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创意产业 > 设计 > 正文

难忘2020|从火神山、雷神山到普奖得主们的中国建筑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 2021-01-04 16:42:38 编辑:夕歌

导读:“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盘点了2020年在中国完成的部分建筑作品,虽不可能“窥一斑知全貌”,但试图呈现特殊时刻建筑发展的一个切片。

对于各行各业而言,2020年无疑都是特殊的一年,建筑界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今年2月,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分别在10天和12天内建成,助力武汉抗击疫情。两所医院的建设让更多人看到了装配式建筑在中国的潜力。

疫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出国旅行的脚步。2020年也见证了不少国际著名建筑师作品的诞生,其中就包括普利兹克奖得主安藤忠雄、包赞巴克、伦佐·皮亚诺与西扎的新作。此外,马岩松与刘家琨等建筑师领衔的国内建筑事务所以各自的方式探索了建筑与场地历史和文化的关系。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盘点了2020年在中国完成的部分建筑作品,虽不可能“窥一斑知全貌”,但试图呈现特殊时刻建筑发展的一个切片。

2月2日无人机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 新华社 图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

在今年国内所有的建筑项目中,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或许是最特殊的。今年两月,在全国抗击“新冠”之时,得益于装配式建筑技术,借鉴因抗击“非典”而建的小汤山医院,武汉火神山医院与雷神山医院得以在短时间内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提供约2500个床位收治“新冠”病人。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分别用10天、12天时间建成,建造就地取材,利用施工单位现有库存,并从全国调集材料,用集装箱进行模块化拼装成医疗单元。据雷神山医院现场指挥、时任中建三局一公司党委书记吴红涛介绍,两个医院的建设采用了行业最前沿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最大限度地采用拼装式工业化成品,大幅减少现场作业的工作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同时,在外部拼接过后进行整体吊装,将现场施工和整体吊装穿插进行,实现了效率最大化。“紧急时刻只有装配式建筑才能如此快速地完成建造。”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装配式建筑研究院副院长杜志杰介绍道。值得一提的是,火神山、雷神山的建造过程经过24小时直播,获得了“全民见证”。

今年4月,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正式休舱闭院。

文里·松阳街区,图:吴博

浙江丽水文里·松阳街区保护与更新

文里·松阳街区街区保护与更新项目位于浙江丽水的松阳县城正中,历经百年变迁,遗存有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各色建筑。但数十年来,曾经的精神文化中心日渐衰落,环境杂乱,业态凋敝,缺乏活力。在这一项目中,来自不同年代的建筑与环境要素是珍贵的时间痕迹,记录并形塑着老城中心的功能演变与生活情景。如何处理新与旧的关系,令昔日的精神文化中心重新链接当代生活,成为设计重点。

刘家琨事务所在梳理场地时反复与居民协商,于一尺一寸的进退中切削出场地边界,疏解后期加建以恢复原有街区肌理。这种方式被建筑师形容为“泥鳅钻豆腐”。他们在梳理后的基地内植入更新系统——一个蜿蜒连续的深红色耐候钢廊道。廊道对于现状树木和保留遗存进行了审慎退让。整体营造出一个既公共开放又富于传统情致的当代园林。延续两庙街区原有的庙堂文化和市井文化脉络,书店、咖啡、美术馆、非遗工坊、民宿等业态被植入,为周边社区乃至整个松阳提供一个公共文化交流场所。

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图:存在建筑

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乐成四合院幼儿园位于北京一处养老社区旁,围绕 “一老一小”的“代际融合”布局,由MAD建筑事务所设计。

建筑原址上有一座三进四合院,一座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仿四合院及一栋现代四层建筑。MAD选择将原址上的仿古四合院拆除,取而代之一处将四合院“捧在手心”、与四合院相望、连通的新建空间。新建空间以低矮平缓的姿态展开,环绕着四合院。古四合院严然的布局秩序与新建空间的流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呼应。来自不同时间维度的两者相互的张力让建筑产生新生命力。

在老北京,除了紫禁城的红墙黄瓦,胡同巷里几乎尽是青砖灰瓦。在这里,二层屋顶平台色彩斑斓,像是火星表面,颜色鲜艳、温暖,仿佛充满了“魔力”。MAD尝试带着人们跳出北京、甚至地球的背景,从另一个时空客观观看、想象眼前的历史长河。马岩松说:“老北京有很多‘缝隙’——地道、屋顶、院落等。而院落,特别体现东方人对自然的一种看法。在这里,自然成为了主体,建筑反倒围绕自然而行。院落里有自然,有天地,有人的生活,这些共同连成了建筑的核心。”

二里头考古遗址博物馆与北侧复原水系  摄影:田方方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经过2年的紧张施工,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与遗址博物馆在今年全面完成建设,并对公众开放。

二里头遗址地处洛阳盆地的核心位置,地理环境优越。经过六十年来的持续考古发掘,现已探明二里头遗址拥有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和宫室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最早的绿松石作坊。遗址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都邑聚落,也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被学术界认定为夏王朝中晚期都城遗址,是研究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和文明形态的重要对象。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由若本建筑工作室设计,其初始概念来源于一幅二里头考古发掘的现场照片:曲折蜿蜒的考古探方呈现不规则的延伸状态,逐渐揭示这座古代文化遗址隐藏的内在密码,这种状态非常符合二里头遗址本身的特质。建筑师希望博物馆建筑也能呈现出一种“不定形”的状态,以避免过于单一的解读。

在确保遗址重点保护区内的宫城遗址、井字型大道以及中轴线完整展示的前提下,建筑师对一般保护区内的村落维持现状,不做大的改变,尽量减少对村庄日常生活的影响。

安藤忠雄 和美术馆©HEM

和美术馆

今年10月1日,和美术馆在广东顺德开放,它由普利兹克奖获奖者安藤忠雄设计,展现创始人何剑锋及其家族收集的国际现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以及中国近现代艺术藏品。

安藤忠雄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知以及哲学,“建筑整体呈现出圆形与方形的结合,传承了中国古建筑‘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作为建筑中心的‘圆’,其重心和尺度随着高度发生偏移,产生了由内到外、由美术馆到城市的扩散效果。” 与此同时,建筑形态中与“圆”相对的“方”将成为大型艺术活动和展览的多功能活动空间。“圆”还是岭南建筑文化符号,体现了安藤忠雄对于建筑在地性的考虑,“将每个项目的固有文脉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并创造出只存在于一处的、独一无二的建筑项目是我做建筑设计的永恒主题。”他说道。

此外,和美术馆的建筑设计通过光来呈现各功能空间的不同性格。罗马万神庙对安藤忠雄影响至深,和万神庙一样,美术馆从顶部天窗开始一直到地面,光巡游在双螺旋楼梯之间,一起舞蹈。

苏州湾文化中心

苏州湾文化中心

苏州湾文化中心位于苏州吴江太湖东岸,是苏州湾启动总体规划的标志性项目,由普利兹克奖得主、上音歌剧院设计者、法国建筑设计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自2013年起开始设计。项目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北区是苏州湾大剧院,南区是未来逐步开放的博览中心,包括博物馆、展览中心及会议中心。今年12月,苏州湾大剧院正式投入运营。

在文化中心的设计中,包赞巴克意识到,要有一种纽带将场地中的要素(城市、天空、湖水、人)联系起来,“飘带”的灵感由诞生。以“∞”字形飘带相连的“翅翼”又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交替之意,其“流动”的象征意义与苏州古典建筑的屋顶曲线、音乐的主题不谋而合。

苏州湾文化中心体现了包赞巴克对于苏州园林的理解,“它们不仅隽永秀丽,同时也与时代的城镇化形成对比,这些园林就在高墙之间、或院落之间。建造者用一道道墙作为分隔,创造出重重景致,一园紧邻着另一园,园外还有高楼,苏州湾文化中心与古典园林也有关系,距离仅9公里远。” 包赞巴克说道。他把文化中心比作一个巨大的城市露台,人们可以随意抵达亲近湖水和天空,包赞巴克认为“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和诗意的所在。

天目里是普利兹克奖得主伦佐·皮亚诺在中国承接的第一个项目

天目里

天目里位于杭州,是普利兹克奖得主伦佐·皮亚诺在中国承接的第一个项目。项目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包含办公、美术馆、艺术中心、秀场、设计酒店及艺术商业等功能,是一个具有地标意义的综合性艺术园区,其设计概念是将建筑沿整个基地围合出一个90×120米的超大广场,成为一个绿洲般的“城市客厅”和艺术生活的发生器。

天目里的设计概念始于一个苹果:在硬质界面的包裹下,是一个柔软而丰富的内核。为了让广场获得更多的空气和阳光,伦佐·皮亚诺在设计时特意将原本可建的11层降至9层,并在7层和8层做了退台处理,保证在每个角落都能有充足的日照。

此外,美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Paul Kephar挑选100多种植物,自由分布在天目里的各个方位;日本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及其团队设计的风、水、空三个禅主题庭院,是放空烦恼、凝聚精神力的心灵场所;由意大利引清水混凝土施工团队Dottor group打造的近5万方清水混凝土墙面,搭配阳极氧化工艺铝板和超白玻璃幕墙,与绿色景观亲密呼应。

华茂艺术博物馆 摄影:侯博文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伫立于宁波东钱湖北岸,由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 Vieira)与卡洛斯·卡斯塔涅拉(Carlos Castanheira)设计。

这是一个主要体量近乎完全封闭的曲体建筑,立面被深色波纹铝板覆盖,近乎激进的材料使用与对外部场地的“拒绝”相辅相成。加之内在空间的复杂变化与强烈的竖向性,以及西扎作品中第一次出现的长达22米的垂直灯具,都让项目成为西扎近年作品序列中难以略过的一个。

俯视之下,建筑呈三角形状,由连绵的墙体勾勒而成,使博物馆整体富有精美的曲线感,而非大开大合似的棱角分明。入至底层,空间变换。馆内三侧的植被绿地和硬质铺装将各个部分划分得井然有序。建筑的内部可以说是一篇关于光线艺术的“美文”,光线被捕获进内部天井,并从此处散布到周围的空间,逐渐变得柔和旖旎。

西扎表示,项目的初衷是让其与自然景观、既有建筑以及规划建筑和谐共存、水乳交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成为一个既可满足公共日常使用需求,又能承载文化建筑职责的“多功能”主角。值得一提的是,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与张永和设计的“大师工作室”相邻,构成了一场精彩的建筑对话。

(本文参考有方、archdaily等专业建筑网站的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