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排名:北京、深圳、上海居前三

来源:中新经纬 发布时间: 2021-10-15 14:59:54 编辑:夕歌

导读:据“泽平宏观”微信号消息,14日,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团队发布《“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北京、深圳、上海居前三。

据“泽平宏观”微信号消息,14日,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团队发布《“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北京、深圳、上海居前三。

任泽平团队称,人口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青年人才更是第一资源,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研究发现:“95后”更向往发达城市,一二线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线人才流出,这预示着中国未来人口流动尤其青年人才流动的都市圈城市群化趋势。

任泽平团队指出,中国共有约2.6亿“95后”人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现12-26岁),劳动年龄的95后人口约2亿人(16-26岁),占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的22.7%。智联招聘有约2.3亿个人注册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含登录、有求职行为的用户)约630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85%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的14.6%(2015年小普查数据);在求职人才中,约41%为16-26岁人才,在“95后”人才中,约48%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

“95后”女性求职占比更高

任泽平团队报告显示,从性别看,“95后”女性求职占比更高,“95后”、总体流动人才中女性占比分别为49%、43%。“95后”、总体流动人才男女比例分别为51:49,57:43,“95后”流动人才中女性占比更高。可见“95后”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且独立,求职意愿较强。

从工资看,“95后”为职场新人,工资水平低,流动人才中月收入6K以下占74.6%,远高于总体的58.3%。“95后”、总体流动人才月收入4K元以下占比分别为42.3%、30.4%,月收入在8K及以上占比分别为10.2%、24.4%。“95后”人才多为职场新人,收入较低,同时低收入会降低工作满意度和在城市中的归属感,从而更倾向跨城求职。

从行业看,“95后”更多分布在新兴行业,其流动人才在IT行业占比为21%,高于总体的19.1%,而在地产、制造业合计占比27.6%,明显低于总体的31.1%。“95后”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比21%、15.9%、11.7%,合计占比48.6%,总体求职人才最多的也是这三个行业,合计占比50.3%,“95后”人才行业集中度略低于总体。其中“95后”在TMT行业占比为21%,高于总体的19.1%,而地产、制造业占比低于总体,说明年轻人选择传统行业倾向明显降低,而对于互联网、电子、通信等新兴行业更加青睐。

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京深沪居前

任泽平团队称,“95后”年轻人才生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生活富足,更倾向工作发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选择就业城市不仅关注薪资,还关注创新环境和文娱产业发展情况。

从“95后”人才吸引力指数看,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郑州位居前十。

与总体人才相比,“95后”更青睐省会城市。从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情况看,部分省会城市较我们前期发布的总体人才吸引力排名有所提升,郑州、济南、西安、沈阳本次排名较我们前期发布的总体人才吸引力排名分别上升9、5、6、15名。

一二线城市吸引高学历人才、粤苏创新活力高

任泽平团队观察各分指标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高学历人才方面,一线城市及成都、杭州等强二线城市排名靠前;北上深作为一线城市对高学历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合计占比26.9%,同时成都、杭州、南京等强二线城市对高学历人才的集聚效应超过一线城市广州。

在收入方面,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十的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广州、宁波、南京、绍兴、深圳、嘉兴,除一线城市外均位于长三角地区,江浙一带城市居民富足程度高,尤其是苏州、杭州超过一线城市广州、深圳位列收入三、四名。

在创新方面,每万人专利授权数量前十的城市是深圳、中山、珠海、苏州、佛山、东莞、广州、南京、北京、杭州,其中6城位于广东省、3城位于江苏省,粤苏两地创新活力较强,2020年R&D经费投入位列全国前二。深圳每万人的专利授权数量达124个,是唯一数量过百的城市,作为全国的创新创意大都市,在优越创新环境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30%。

任泽平团队建议:一是充分尊重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各地比较优势顺势而为;二是进一步深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迁徙的枷锁;三是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推动完善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布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