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苏轼的《养生论》帖,古人的养生实践,跟
导读: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饮食运动上的养生,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身体上的健康。但是心理上的健康有如何实现呢?今天我就通过一幅苏轼的《养生论》帖为您讲讲:中国古人是如何修身养性,实现心理健康的。
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饮食运动上的养生,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身体上的健康。但是心理上的健康有如何实现呢?今天我就通过一幅苏轼的《养生论》帖为您讲讲:中国古人是如何修身养性,实现心理健康的。
修身养性就是陶冶心灵、涵养、性情,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收藏的苏轼《养生论》帖,说的就是如何通过修身养性实现健康长寿的养生之道。这幅苏轼的《养生论》帖为珂罗版印本,原为近代伊始名家宋大人所藏,上世纪80年代捐赠给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珍藏。《养生论》帖纵460厘米横20厘米,为小楷书写,作者苏轼不仅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对中医养生也素有研究,书写了很多论述养生保健的文章和书法,《养生论》帖就是其中之一。
《养生论》帖全本字体端庄而不失流丽,刚健又不乏婀娜,体现出苏轼自然飘逸的书法风格。《养生论》帖体现的精妙的养生思想同样令人赞赏。帖中写道: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意思是说服药出汗有时达不到效果,可是愧疚之情却可以令人大汗淋漓,不吃早餐就会饥肠辘辘,可是春秋时期的曾子因为丧亲的悲痛,七天不吃饭也没有饥饿感,由此看来人的精神主宰着身体,就像国君主宰着一个国家。
接着作者进一步论述,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意思是说是人常常不知道身体哀伤可以伤害身体,其实喜怒过度有损于人体正气,就会消耗人的精神,甚至伤及肝脾,所以一个人若想健康无病,先要修身养性令心情平和,不为爱憎喜怒气所扰,才会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就是精神因素在养生中占有重要,这也为现代科学所证实。和谐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的心态,这些良好的精神因素,都能够使到人体分泌出激素和神经递质。这些东西能够促使我们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在这种状态底下能够给人喜悦,促进健康。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心理也纳入了健康的概念的范畴,他是这样讲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还要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于《养生论》帖的创作,苏轼在贴本中写道:我已风烛残年,却仍在忧患中苦度余生,后来学习养生道理,发现嵇康写的养生论,颇合我的心意,所以手抄数本,其中一本送给罗浮山的邓守安道士,书贴卷末是明代礼部侍郎诛之帆的鉴定达文,宋大人楷书的养生论墨宝跋,以及东坡先生像。说实话,淡泊宁静、清心寡欲这八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困难。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很难体会到个中滋味,比如说苏轼吧,他作为文学界的一位旷世奇才,却在官场屡屡失意,直到花甲之年才领悟到养生的重要性,开始安下心来坐在书桌旁抄写这幅《养生论》帖。
从苏轼跋文中的日期来看,《养生论》帖创作于公元1095年4月8日,当时的苏轼已经年过半百。所以他称自己是三余之末景,忧患之于生,其言可悲这一点也不为过。据史书记载,苏轼一生坎坷飘零,与他在文学书画上的盛名相比,他的仕途充满艰难险阻。自从21岁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后,他便陷入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公元1080年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政治对手以文字毁谤新法的罪名投入大牢。经过103天的牢狱生活,他被贬到黄州为官。自此苏轼不断被贬,从杭州到永州再到惠州海南等地。这些地方在当时不是偏远贫穷就是荒无人烟,让苏轼受尽苦楚。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被贬的迁徙与奔波之中,生活的坎坷、政治的压迫,反映到苏轼的精神世界。演化成巨石和幼竹的奇妙组合。从他创作的潇湘竹石图中可以看出,冲破巨石重压的幼竹扭曲奋力生长,昂扬着生命的激情,反映投射的是对险恶逆境的抗争与不屈。然而当英雄老去,苏轼开始意识到与其抗争命运不如顺应自然,与其在宦海中沉浮不如退而修身颐养天年。《养生论》帖就是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时的作品。
这一年按中国的虚岁来说他60岁了,正是耳顺之年。在惠州期间苏轼被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今天西湖的苏堤就是苏轼为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倡议捐建的。就在他书写养生论帖的这一年,苏轼得知自己再也无望回到汴京,就决心建一栋房子,从此淡泊名利,修身养性。他的房子选址在河东一座小山丘上,名为朝云堂。朝云是苏轼最宠爱的侍妾,她跟随着苏轼不离不弃成为苏轼困苦生活中的最大安慰。然而就在苏轼决心定居,写完养生论帖的数月后,朝云因病身亡,今天惠州西湖的松林之中就是朝云的安息之地。因王朝云临终前念着佛经《金刚经》的“六如”偈而逝,孤山栖禅寺的和尚就在朝云墓上建六如亭,以示纪念。
如今在惠州东坡纪念馆陈列着许多苏轼的作品。在这些字画中苏轼终于安下心,开始修身养性,寻求心灵的安宁。然而苏轼最终没能安定下来,就在朝云逝去后的次年春天,他的政敌读到了苏轼写的一篇于春风中小睡的诗句,发现苏轼被贬到惠州后居然生活得如此惬意,于是下令他移居海南岛。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时,曾经感叹人生苦短譬如朝露,苏轼正是体会到人生的种种艰辛才想到修身养性,尽力让心灵宁静,如此才能去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险。其实古今英雄之所见略同,比苏轼生活的时代早上数百年的三国时期,同样有一个命运坎坷的文学奇才在经历了人生的艰险之后,领悟倒养生的秘诀。他就是这篇养生论的作者——嵇康。值得注意的是,《养生论》帖的作者虽然是苏轼,但帖中《养生论》这篇文章的作者却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康以弹奏古琴曲广陵散而著称于世,他长得相貌堂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之一。嵇康的妻子是曹操的曾孙女儿,在曹氏当权的时候曾做过中散罢夫之职。后因司马氏掌权,他退出仕途修身养性,开始研究养生之道,《养生论》就是他的代表作。嵇康的养生实践主要是养神,他主张形神兼养身心俱健。在养生论的末尾他提出的养生的主旨是清虚静泰,少私寡欲,认为名利有损于人的品德,只有清心寡欲才是最好的养生。
《养生论》的这个观点来源于中医学的形神共养的理论,这个形神共养的理论就是说明了形体和精神之间的相互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在加快,可是我们也看到很多心理的疾病也在随着增加。尤其在都市里,由于名利的影响,导致了很多心理疾病的产生。所以在修心养性方面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把握好这个度。也就是说,我们要保持身体的健康、保持我们的养生的效果。除了滋养好身体和体育锻炼以外,更应该培养良好的心态,用良好的精神状态来排除我们的一些忧虑急躁。这样的才能够使得我们处在一种健康和谐的氛围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养生取得更好的效果。
嵇康的养生思想得到后世很多文人学者的认同,其中就包括苏轼。苏轼认为嵇康的《养生论》切中要害,对于如何修身养性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手抄数本赠送给朋友们,而他自己也在这一遍又一遍的书写中,把《养生论》的精髓默记于心,并应用于自己的养生实践。唐代名医孙思邈曾经说过,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修身养性,整天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即使保健有道,每天吃金丹和玉液也难以长寿。这就是我们从《养生论》帖中得到的养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