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民企交易所债券融资1418亿元 专家:民企融资工具和品种将进一步丰富
导读:5月8日,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民企融资的有效改善绝非朝夕之功,仍需要在债券和信用衍生品市场逐步完善、企业风险意识提高和投资者结构多元化的配合下,逐渐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记者 吴晓璐
“今年以来,市场各方对民企债券融资的关注度明显提升。未来,在债券品种创新、融资服务机制完善、市场化增信支持和信披质量提高背景下,民企债券融资环境将有所改善,进而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5月8日,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民企融资的有效改善绝非朝夕之功,仍需要在债券和信用衍生品市场逐步完善、企业风险意识提高和投资者结构多元化的配合下,逐渐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5月8日,民营企业在交易所市场共发行236只债券,发行规模合计1418.24亿元,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民企资产支持证券、可转债
融资规模占比近九成
从债券融资类型来看,上述236只债券中,资产支持证券、可转债融资规模较高,分别为697.487亿元、575.14亿元,占比49.18%、40.55%,合计占比89.73%,较去年同期提升14.16个百分点。
“资产支持证券、可转债一直是民营企业信用债融资的主要品种。”财达证券企业融资部总经理彭红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是由于这两种融资工具能够一定程度降低投资民企信用债风险,资产支持证券依托稳定现金流而创设,并配套有资产真实出售、专户管理等风险隔离机制,而可转债附有股权属性,本身具有较稳定的特定投资人群体;另一方面,是由于发行主体特点所致,资产支持证券中,民企消费金融、租赁、汽车出行行业是发行主力军,且这些基础资产往往集中度低、标准化程度高,具备证券化的天然优势。以民企交易所ABS为例统计,年内多元消费金融行业发行规模达到370.07亿元,占ABS总规模的53.06%。
针对今年民企债券融资规模下降,彭红娟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具备发行条件的主体数量减少,民企公司债的发行人主要为房地产企业、制造业企业,受行业调整影响,导致能发债的企业减少;二是机构投资者认可度下降,近年来债券市场违约率有所提升,导致机构投资者在投资端产生规避情绪;三是民营企业对债券资金的依赖程度下降,近年来国家从多渠道支持民企发展,包括纾困基金、专项贷款、产业投资基金等,并通过股权并购、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整合,除高周转企业外,发行债券并非是民企最重要的融资渠道,对债券的依赖度相应有所下降。
加大支持力度
丰富民企融资工具和品种
“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3月27日,证监会表示,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增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质效,提出七方面举措。此后,沪深交易所通过开展市场机构调研、推进债券产品多样化建设、支持信用保护工具创设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5月4日,证监会召开专题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时表示,丰富科技创新公司债、中小企业增信集合债等债券融资工具和品种。
“科技创新公司债能极大便利民企科技研发融资;中小企业增信集合债能够提高中小企业债券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好满足各方诉求。”明明表示,丰富债券融资工具和品种,可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精准资金支持,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和信息披露、违约处置机制,适当地降低了民企债券发行门槛,有效拓宽了民企发债融资渠道。
谈及未来民企债券融资趋势,明明表示,下一步,契合中小民企特点的科技创新债、高成长产业债、创新创业债等创新品种,将成为符合条件民企的重要融资工具。而交易所鼓励民营企业优先发行的基础设施公募REITs、类REITs、知识产权证券化、CMBS等基于资产信用的证券化产品也将在拓宽民企发债渠道中发挥重要作用。
彭红娟表示,当前,国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多次强调要出台更多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监管部门、市场化机构已陆续通过创设信用保护工具的方式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市场化机构对民企的增信作用也在逐步体现。未来,如果推出组合型信用保护合约业务、便利回购融资机制,甚至是适当放宽受信用保护的民营企业债券回购质押库准入,将有效激发民企、机构投资者、主承销商等市场各方的参与积极性。优质龙头民企、科技创新型民企公司债占比或将逐步提升。
“与此同时,民企债券融资有其自身特点,在政策鼓励的前提下,市场也期待着监管机构出台更为具体的指引和举措。”彭红娟进一步表示,如民企生产经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容易产生波动,是否可能通过创新条款设计、设置三方增信,来降低影响。同时,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的尽职调查、信息披露环节更为重要,如何在这一环节划分各机构责任、如何约束信息披露行为,需要进一步明确。此外,如何引导机构投资者重新认识民企债券、识别债券风险,并从中选择适合的民企债券进行投资也是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