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产业看点 > 正文

发光吧!合肥造“中国芯”!

来源:合肥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3-09 10:08:24 编辑:蝶舞

导读:芯片,被誉为“工业粮食”,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新能源汽车之中都有它的身影。2021年,合肥集成电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 8倍,12 32亿块合肥造“中国芯”点亮了这座城市集成电路产业版图。

春和景明,万物勃发。

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的无尘室中,吊挂式天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赶制晶圆订单。

沿着晶合公司南行2公里,先导薄膜材料有限公司内也是一片忙碌:新建成的半导体靶材厂房里,正在进行关键设备的安装调试。

这两家公司的产品都是“芯片”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晶合集成生产车间。(晶合集成供图)

芯片

被誉为“工业粮食”

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

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

新能源汽车之中都有它的身影

2021年

合肥集成电路制造业

增加值同比增长2.8倍

12.32亿块

合肥造“中国芯”

点亮了这座城市集成电路产业版图

亮眼的数字

刻下合肥制造的每一步

飞跃的速度

传递出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发光吧!合肥造“中国芯”!

产业链协同全力造“芯”

作为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圆代工企业,晶合的成绩实现连年飞跃——2018年月产能为1万片,2021年年底达到10万片。不到四年,晶合就成为中国大陆晶圆代工产能第三的纯晶圆代工企业。

晶合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该公司总经理蔡辉嘉表示,近几年合肥市以及安徽省产业升级和创新速度非常快,晶合也不能落后。毕竟,晶合落地合肥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入“芯屏汽合”的产业布局,与产业链上的企业共同成长,为合肥的产业腾飞贡献力量。

“晶合努力提升产能,为国内芯片企业提供支持,有效提升中国大陆的芯片自主制造水平。”蔡辉嘉说,“补位”的同时,晶合吸引了很多上下游企业落户,不仅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还有助于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发光吧!合肥造“中国芯”!

晶合集成产品展示。(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产业集群的发展,更多企业的壮大是关键。除了晶合,合肥新汇成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汇成”)也是芯片产业链中的佼佼者。

专注于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领域的新汇成是国内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领域的“隐形冠军”。2020年,该企业封测显示驱动芯片出货量在全球市占率约为5.01%,排行第三;在中国大陆市占率约为15.71%,排行第一。

据芯思想研究院近期公布的排名,新汇成入列中国本土封测代工公司前十强。

“立足于合肥的产业发展优势和政策优势,新汇成将继续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走向,积极开发新技术,丰富产品结构,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该企业相关人士介绍说,这将为合肥集成电路产业、显示面板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发光吧!合肥造“中国芯”!

合肥新汇成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图源公司官网)

全力造“芯”的合肥,已经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截至目前,全市拥有集成电路企业超300家,聚集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2021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近400亿元,同比增长约30%。

重大项目推进“开足马力”

一块块“中国芯”的制造,离不开关键材料。溅射靶材,是半导体芯片加工链的重要耗材之一。专攻新材料的先导将在该领域发力。

“我们新建的这条半导体靶材产线,将在年内投产,满产后年产能可达1万片,将带来15亿元左右的年产值。”先导副总经理刘洪浩说,这个项目的产品将供应国内的存储芯片厂商,能有效推进半导体关键材料的国产化进程。
图片

发光吧!合肥造“中国芯”!

先导薄膜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镍铂靶材。全媒体记者 李予 摄

2021年12月18日,合肥沛顿存储项目正式投产,为合肥集成电路产业链再添重要一环。按计划,一期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形成每月10万片动态存储晶圆封装测试、2万片闪存晶圆的存储封装产能以及每月250万条内存模组产能,为芯片制造企业提供晶圆测试、封装测试、模组组装一条龙服务。

3月启动建设,6月主厂房封顶,10月首线设备搬入,12月正式投产。“合肥沛顿存储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合肥市各有关部门高效、贴心的支持和帮助。”深科技董事长周剑说,“我们将一手抓产能提升,一手抓先进封装技术的布局落地,为合肥市打造‘中国IC之都’助力。”

发光吧!合肥造“中国芯”!

合肥沛顿存储效果图。(图源:沛顿科技)

作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全产业链城市之一,合肥聚集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涌现了一批重要成果:

杰发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座舱芯片客户覆盖通用、大众、吉利等国内外一流整车厂;

君正科技人工智能视觉芯片国际领先;

全芯智造制造类EDA填补核心支撑工具空白;

……

不断涌现的科技成果,是自主创新的最佳注脚。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集成电路企业新增授权专利279件,总数达5556件;新增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目前,全市集成电路企业累计拥有创新平台52家,其中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7家。

发光吧!合肥造“中国芯”!

君正科技研发人员在进行芯片技术研发。(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全流程支撑企业发展

近期,先导获得安徽省“三重一创”重大工程项目资金补助,为企业的研发生产增添了动力和保障。“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对完整,对技术、人才和产业的扶持力度大,这也是企业在这里深耕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刘洪浩坦言。
合肥市的前瞻视野、主动作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合力为企业营造了优质发展环境。

“晶合一路走来,离不开省、市、区政府部门细致务实、行之有效的推动和支持,希望晶合可以与合肥的发展同频共振。”蔡辉嘉表示,晶合量产后,快速提升了中国大陆驱动芯片产能全球市占率,已经实现在液晶面板驱动芯片代工领域市占率全球第一的目标。未来企业还计划积极深挖潜力,与客户探讨改良工艺,形成自己的独特竞争力。

发光吧!合肥造“中国芯”!

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人员正在加工产品。(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子。据介绍,合肥将聚焦创新引领,加快推进合肥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合肥微电子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先后成立市级芯屏产业基金、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等,重点投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环节和重大项目。

在“链长制”持续推动下,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聚焦政策引导,已形成叠加效应。“我市出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从支持基金投资、企业上台阶、新建项目、流片、购买IP等方面,全流程支撑企业发展。”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说,同时利用省“三重一创”政策对集成电路战新基地进行切块支持,推进集成电路企业集聚发展。依托高质量发展政策,重点从企业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倾斜支持。

结合集成电路企业资金需求量大、需求方式多样等特点,合肥聚焦金融支撑,创新投资方式,先后成立市级芯屏产业基金、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合肥经开区石溪产恒集成电路基金等,重点投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环节和重大项目。

发光吧!合肥造“中国芯”!

先导薄膜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碲化锌旋转靶材和碲锌镉旋转靶材。全媒体记者 李予 摄

“立足产业基础,瞄准发展前沿,我们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坚持承接和培育相结合,发挥重大项目牵引作用。同时,聚焦政策引导,出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全流程支撑企业发展。”市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十四五”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力争破千亿

围绕“合肥芯”“合肥产”“合肥用”全链条,合肥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倾力打造“中国IC之都”。

如今,“芯”火燎原之势渐成——

制造领域,晶合产能供不应求,实现在液晶面板驱动芯片领域代工市占率全球第一。

设计领域,杰发科技、伏达半导体等龙头企业在车规级、手机快充芯片领域实现国产突破。

封测领域,通富微电、沛顿科技高端封测产能不断提升。

装备材料领域,芯碁微装成功登陆科创板,至纯科技国内首个12英寸晶圆再生基地顺利量产。

公共服务领域,国家“芯火”双创示范基地、合肥微电子研究院加快建设……

发光吧!合肥造“中国芯”!

合肥通富微电子公司车间。(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今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推进重点项目59个,计划总投资超3000亿元。“合肥将全面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步伐,尽快编制出台‘十四五’产业规划,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目标和思路。”市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计划,依托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合肥将在做大做强存储、显示驱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等特色芯片的基础上,聚焦装备材料、宽禁带半导体和高端通用芯片等重点领域开展布局,全面提升集成电路产业能级,力争到2025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道道“芯”光,点亮梦想。

动力澎湃的“合肥芯”,

正在为提升城市竞争力添砖加瓦。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苏晓琼

摄影 | 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李予 宋炎骏 何希斌 张大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