附毛发亦较松散,在整体感觉上,它是野而不驯,具有威猛无比的神力,在传统信仰上,龙司布雨,故所作龙纹,多为飞天状,以喻其云游四海,以降甘霖。
“角龙”,即头上长角的龙。
“应龙”,指有翼的龙。
“夔龙”,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螭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
明代龙纹与元龙相较,又见变化,明初龙纹头部变大,较具平衡感,身躯与四肢较为粗壮,毛发浓密较齐整,整体比率较为匀称。至明宣德时,五爪龙成为官窑器之标准,龙相亦呈威武端庄。明代中期之后,龙的矫健、威猛气势逐渐消失,更加温驯而无野性,龙身平整缺乏变化。明晚期之后,龙纹又现另一面貌,有更简化而趋率真自然之趣味。龙身不再精心描绘,平面无立体感。
明洪武春寿梅瓶 上海博物馆藏
清代龙亦沿明制,以五爪位帝王专用,而且限制极为严格。自康熙起,龙之型式又恢复雄伟健硕之态,龙的头部描绘更加仔细而且繁复。龙的描绘极为精细庄重,烧碱有粗率潦草之龙纹出现。清代瓷夭矫蜿蜒、龙游天地的那种自由活动的生动感,更像是一种装饰、象征的图案。
清顺治 青花云龙纹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 青花穿花龙纹天球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斗彩云龙纹螭耳扁瓶 故宫博物院藏
玉器上的龙
龙纹在玉器上出现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我国最早的玉雕龙纹,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
玉雕龙
玉雕龙
三星他拉玉龙
商代晚期 玉龙
商代晚期青玉龙形玦
西周玉蟠龙
春秋玉龙形佩
战国青玉龙形佩
汉代青玉透雕龙形璜
宋螭尾叉向内卷
元螭发向两边分
明螭首为方斗形
清螭独角发后伸
漆器上的龙
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漆器上的龙,更显庄严肃穆!
嘉靖 漆器龙纹笔筒
漆器龙纹笔筒
清 漆器龙纹笔筒
清乾隆 漆器龙纹印盒
书法中的龙
书法中的龙意象,兼容并蓄,各种字体韵味儿十足,特别是历代名家手中的“龙”,挥笔书写的不仅是一种字符,也是一种对于龙姿态的传神表达。
张旭书古诗四帖
颜真卿书颜惟贞家庙碑
王羲之书龙保帖
黄庭坚书松风阁
苏轼书
米芾书天马赋
柳公权书
敦煌写经
石门颂
秦篆
居汉延简
数千年来,作为蕴涵着喜庆祥和、繁荣昌盛之意的中国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绵延起伏、生生不息的神圣象征。
二月二,龙抬头,
愿中国龙
能为大家带来吉祥快乐,
祝大家鸿运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