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打造国际数字之都,这一大布局的关键“落子”在这里

来源:上观新闻 发布时间: 2021-01-15 12:04:40 编辑:夕歌

导读:到2035年,上海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这一大布局的关键“落子”就是以智能应用场景牵引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的竞争新优势,牵引人民城市美好生活体验和数字生活新风尚,牵引现代化治理效能提升和超大城市“数治”新范式。

日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站在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战略高度,系统布局上海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整体转型,提出到2035年,上海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这一大布局的关键“落子”就是以智能应用场景牵引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的竞争新优势,牵引人民城市美好生活体验和数字生活新风尚,牵引现代化治理效能提升和超大城市“数治”新范式。

一、拓宽渠道,实现从“条线化、分散化”开发向“多层级、综合性”开发转变。

早在2018年,上海就率先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实施计划”。随着“两张网”建设的全面推进,目前已初步形成“一门户、多系统”的智能应用场景开发格局,即由城运平台的各个系统对本业务部门的高频事项进行场景开发,其优点是保证了开发的统一性、专业性、权威性、经济性和实效性。例如,“随申码”应用场景已经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扩展到上海公共管理和服务诸多领域。

然而,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种条线化开发“重条轻块”,与“市域社会治理”相匹配的场景较少,难以有效回应基层的多样化需求。其次,这种条线化开发“重专项场景、轻整体设计”,场景间缺乏关联,形成“分散化”开发态势,导致贯穿城市治理全周期的整体性应用场景较少,贯通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综合性应用场景较少,联通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性应用场景较少,难以有效应对城市复杂性和系统性难题。

因此,取长补短,重构开发模式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建立一体运行、分级开发、集中管理的制度,构建“一门户、多系统、多层级”场景开发新模式。市城运中心负责全市应用场景开发、管理规则制订,形成指导性规范;搭建集合“物联、数联、智联”的城市数字基座和系统基座,赋能支撑场景开发;建好“重点场景开发清单”和“应用超市”,进行集中管理。区城运中心负责统筹、协调、支撑本区各部门和街镇应用场景开发、管理。街镇城运中心主要负责场景实施、检验。街镇可根据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发综合性强、特色鲜明的应用场景。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打造“综合性、集成式、立体化”场景生态体系,产生倍增效应。要着重在破解企业、市民和城市运行高频急难问题和难点的应用场景上下功夫;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业务、跨主体协同治理的应用场景上下功夫;在贯穿城市治理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的应用场景上下功夫;在“两张网”融合、线上与线下契合、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结合的应用场景上下功夫,加速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高匹配的智慧治理场景,实现态势全面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趋势智能研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

二、激发开发活力,实现从“被动”开发向“主动”开发转变。

目前,智能应用场景开发依然面临数据可得性低、易用性低的问题,不仅增加开发难度、延长开发周期,而且挫伤了基层开发的主动性、积极性。由于数据共享流程长、门槛高,基层普遍面临收集上传数据后留存使用难的尴尬,期盼“数据回家”;又由于大部分区大数据中心与区城运中心的职能未整合,基层普遍面临“有数据的,不用”而“用数据的,没有”的尴尬,导致“等、靠、要”的现象凸显,亟待“储用衔接”。例如,一些区、街镇基于物联感知端的覆盖面、掌控权和易开发性,关注传感数据的应用场景多,而关注多维数据汇聚、多源数据比对分析的应用场景少。同时,智能应用场景开发依然面临项目审批时间长与快出成效之间的两难。有的管理者让开发企业垫资运作,不仅增加合同履约风险,而且也影响开发的动力和活力。

场景开发要从“被动”转变到“主动”,需要不断完善开发机制。一是建立“揭榜挂帅制”,发布英雄帖,激发政府、社会、企业的活力,提高开发的积极性。二是创新数据治理机制,鼓励区城运中心和区大数据中心合署办公,推动数据基层属地化储存、使用,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的经济性。三是优化投入机制,优先安排资金并简化审批流程,保障开发的可持续性。四是健全评估机制,以遴选制强化事前评估,把集中度高、显示度强、体验度优的重点场景列为优先开发项目;以淘汰制强化效能评估,把实战“管用”、干部“爱用”、群众“受用”、经久“耐用”的场景复制推广、开放共享、迭代进化,提高场景的实效性。五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既强调问责约束,又注重正向激励,提高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提高数字化能力,实现从“输血”型开发向“造血”型开发转变。

目前,绝大多数区、街镇城运中心人员是原网格中心的人员,虽然网格管理经验丰富,但数字化能力较弱,在大数据应用、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往往力不从心,无法适应数字化转型对城市治理手段、模式和理念进行革命性重塑的新要求。而现有人事制度和薪酬水平也难以招录、留住既懂管理需求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在智能应用场景开发中,政府必须依靠外部技术团队,以技术开发合同方式加以实施。有的管理者基于新技术的模糊性和沟通的便捷性,习惯于选择曾经的合作伙伴,而这些传统技术企业在智能场景开发方面也是捉襟见肘,延缓了开发进度,影响了开发质量。此外,有的管理者在管理上存在忽视知识产权、安全意识淡薄和绩效评估缺失等问题,导致产品权属不清、责任边界不明,不仅存在信息安全风险,还可能存在被企业技术绑架的风险。

智能应用场景开发是一个管理者和开发者相互支持、相互启发、相互进化的过程。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将场景开发作为育商招商的重要力量和平台,不断培育壮大新技术企业,支持解决方案集成商快速发展,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又需要加强数字化新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数字化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各部门数字化工作能力,并通过优化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吸纳和充实数字化治理人才,实现由“输血”型开发向自我“造血”型开发的转变,加速转型步伐。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是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上海“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作为布局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落子”,我们应该积极有序推进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努力为全国其他城市数字化转型创造经验、提供样板。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