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制剂国产替代大势所趋 研发型药企迎利好
导读:在集采、一致性评价等政策推动下,医药行业生态被重构,从以往“重销售”变为“重研发”,新型制剂国产替代为大势所趋,利好研发型药企。
记者李春莲
近期,国内知名投研机构新三板智库团队发布了题为《圣兆药物(832586.OC):新型制剂蓝海明珠,股权激励绑定核心人才目标市值120亿》的医药行业研究报告,报告称,在集采、一致性评价等政策推动下,医药行业生态被重构,从以往“重销售”变为“重研发”,新型制剂国产替代为大势所趋,利好研发型药企。
报告表示,为推动医保降费,国家实行药品集中采购、一致性评价等一系列制度,压缩流通环节中间费用。从供给端来说,微球等创新制剂正面临明显的国产替代趋势。从需求端看,由于创新制剂的临床优势突出,以恶性肿瘤为代表的各类重症疾病市场空间巨大,创新制剂研发成功后便会迅速放量销售。总体而言,微球、脂质体等创新制剂为供给约束均衡市场,药品一旦被研发成功则供不应求。
长久以来,中国药企普遍表现出“轻研发而重销售”的特点。根据人和资本2017年的测算,中国医疗健康产业链中经销商市场空间高达15000亿元,以流通环节为主的销售端市场空间高于药厂。基于该原因,医药企业竞争的重点集中在销售渠道上,而非产品质量上。
在此背景下,集采制度推出,大大压缩了流通渠道的花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明确指出,选择“4+7”城市,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通过该制度,医药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流通渠道费用在整个药品行业里的占比大大降低。
药企可在药价大幅下降的情形下依然盈利,集采制度利好两类企业:产能大的企业、质量好的企业。第一,由于是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对药品需求量极大,因此能够与集采中心合作的药企必然需要满足“量”的要求。第二,集采中心对产品质量要求高,因此研发驱动型药企相较销售驱动型药企更有优势。
研报认为,从业务上来说,圣兆药物主攻靶向制剂和长效缓释制剂,受惠于MAH制度红利,专注药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环节采用CMO和CSO模式。公司募资历程方面,公司自2015年登陆新三板后多轮募资总额近6亿并相继投入研发,当前已满足挂牌新三板精选层标准四的要求,进一步向科创板申报标准五靠拢。从股权结构和管理层背景来说,公司股权较为集中,利于重大决策的推进,且管理层成员大多具有多年创新制剂产业化经验,研发管理经验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的“重销售”药企不同,圣兆药物专注研发,自成立之初便在工艺上追求一步到位。且公司重视产品商业产能,即使未来可能面临集采亦能保持优势,有望在一致性评价要求下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