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融资 > 正文

国产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实现商业化,「齐碳科技」获7亿元C轮融资

来源:36氪 发布时间: 2022-12-23 12:38:07 编辑:夕歌

导读: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碳科技”或“公司”)已完成7亿元C轮融资,由美团领投,华盖资本管理的首都大健康基金、博远资本持续追加投资。据悉,本次融资将用于完善产品矩阵,加速推出中、高通量测序平台,以及拓展应用场景和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36氪获悉,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碳科技”或“公司”)已完成7亿元C轮融资,由美团领投,华盖资本管理的首都大健康基金、博远资本持续追加投资。据悉,本次融资将用于完善产品矩阵,加速推出中、高通量测序平台,以及拓展应用场景和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齐碳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我国首家自主研发出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并开启商业化的企业,36氪对其进行过持续的跟踪报道。

截至目前,公司旗下两款产品:纳米孔基因测序仪QNome-3841和升级版QNome-3841hex均已量产并实现商业化,并推出了芯片、软件和试剂盒等配套产品,已迈入产品矩阵化发展阶段。此外,还推出了条形码建库试剂盒——提供12个条形码、一次可支持12个混合文库构建需求,可极大降低单个样本的测序成本。另外,其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已建立了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生产基地,可年产测序仪2000台,配套检测试剂、芯片100万套。

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胡庚博士告诉36氪,截至目前,公司客户已超过100家,典型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清华大学、北大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华西医院、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基于公司平台已发表多篇高质量文章,典型如北医三院沈宁团队和清华长庚医院郭军团队就基于其纳米孔测序平台发表临床多重耐药研究新发现,成果已发表于柳叶刀子刊。

他介绍到,纳米孔测序属于最新一代的基因测序技术,相比于前代技术(NGS)具备测序长读长、速度快,仪器小巧便捷(也意味着环境适应性强、易上手)等优势,基于这些优势,它得以在病原体研究、动物疫病防治、分子育种、遗传病筛查、公卫防疫,司法刑侦等多个场景灵活使用;不过,囿于技术特性以及使用场景等多方原因,纳米孔测序还不能完全替代NGS,二者现阶段还是互补关系。


企业供图

从市场规模上看,胡庚提供了一组数据(援引自据BCC Research数据),“目前全球基因测序产业链上下游约有150多亿美元的规模;上游设备耗材是产业链最核心、话语权最强的环节,具体到中国的这一细分市场,大概是60多亿人民币的市场规模,且呈现近20%的年复合增长率。且纳米孔测序的市场占比目前正逐年上升,随着齐碳科技不断开拓‘新应用’和替代‘老应用’,未来也将有数十亿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他指出,纳米孔测序的优势在于“长片段”,在完整基因组测序、大片段结构变异检测等方向上优势显著,且能在准确率和通量上有提升,可对标和逐步替代NGS。基于这些优势,纳米孔测序在肿瘤和遗传病检测上有望发挥重要价值,目前公司也在探索这类应用,并着手申请相关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据介绍,基因测序仪的核心指标,“也是用户体验最深刻的指标”,主要就在三个方面:读长、通量、准确率。为此,企业在研发创新方向上也着重从现有低通量逐步转变为下一代中高通量测序平台,“基于更多通道和阵列的芯片,结合数据测序软件再配合主机等”的升级产品预计在2023年内推出,也要通过更优的算法提升准确性,进而提高测序样本的适用性。

而针对其它尖端产业易出现的卡脖子问题,据悉,齐碳科技从芯片基底到涂膜嵌孔全部自研自产;针对其他零部件,也坚持最大化使用国产原材料和国产生产设备,目前已实现95%以上的供应链国产化。专利方面,齐碳科技也在孔蛋白、控速蛋白、流体芯片、电子电路、算法等核心技术上均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形成知识产权成果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超百项。

“通过亲身经历从研发到量产的整个环节,我们发现,目前基因测序上游的确是个技术门槛相当高难度相当大的行业,没有捷径可走,很难弯道超车。”胡庚告诉36氪,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牛津纳米孔科技(ONT)和齐碳科技两家公司产品实现商业化,国内大部分公司还在0-1的研发阶段。而研发只是开始,从长远来看,未来大家比拼的还有产品性能、量产能力、市场推广以及开发一体化应用等多个维度的能力。

据齐碳科技生产部门负责人介绍,基因测序仪研发难,量产更难,这是行业共识。“一台基因测序仪的量产,需要解决的难题,不光是如何将高精尖的零部件生产制造出来,还要将所有零部件集成为一台可稳定运行、高度可重复、且能够规模化生产的精密仪器,这考验的是一家企业的综合实力。”其中人才是核心。目前齐碳科技员工270余人,75%以上为技术研发人员,超过半数员工拥有硕博学历,横跨蛋白工程、流体芯片、电子电路、算法等多个细分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