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商业化:开局即困局?
导读:业界在2021年见证了很多自动驾驶领域的里程碑时刻。今年,在通向自动驾驶“应许之地”的漫漫长路上,相关企业与时间赛跑求生存,还要解决面临的运营之困、成本之困、定位之困和场景之困。这些都有待2022年乃至更多的时间去破解。
2021年被业界称为自动驾驶商业化元年。站在2022年的开端,对将要开启的自动驾驶新一年,业内外给予诸多期待。然而,繁荣表象的背后,困境依旧存在。
业界在2021年见证了很多自动驾驶领域的里程碑时刻。今年,在通向自动驾驶“应许之地”的漫漫长路上,相关企业与时间赛跑求生存,还要解决面临的运营之困、成本之困、定位之困和场景之困。这些都有待2022年乃至更多的时间去破解。
01
运营之困
打死都不会做Robotaxi,现阶段做Robotaxi的企业都得完蛋。”有业内人士曾直言,“Robotaxi是结果,而不是商业目标,目前中国打车体验已经很好,自动驾驶并不会让这个体验更好。”
2021年,国内Robotaxi模式迎来了繁荣发展。AutoX和滴滴出行先后在上海推出自动驾驶打车业务;小马智行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不断扩大Robotaxi的服务范围和规模;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北京、上海、广州、沧州等多座城市开展商业化试点;文远知行自2019年底启动了中国首个面向公众开放运营的Robotaxi服务,覆盖广州黄埔区、开发区超过144平方公里的城市开放道路。
过去两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部分地区的居民开始免费尝鲜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记者询问了普通消费者对于Robotaxi的看法,得到的普遍回答是“已经习惯坐地铁出行或使用滴滴出行等打车app,对于Robotaxi偶尔尝鲜可以,目前还不会使其延续到日常生活中”,更有乘坐过Robotaxi的乘客无奈吐槽“乘坐一次很耽误事,行驶得特别缓慢”。
2021年11月25日,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正式对外发布《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并向部分企业颁发国内首批自动驾驶车辆收费通知书,北京成为国内首个明确认可自动驾驶Robotaxi商业化试点的城市。这意味着,从整体的自动驾驶赛道进程来看,现阶段已从拼技术的上半场,进入到了拼市场、拼规模化落地的下半场。
“目前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主要是指矿区、港口、封闭园区等场景。”中科院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邵元骏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动驾驶乘用车商业化落地还得再等几年。根据36氪与汉能投资共同完成的《2022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研究报告》,国内自动驾驶赛道终于迎来了商业化运营阶段的“下半场”,而高速干线、末端物流、矿区、港口、环卫等应用场景的自动驾驶也将正式进入商业化元年。
在商业化试点阶段,把企业自动驾驶前期成果交给市场检验,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不断迭代是关键之处。然而,当下Robotaxi还远未达到与网约车竞争的地步,运营之路还很艰辛。
02
成本之困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一整年,自动驾驶相关融资高达94起,热度在整个汽车出行领域最高,披露融资金额超过43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汽车领域超过3亿美元的十余笔大额融资中,自动驾驶及相关赛道占据了五席,分别是地平线、Momenta、斑马智行、文远知行、禾赛科技。毫无疑问,资金会流向富有前景的领域,自动驾驶领域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自动驾驶企业来讲,资金需要用来研发,在商业化落地期间还需保证不断迭代和充沛的现金流。一旦解决这两个问题,发展势头不可阻挡。自动驾驶企业需要的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看到可观的回报。资本或许能够充当一时的“弹药”,但企业还是需要依靠自身的造血能力,才有希望在更为激烈的“下半场”发展中始终占有先机。
规模化的Robotaxi车队,对于提升自动驾驶算法必不可少且极其重要。邵元骏告诉记者:“自动驾驶汽车量产之后大规模应用,才能降低成本。不过,首先需要法律首先允许上路,不只让自动驾驶汽车在限定区域内行驶。只有这样,未来才有机会探索如何与现有网约车竞争的问题。”
公开信息显示,百度第五代车ApolloMoon极狐版,整车成本控制在约48万元,虽然远低于业内同类车,有利于推动规模化运营,但与非自动驾驶车辆相比,成本明显更高。2021年年底,阿里战略领投的元戎启行,更是透露已将L4级自动驾驶全套解决方案降至1万美元,其中包含了5颗固态激光雷达+8颗摄像头,多传感器冗余。
近年来,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价格也不断走低,目前业界对自动驾驶成本大幅降低持乐观态度。其中,车载摄像头的单价持续走低,目前约为150元,预计未来降价空间有限;毫米波雷达的市场单价约为500元,未来还有一定降价空间;近年来,固态激光雷达等产品,开始替代传统机械式雷达,工艺成本显著下降,加上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带动供货量上升,将有较大降价空间。
2022年,随着自动驾驶在有限场景下落地功能逐步“解锁”,资本将进一步涌入自动驾驶领域。不过,短期内无法看到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汽车行业全面落地的可能性,而资本的涌入也只会向头部企业靠拢。对于2022年自动驾驶领域的“吸金”情况,“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这也意味着尾部企业的生存状况会更加艰难。
03
合作之困
近来,自动驾驶企业与车企牵手的案例不断涌现。2021年12月24日,比亚迪与Momenta在深圳举行合资公司揭牌仪式,官宣成立深圳市迪派智行科技有限公司。12月29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与Waymo达成合作,旗下高端智能电动品牌极氪将为Waymo One无人驾驶车队提供专属车辆,并在美国投入商业化运营。
Momenta——这家已经获得10亿美元融资的自动驾驶企业,资方既有通用、丰田、上汽、梅赛德斯等头部车企,又有博世这样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巨头,还有云锋、淡马锡、IDG等各路知名投资公司。这可能源自其对自身的定位明确——成为服务车企完成智能化转型的供应商。
行业人士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掌握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依然会是市场上的“香饽饽”。在邵元骏看来,车企与自动驾驶企业合作的考虑还包括,利用自动驾驶技术为旗下整车打造差异化的竞争点。
这或许可以解释从2013年开始“Allin”自动驾驶的百度,为何最终下场造车。为了实现自动驾驶愿景,百度与吉利共同创立了集度汽车。据悉,集度将在2022年上半年公布首款概念车,并在2023年量产交付首款汽车机器人。
这让人联想到此前业内的“车企灵魂”说法。深创投华北总部副总经理权乐表示:“最终是‘软件定义汽车’,核心硬件定义汽车,还是回到供应链和品牌定义汽车,以至于智驾系统在未来最终充当什么角色,变量还很多。”记者了解到,吉利与Waymo合作的车型基于极氪智能出行平台——浩瀚-M(SEA-M)架构打造,由极氪欧洲创新中心(CEVT)设计与研发。迪派出行则是双方长期在自动驾驶领域合作,融合发展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
“未来,车企与自动驾驶企业的关系会以合作、互利、共赢的方式存在。车企研发人员和工程师多是传统机械领域出身,更擅长做机械底盘,软件算法芯片应该不是强项。因此,车企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和决策能力,与科技公司相比恐怕有一定的差距。”邵元骏认为,车企做自动驾驶容易选错方向,或在漫长的竞争过程中落伍,初创公司有活力,整个研发团队和实力也跟得上时代的要求。因此,它们之间更会趋向于建立合作关系。
自动驾驶技术演进时间较长,车企相对保守,自动驾驶创业公司要让对方提前看到技术“红利”才能慢慢与之合作。对于车企来说,Robotaxi在2021年开放运营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目前,上汽集团和小鹏汽车已进入或正在准备进入这个领域。
2021年,上汽享道Robotaxi在上海和苏州成功落地,打出的旗号便是“中国首个由汽车制造商提供技术背书的L4级自动驾驶出行平台”,采用自研“软硬一体”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实现了“成熟出行运营经验”与“领先自动驾驶技术”的有机结合。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表示,将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探索Robotaxi业务。“通过量产前装Robotaxi软件和硬件的能力,以及未来和各出行运营商的合作,小鹏汽车能够凭借为用户出行带来革命性的体验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他说。行业人士预测,未来将有更多车企以多种方式进入Robotaxi领域。
04
场景之困
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广泛,根据功能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以Robotaxi为主的载人场景,以高速干线、末端配送、矿区、港口等为主的载货场景以及环卫清洁场景等。可以看到,当下,行业更多的资本和话题都集中在Robotaxi方面。
邵元骏告诉记者,除了Robotaxi,其余场景的属于细分领域,市场可能只需几家自动驾驶企业,而且它们必定与下游用户深度绑定。这些场景封闭,容易实现自动驾驶技术,但即便作为刚需,市场体量很小,存在局限性,可能一年才需采购几千辆无人驾驶矿车。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自动驾驶赛道上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如此受关注。资本圈不仅需投资标的讲好“故事”,而且要是一个有“钱景”的故事。于是,更多人呈现出高风险偏好性,押注市场体量和收益巨大的Robotaxi领域。
然而,这并不妨碍其他赛道上的押注者“闷声发大财”。更聪明的捷径是,在某个小体量的细分领域内做到极致。比如,全球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实现L4级卡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图森未来,帮助货运卡车实现在干线物流场景和半封闭枢纽场景下的全无人驾驶。
此前,智慧矿山无人化服务提供商——慧拓完成了近3亿元C轮融资,再创赛道内单笔最大融资纪录。截至目前,慧拓已交付超过200辆无人驾驶车辆,全面服务包括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大唐集团、中国宝武、中煤集团、金隅集团、华润集团等国内能源集团和矿企,落地30余个矿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自动驾驶落地场景的押注上,车企也在“两条腿走路”。上汽“5G+L4”智能驾驶重卡,实现了在洋山港区特定场景下的L4级自动驾驶、厘米级定位、精确停车、与自动化港机设备的交互。
几天前,由比亚迪与美国科创公司Nuro联合研发设计的第三代纯电动无人驾驶配送车正式发布。该项目于2019年8月正式启动,计划于2023年初投入量产,将为当地消费者提供更智能、更环保的配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