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铺子上市一年,高瓴投资浮盈22.23亿元
导读:“实践告诉人们,方法和策略能够战胜市场,但对长期主义的信仰却能够赢得未来。”高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在去年他写的《价值》一书中如此谈到。这本曾火遍全网的书籍,也曾令一些“高瓴信徒”追随着张磊的投资足迹。
“实践告诉人们,方法和策略能够战胜市场,但对长期主义的信仰却能够赢得未来。”高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在去年他写的《价值》一书中如此谈到。这本曾火遍全网的书籍,也曾令一些“高瓴信徒”追随着张磊的投资足迹。
因此,在高瓴资本近日宣布要对休闲零食巨头良品铺子进行减持计划后,有些股民便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严重亏损,或者被套住出不来等等疑虑。这里暂且不讨论高瓴资本因自身资金需求采取的“高抛低吸”手法是否是“长期价值主义投资”,仅从一个最底层的思维去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人类最基础性需求之一的“吃”,这个赛道你是否相信长期主义?
然后,你再去思考如何判断这个赛道里的哪家企业值得你长期持有。而不是单纯地随着一些意见领袖做思想的漂流者。因为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都不一样,这也决定了每个人相信的关键点也有差异。
例如,2014年京东IPO时,高瓴拥有1.4亿股份,2018年第二季度高瓴又减持了京东,当时的发行价在20美元左右,账面回报为28亿美元。之后京东股价上涨3倍多,如果高瓴从来没有卖过京东一支股票,这个回报到今天将达到110亿美元。
另一个减持案例是苹果,按照拆股之后的价格计算,当时高瓴的买入价是40美元左右,之后清仓时的卖价是60多美元。一年多时间,高瓴挣了50%左右。但现在苹果的股价已经涨到126美元左右,这就少赚了215%左右。
这样的减持案例在高瓴身上并不少见,阿里、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包括如今的良品铺子。在古典长期主义的股神巴菲特看来,公司即赛道,认准一家公司,极少换手,而将那些频繁买卖的机构称为“投资者”,就像将那些喜欢一夜情的家伙称为浪漫主义者一样可笑。
良品铺子会是高瓴错失的第二个京东吗
在某些点上,笔者更愿意把良品铺子当做京东来类比研究,比如以高端和自营等方式与当年的淘宝形成差异化竞争,尽可能的避免正面肉搏与竞争对手切换赛道的战略定位开创自己的领地。
良品铺子上市才刚满一年,高瓴便投资浮盈了22.23亿左右。所以,良品铺子会是高瓴错失的第二个京东吗?
上述说了很多关于高瓴减持而少赚的案例,并不是想表明高瓴资本没有远见,反而恰恰想说明的是,高瓴在看一个赛道和企业是否有潜力方面具有很强且深刻的洞见。所以,当你判断不准这个赛道或者哪个企业值得长期持有时,可以参考高瓴的投资标的。
之所以一直声称“长期主义”的高瓴在很多企业频繁出现换手的很核心的原因在于,对长期主义的理解差异。长期主义有两个很重要的前提:一是资金是自己的,二是自己的资金足够多。巴菲特的资金都是自己的资金,所以他可以像他师傅格雷厄姆所说的,不会被迫出售其股份且不随意换手。
然而,高瓴资本属于机构,那不是张磊自己的资金,每只基金都有存续周期,时间一到必须向背后的金主做出交代。此外,2020年,高瓴拿下了42个IPO项目,而且2021年,又有很多明星企业传出申请IPO,所以高瓴在资产配置方面做出减持,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换个角度,被高瓴减持的企业还增加了调仓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