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前海直击:感受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加速度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2021-09-11 11:05:16 编辑:夕歌

导读:从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起,一大批年轻人和企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前海合作区门前的梦海大道路如其名,载着前海的逐梦者们,奔向梦想的海洋。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伴随着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创新合作区治理模式等一条条发展方略,勾画出了前海合作区的未来蓝图,一个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正在深圳湾畔日渐清晰。

从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起,一大批年轻人和企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前海合作区门前的梦海大道路如其名,载着前海的逐梦者们,奔向梦想的海洋。在《前海方案》印发之际,广州日报记者分头采访了这些带着梦想前行的创业者们。

前海案例一:

新型研发机构走出了产业化之路

深圳市前海科创石墨烯新技术研究院(简称“前海石墨烯研究院”),从2019年开始就扎根前海,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道路。

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前海石墨烯研究院集中力量开发出石墨烯抗病毒熔喷材料,用于口罩外层面料,可将一只口罩的佩戴有效防护时长大幅提高至48小时。当时,前海管理局知道这项研发项目后,专门给了激励政策。后来基于这种新型石墨烯熔喷材料,他们建立了日产20万只石墨烯口罩的生产线,以科技力量助力抗疫,并以成本价为中车集团、铁路总公司、哈工大等单位成本价提供了300多万只石墨烯口罩。以此为起点,他们继续拓展环境净化类材料的市场需求,开发了石墨烯改性PE,石墨烯改性PA,石墨烯改性PLA等10余项新材料,形成了口罩、保鲜膜、一次性饭盒等20余项新产品。

记者从研究院了解到,其上级单位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是国内唯一面向航空领域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拥有近10年的石墨烯科研积淀。在科研条件上,大院大所体制保障健全、科研设备完备、专家人才集聚,相比这方面深圳并没有太多优势。前海石墨烯研究院的核心团队为什么要从北京来到前海重新创业呢?

院长潘登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团队抱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大方向,要闯出一条科研院所尖端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新路。前海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发战略平台,团队的事业梦想与前海的时代旋律同频共振,成就了干事创业的一番激情。二是研究院脱胎于央企研究院所,布局在南方改革开放前沿,既有利于开拓运营思路,又获得了管理上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三是看中大湾区丰富的制造链条和产业应用生态。大湾区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具创新活力、最多制造业应用场景的地方,研究院就是要以前海为基地,辐射大湾区的新材料产业创新需求,把研发布局到市场应用前端。”

在潘登博士看来,研究院的特点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先导,通过市场来引导科研。在广泛的合作交流中,研究院将石墨烯材料特性与现有市场产品结合,提升产品的使用品质和功能特性。更根据客户厂家的产品设计需求,立项开发新型材料、研究加工工艺,解决批量化生产的技术难题。最后,平台公司与客户厂家、社会资本联手孵化项目子公司,以合作开发的新型材料为产品,进一步拓展同类市场的增量业务。

目前,研究院已经建立起石墨烯复合材料、环境净化材料、生物传感器、柔性电路4大实验室,成为支撑多条线产业应用的技术开发平台。研究院下设产业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与产业伙伴合作,孵化成熟的产业项目,将成立项目公司独立运作。围绕新一代环境净化材料和抗菌产业、生物传感器、CMP半导体等方面的技术需求,现已成立6家项目公司,孵化了石墨烯口罩、空气净化器、石墨烯保鲜膜、石墨烯可降解塑料、石墨烯生物检测芯片、石墨烯油水分离海绵等20余项产品。

潘登博士向记者分享了在前海3年来研究院得到一些启示。他说,我国的科技创新有两条路径,一个是国有体系主导的院所模式,依托国家科研经费,承担技术攻关任务,以论文和课题为考核标准,应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一个是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模式,依靠社会资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研发,应用于产品生产,最终以经济效益为检验标准。前海石墨烯研究院嫁接两种模式,依托院所雄厚的基础研究支撑,坚决地做市场需求的技术开发,不以论文论英雄,瞄准产品要效益。通过大量的应用型研发和市场培育工作,让曾经“高大上”的石墨烯材料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潘登博士告诉记者,前海的一些配套政策让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能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地搞科研。如今,研究院一直跟前海管理局保持了良好的沟通,探索如何在科技研发、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企业合作等方面能获得更多的补贴和政策的支持。

前海案例二:

香港青年体验前海的创业加速度

在前海创业不到一年就获得首轮融资5000万元,公司估值超过8亿元,协助引进200多个港资企业和创业团队……香港青年陈升正是在前海开启了人生创业加速度。

作为第一批来到前海梦工场的香港创业团队,陈升初来乍到时对内地的一些制度或法规、文化并不太了解,但无论是前海管理局,还是中央各部委的领导,都非常关心香港青年在大湾区的发展,这让他很快适应了在前海的工作和生活。陈升表示,每两个星期就有一些针对港青的座谈会,主办方会问他们在这边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陈升公司主营业务是解决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以及进口零食电商平台。陈升回忆说,当时的前海正赶上一股前所未有的跨境电商发展热潮,公司一开门就有很多人来打听合作事宜,因为很多想要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内地企业缺乏足够的海外网络资源。“我17岁就在日本做过代购,帮日本客户沟通内地市场,所以借助之前的经验,开发了一套跨境电商垂直搜索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陈升也亲身体验了前海营商环境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他说:“免费的场地、便利的融资环境、创业初期给予的支持,让我体会到前海‘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12字定位的真正含义。”

项目运营后6个月,就实现直连国际212个大型供应商,货品种类超过15万种,完成跨境交易8124单,间接孵化跨境电商企业140多家,实现单月最高交易总额超过3450万美元。创业不到一年时间,公司就获首轮融资5000万元人民币,现估值已超过8亿元人民币。

成功尝到了“头啖汤”的陈升很快又有了新想法。他告诉记者,团队刚落地时也曾遭遇“水土不服”,走了不少弯路。后来看到身边的香港青年来深创业遇到困难,就感觉“需要做点什么”。

陈升的选择是为更多香港青年到前海就业创业提供“导航服务”。2016年,陈升协助参与组建(香港)青年专业联盟前海众创空间,并获任众创空间运营总监,成为香港团队入驻前海创新创业的牵线搭桥者之一。

在陈升看来,自己不仅仅是深港合作的参与者,也是合作变化的见证者。在五六年前,香港青年对内地、对深圳和前海并没有很好的了解,深圳有魄力去建设前海这么大的园区,专门为它提供完整的生态,陈升回想起来,还是觉得非常不容易的,并表示这也是前海的魅力所在。

过去几年,不断有新的制度出来,也有一些新的模式出现,陈升觉得这些都是在前海这张白纸上最好的勾勒和画图。

对于这次《前海方案》,陈升注意到方案里提到“研究在前海合作区工作、居留的港澳和外籍人士参与前海区域治理途径,探索允许符合条件的港澳和外籍人士担任前海合作区内法定机构职务。”这一条让陈升印象深刻,他说:“这说明了前海将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合作区,这样的设置是一种创新,可以说是打破了一种体制上障碍,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觉得深港合作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是人与人的交流,能把香港的一些视角跟内地的视角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率,我觉得这就是在实施协同发展的理念。”

陈升说,“接下来我希望可以尝试把香港文化和设计方面的特色,嫁接到前海这边来,在这边落地生根。我现在跟我一些以前的同学校友分享这个信息,鼓励他们能考虑来前海这边,就是大家一起做一点事情。”

《前海方案》让在深港青增信心

以信服务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官林国威:《前海方案》给予港青更好发挥的机会,让港青更有信心。现在前海推出更多优惠政策,让更多港人港青关注前海,愿意到前海发展,更能发挥香港固有的优势,如医疗、建筑、设计等。未来的前海在金融、专业服务、国际税务等方面,可以与世界接轨,成为中国企业迈向世界的第一步。

融创(深圳)孵化器CEO郭龙:《前海方案》提到许多在深港青关注的具体话题,例如在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方案提到外汇管理便利化,可以化解我们很多与资金相关的困难,对我们发展海外市场非常有利。

大湾区青创中心副总经理陈润富:很高兴看到《前海方案》中很重视香港青年人在前海的发展。希望未来前海可以建立一些公共的文化创意服务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前来发展,将前海打造成文化创意集中地。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纳、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