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投资人 > 正文

马化腾的背后,是张磊的资本江湖

来源:IT高管会 发布时间: 2021-02-15 14:44:53 编辑:夕歌

导读:作为投资界的中坚力量,张磊在一次演讲中声称:“投资分为两种游戏,一种是零和游戏,一种是蛋糕做大的游戏。我的思想和资本必须创造价值”。

作者:守捉使(公号ID:dtszs2020)

1

1979年,为了加速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推出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与世界隔绝多年的中国敞开了国门,张开双手欢迎世界各国的资本前来投资。

但海外的财团和企业依旧顾虑重重,既担心中国的开放政策会不会是一阵风,又担心中国在资本市场上薄弱的偿还能力。

此时的国人,资本还是一个新鲜名词,当大家都在关心能不能吃饱饭的时候,大多数人并不关心资本。

但在历史的节点上,资本确实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在这一年的夏天,如果有人路过河南驻马店火车站广场附近,或许会看见一个小男孩摆了个小人书摊,摊位上零散摆放着数百本小人书,租看一次收费一毛。

这是7岁张磊的首次“创业”。

他的家就在火车站旁,摊位上的小人书都是他的收藏,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意识到每天川流不息的火车站是个“风水宝地”。

张磊家其实条件不错,父亲是外贸干部,母亲是名法律工作者,家境在当地可谓优越。

忙活了一个暑假,张磊收获颇丰,小赚了几十元钱,对还是小学生的他已算得上是一笔巨款。

在同一时期,6岁的刘强东还在姥姥家过着“野孩子”的生活。

他的父母都是船工,时常在外跑船没时间照顾,只能让儿子当留守儿童,老家穷的连电都没有。

也是在这一年,8岁的马化腾还在老家广东省东方县读小学,在老师眼里,这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孩子也不知道脑子里天天都在想些什么。

改革开放的洪流,对他们来说,虚无缥缈而又无法触碰。

1985年,13岁的张磊备考初中,父母和老师都很焦虑,因为他的成绩实在拿不出手,勉强算中等的他能不能考上初中都难说。

不过,等小升初的考试出来后,张磊居然过线了,驻马店初中最低录取分140,他不多不少,只多1分,141分。

难以想象,这居然就是后来河南省文科状元早年的学习状况,可现实就是这么充满“黑色幽默”。

相比于张磊,12岁的刘强东是妥妥的学霸,在镇上小学读书的他一直考第一,学习是出了名的专注。

而此时,15岁的马化腾已经随广东创业的父母来到深圳中学读书,依然是一副不善言辞的书呆子模样。

巨浪之下,他们无法想到,在未来的某天,将会彻底撼动中国的资本江湖。

2

1988年,一直有些浑浑噩噩的张磊,在高二时无意间听说了老乡施一公刻苦读书,以河南省第一名成绩保送清华的事迹。

16岁的他深受触动,好像突然开了窍,成绩突飞猛进。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至少两年后曾经的学渣逆袭成功。

1990年,18岁的张磊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这年暑假,张磊再次在自家附近重操旧业,摆摊卖书,只不过不再是小人书,而是时下的流行杂志,看哪种好卖,他就去批发市场大批进货。

在卖书的同时,张磊还兼卖方便面、火腿肠、饮料以及当地的腊肠,要是一起买的话,他还可以给人家一个“套餐价”。

暑假结束,颇有商业头脑的张磊赚了近1000元,相当于父母每月工资的数倍。

赚钱是本事,人脉更是资源。

大学时期的张磊不是个只会死读书的学生,他参加了不少校内活动, 结识了很多同学,日后都成为了他长期的合作伙伴。

毕业的时候,张磊希望能进央企做财务工作,既有保障又能发挥特长。

两年之后,19岁的刘强东也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成了张磊的学弟。

入学的当天,刘强东紧紧捂住自己的内裤,因为里面缝着乡亲们给他凑的500元生活费。

报考社会学是因为他听人说,这个专业出来都是回去当国家干部的。

可一位师兄的话将刘强东满怀的信心浇得透亮:社会学和当官一毛钱关系也没,而且就业率在学校倒数第二,仅次于人口系。

面对师兄一席泼凉水,无奈的刘强东只能既来之则安之。

因为家里不富裕,为了解决学费和生活费,刘强东做了不少份兼职,但是赚得不多。

后来听说做编程很赚钱,文科生的他就经常泡在机房自学编程。

刘强东学得很快,大三开始便靠着给外面的单位编写管理系统,赚了不少钱,在老师都还用BP机时,他已经是校园内最早买“大哥大”的学生。

不久之后,刘强东靠着自己积攒的20万盘下了学校附近的一个餐厅,想做“连锁加盟”的买卖。

苦孩子出身的他对员工不错,赚了点钱后,不仅将员工宿舍从地下室换成了整洁的公寓楼,工资翻倍,还一人发了块手表,伙食也是两荤两素,偶尔还一起喝点小酒。

就在同一时期,马化腾正在深圳大学电子工程系闷头撸着代码,寡言少语的他甚至让同寝室的哥们担心这傻小子未来能不能找到女朋友。

看似老实的马化腾也有“鸡贼”的时候,因为寝室没有计算机,只能在学校机房学,他便偷偷在学校机器上输入了计算机病毒,为的就是以“研究病毒”的名义可以多点上机的机会。

专业老师后来也发现了他的小聪明,只是看在他的“初心”不坏,也就睁只眼闭只眼。

1993年,22岁的马化腾毕业之后进入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一门心思做起了寻呼软件的开发工程师。

这一年,他的母校深圳大学会计系考入一位身材高挑的姑娘,名叫孟晚舟。

就在马化腾在公司撸代码的第二年,22岁的张磊如愿以偿进入了五矿集团,做资产评估的项目。

五矿集团是大型国企,在全国各地都有资产,张磊负责的是企业的煤矿资源评估和收购,整天在外面出差,东奔西跑累得够呛。

此时的他们,只看得到脚下,顾不上未来。

3

由于长期和各类金融资产打交道,张磊对投资越发有兴趣。

1998年,26岁的张磊来到美国,成为耶鲁大学的学生。

正是在这里,张磊结识了自己的恩师大卫·史文森教授,作为投资界的传奇,史文森掌管着耶鲁大学基金会300亿美元的财富,有着丰厚的人脉资源。

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张磊面对史文森教授布置的任务游刃有余,张磊对中国市场的诸多认识深受史文森的欣赏。

2001年,29岁的张磊从耶鲁毕业后,进入华盛顿的一家新兴市场对冲基金工作。

这一年,28岁的刘强东已经是北京中关村一位小老板。

靠着卖刻录机和光碟起家的他,开了一家名叫“京东多媒体”的公司,全国还有十多家代理,是此时中国最大的光磁产品代理商。

从1998年揣着仅有的1万多积蓄在中关村开业,三年时间,刘强东的个人财富达到了1000万。

此时的京东,已经有了稳定的线下销售渠道,刘强东准备大干一场。

只可惜2003年的非典,一切线下生意暂停,无奈中的他顺应潮流开了个网上店铺,可生意清淡,到处发帖打广告也无济于事。

但就在他陷入绝望时,有家著名的IT版主在他的广告贴下回了这么一句“京东我知道,这是唯一一个我在中关村买了三年光盘没有买到假货的公司。”

就这么一句回复,京东的网上商铺开张了,当天成交六笔订单,随后越来越多,使得刘强东彻底将经营模式转到了线上。

此时,不甘寂寞的马化腾已经跳槽,和大学里的几位好友创办了深圳腾讯,地址就在著名的赛格电子市场内,主营是一个炒股软件“股霸卡”。

马化腾之所以做这个,是因为打工几年都没有赚到钱,第一桶金反而是炒股赚到的,自然意识到股票软件大有可为。

股霸卡卖得不错,可做同类的软件人实在太多。

于是,马化腾想模仿著名的ICQ聊天软件做一款OICQ,目的就是为他更熟悉的通讯市场做个新的解决方案。

在此时的市场上,腾讯并不起眼,同行的大哥有的是。

不过马化腾并没有想这么多,盈利更是想都没想过,觉得凡事得先做了再说。

4

时间一晃到了2004年。

此时的硅谷,华人留学生组团回国创业的热潮已经持续数年,国内各种类型的互联网公司个个玩得风声水起,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资本注入。

在基金公司做了几年研究的张磊再也坐不住了,他很清楚自己即便干下去,顶多也就是个拿着高薪的“打工仔”,这与他内心一直期待干一番事业的生活背道而驰。

他的想法很简单:回国帮助中国人利用老外的钱去创业,这份底气是老师大卫·史文森给的。

2005年,33岁的张磊带着2000万美元回国成立了高瓴资本,这笔钱正是史文森授予的的,不久这笔钱追加到3000万美元。

史文森是个资深投资专家,他投资的不仅仅是张磊这个得意弟子,更是对即将掀起互联网大潮的中国市场的期许。

只是这笔钱,在此时动辄上亿美元的资本市场实在微不足道,海外著名的资本早就盯上了国内各大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公司,无不青睐那些轻资产、市场广的项目。

张磊回国后一直到处转悠,他在选择合适的投资目标,也是他未来能长期合作的伙伴,这既考验着他的能力,也考验着他的耐心。

刚回国时的张磊并没有马上去找项目投资,而是拿着钱在二级市场,也就是证券股票市场做投资,这玩意他熟啊。

耶鲁的高材生,投资大师的高徒搞点股票,真是“洒洒水”。

但钱是赚了不少,浸泡在美酒豪宅里的张磊却有些失落,难道回国投资就只能这样了么?

偶然一天,张磊碰见位搞一级市场投资的朋友,聊天时候对方说起自己在一级投资市场的成功案例,言语间满是自豪。

这天开始,张磊决心开始转型做PE,股权投资,决心成为一家企业的超长期合伙人,与企业共同成长。

但张磊手里的几千万美元在资本市场实在不值一提,他看中的项目,要么被别人捷足先登,要么就是嫌他手里的资本还不够硬气。

苦闷中的张磊误打误撞找到了腾讯,走向了一个新世界。

此时的马化腾,在和ICQ公司打了数年官司后,被迫中止使用OICQ,改名为QQ。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已经拥有数千万用户的QQ,最初的“种子用户”还是马化腾和合伙人假扮美女一位位与网上宅男聊天聊出来的。

腾讯起步也很坎坷,刚发展不久就遇到互联网泡沫危机,以至于马化腾一度打算将腾讯卖掉,可他找遍投资界所有大佬,没一家肯接盘。

甚至于,当他找到新浪王志东,可怜巴巴问对方愿意不愿意以150万收购,人家白了一眼:这玩意我们花10万就能做出来。

二十出头的马化腾,身心俱疲。

5

1999年,盈科数码的李泽楷以220万美元的价格拿下腾讯20%的股权,马化腾算是拿到了一笔救命钱。

可小马哥要命的地方,在于他并不善于经营,连个基本盈利模式都说不清楚,一次次被投资商追问腾讯未来的盈利点,只能支支吾吾紧张半天。

两年之后,本来不差钱的盈科数码索性抛售持有的所有腾讯股票,拿了1000多万美元拍拍屁股走人。

跟投的IDG看情况不妙,也拒绝继续投资,愁得马化腾整天哭丧着脸。

2003年,凭借惯性发展的腾讯用户就突破2亿。

可此时的马化腾还是很纠结,手里明明有数亿的用户,就是不知道怎么变现,急得只能每天拼命喝凉茶降火。

经济学上有个“长尾理论”,简单说,只要商品展示的渠道够广够宽,总归会有人买单。

也是因为此时的QQ用户数量极大,还十分接地气,这才被在义乌考察的张磊注意到。

他看见当地小商贩递上的名片中都印着自己QQ号,连义乌招商办这样的政府机构名片上也有标注,顿时意识到QQ巨大的市场价值。

不久之后,张磊在深圳见到了马化腾,对方有些不经意地打量着他。

好歹也是见过世面的公司老板,马化腾知道高瓴资本也就3000万美元的体量,想着他或许掏个数百万美元“意思意思”就得了。

可经过几轮商谈后,张磊告诉他,高瓴资本打算梭哈,将全部资金投给急需用钱的腾讯。

弱水三千,一瓢足矣。

马化腾很感动,此时也有不少想投腾讯的资本,但没有一个像张磊这样愿意全部下注,更没有一个能将腾讯的发展聊到未来的投资人。

所有投资人都只关心,腾讯拿了钱怎么帮自己赚回来,可只有张磊在帮着琢磨怎么将企业的护城河挖得深一点,再深一点。

虽说鸡蛋不能放在一只篮子里,可张磊愿意赌一把,他赌的是腾讯庞大的用户体量将在磅礴发展的中国互联网市场掀起的巨浪。

腾讯拿到钱后,在高瓴资本团队的建议下开始发力社交、游戏等领域,很快股价飞涨,眼光独到的张磊最终获得了超过200倍的回报,高瓴资本也一炮而红。

对于张磊来说,他的投资理念是笃信“社会早晚会奖励那些不断地疯狂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家”,长线投资,长期持有,共同发展是他一直坚持的投资战略。

在接触腾讯的同时,张磊也在观察另一家不被投资商看好的企业,校友刘强东的“京东”。

6

2007年,京东拿到了今日资本的1000万美元投资。

此时的京东正面临品牌扩张的关键期,内部觉得这些钱可以用来进一步巩固市场,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

但是刘强东作出了对京东至关重要的两个选择,一是从原先的3C市场转向一站式沟通平台,二是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完善企业的配送体系。

虽然很多人不理解,可刘强东已经看到,正在高速增长阶段的京东,时常因为糟糕的物流配送体验被用户频频吐槽。

刘强东虽然也找过不少资本求助,可重资产经营模式的京东始终不被大多资本看好,观望的多,伸援手的少之又少。

资本大多偏爱的是阿里巴巴(平台型)这类轻资产的平台模式,甚至当初伸出援手的徐新也劝说刘强东要务实一些。

但是,刘强东还是等来了机会。

2010年,37岁的刘强东终于见到了38岁的人大校友张磊。

见面后,刘强东很吃惊,这位校友带着厚达300页的京东分析报告,很多数据甚至比京东内部做得还要详细。

张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不仅详细了解京东数年来的发展,还四处打听并确定京东的每一笔订单都是真实数据和信息,这才放心投钱给刘强东。

等刘强东小心翼翼地提出可能需要7500万美元来扩建京东网络时,张磊笑而不语,刘强东赶紧说“再少点也没问题”。

已经对投资不抱希望的刘强东其实连7500万美元都故意报得虚高,目的就是可以让对方“还还价”。

但张磊最后斩钉截铁地说:“三亿,我给你三亿美元。”

刘强东被逗乐了:这哥们是不是钱多人傻啊?按理说都是人大出来的高材生,不应该啊?

看见刘强东有些懵逼,张磊补充说:“要么拿走三个亿,要么一分别拿。你的商业模式得舍得花重金才能打造好,七千万根本无济于事。”

张磊其实很清楚,京东这套相当于“亚马逊+UPS”的模式,在国内尚属首家,而且模式清晰,市场也逐渐成熟,再多的投资都会有回报,需要的只是耐心。

面对张磊的执着,刘强东接受了投资,也采纳了高瓴资本提出的很多建议。

给了钱,张磊又带着刘强东去了趟美国,拜师沃尔玛学习物流仓储体系,结结实实给刘强东上了一课。

这还没完,给了钱,又让人学了本领的张磊紧接着又帮京东和腾讯牵线搭桥,让腾讯入股京东,完成了渠道的铺设。

此后的京东如虎添翼,在互联网运营和营销上飞速发展,估值不断飞升。

这一年,很少为普通人所知的张磊上了热搜,因为他向耶鲁大学捐赠了888.8888万美元,吃瓜群众不无嫉恨地表示张磊作为中国人“吃里扒外”“厚此薄彼”。

原因很简单,他之前曾向母校人民大学捐款1000万人民币,对比之下是少了点。

2013年,建立起完善物流配套和营销体系的京东顺利上市,张磊三年前投下的3亿美元顿时飙升至39亿美元。

凭借着张磊的张罗,腾讯的微信刚一出来就和京东宣布联姻,两个体量极其庞大又互补的平台迅速融合在了一起,彼此都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好处。

资本对企业最大的助力,不仅仅是投钱,更主要的是资源的匹配。

今天的腾讯和京东,肯定深有体会。

7

交易市场里有个黄金守则:买预期,卖事实。

深谙这点的张磊一直相信,一家公司真正的估值不该只是短期的效益,更是可预见的未来,特别是拥有庞大蓝海市场的企业。

投资京东的这一年,张磊还投了一家日化公司的天使轮,这家公司名叫“蓝月亮”。

此时的家用洗涤市场,虽然长期被宝洁和联合利华霸占,但高瓴资本通过研究发现这两家巨头其实在细分市场做得并不好。

此时,蓝月亮公司创始人罗秋平推出了自己独创的洗衣液技术,寻求资金支持。

但许多资本都觉得日化行业早就被两大巨头瓜分,中国人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机会。

张磊在得知后,找到罗秋平投了钱,并鼓励他继续深化下去,将整个家用日化市场做深做透。

蓝月亮本来想拿了钱想扩大再生产,可张磊急忙拦住创始人:“哥们,当前革命的重点是要教育群众。”

他建议蓝月亮先通过宣传改变人们的洗衣模式,让洗衣液概念深入人心。

数年后,蓝月亮从初创时期的亏损到盈利,再到增长到40亿,年复合增长率49%,到2020年市值超1000亿,洗衣液和洁厕产品连续数年市场排名第一,彻底打破了跨国日化巨头垄断国内十多年市场的局面。

给你钱还陪着你一起成长,这个感觉真不错。

除了投资别人的企业,张磊的高瓴资本也有自己的项目,而且他的思路一开始就很清奇。

在投资京东后,高瓴资本内部开会商讨下一步的市场趋势,公司一通分析后认为养老业肯定是未来的大趋势。

与此同时,看到市场行情的张磊也决定一起进军宠物产业市场,毕竟,不少老年人就靠着宠物排解孤独。

这是张磊长期观察行业发展的结果,也是他多年浸泡在资本市场锻炼出来的敏锐直觉。

2014年,高瓴资本迅速推出了自己的宠物项目——宠颐生宠物医院。

一年时间开出三百家,第二年七百家,直接占据了全国各个主要城市,让后续醒过神的资本几乎没有了插足之地。

从扶持企业到自己玩创业再到资源整合,熟稔国情的张磊将资本的套路在一级市场玩得炉火纯青。

其后数年,张磊又相继投资了美团、AIRBNB、去哪儿、摩拜、滴滴等互联网公司,还入股美的、格力、福耀玻璃、中通等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

资金规模达到数500亿美元,平均年化收益率高达39%,远超股神巴菲特的21%。

对于创业者来说,肯投钱又肯陪着一起成长的张磊无疑是他们成功路上的“造梦师”。

2020年,48岁的张磊以220亿元身家再次登上胡润百富榜,他执掌的600多亿美元的高瓴资本也成为亚洲最大的私募基金。

今天,只要你点了外卖、发了快递、买了车,你所消费的每一笔订单都会被幕后的高瓴资本分一杯羹。

作为投资界的中坚力量,张磊在一次演讲中声称:“投资分为两种游戏,一种是零和游戏,一种是蛋糕做大的游戏。我的思想和资本必须创造价值”。

资本本无对错,关键是看价值和如何使用。

浩荡四十年,中国在开放的路上也不可能离开资本的助推。

但资本的价值,不应该是金钱的游戏。

守正出奇,才是资本应下的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