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新兴产业 > 新能源汽车 > 正文

走了华为来了小米?电动车产业蛋糕易“舔”难“吃”

来源:中新汽车 发布时间: 2021-02-27 09:57:09 编辑:夕歌

导读:新兴造车势力恐将在未来数年内遭遇联合绞杀,对于大多数试图量产纯电动汽车的企业而言,“蛋糕”容易让其尝到甜美,但也着实难“吃”。

新兴造车势力恐将在未来数年内遭遇联合绞杀,对于大多数试图量产纯电动汽车的企业而言,“蛋糕”容易让其尝到甜美,但也着实难“吃”。

过去一年中,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创下历史新高,各方资本对于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也是青睐有加。伴随着特斯拉市值的疯狂飙升,苹果、华为、小米等手机巨头将要造车的消息此起彼伏。

2月21日,针对“雷军亲自带队造车”的传闻,小米集团的公告称:“本集团注意到近日若干媒体有关本集团拟进入电动汽车制造行业的报导。”表明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已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的同时,其也澄清道:“本集团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目前来看,已有小米、苹果、华为、三星等多家手机巨头“入局”或不断“被入局”纯电动汽车生产行业。各方行业头部企业造车传闻不断传出的情况下,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都以各种方式切入了造车赛道。

业内分析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逐步崛起,削弱了传统汽车生产企业所具备的技术壁垒和供应链优势。在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有望因汽车能源供给方式转型而“洗牌”的当下,各方资本想要在此时抢滩登陆、挖掘利益也不足为奇。不过,“创派”容易“守派”难,对于打算长期立足新能源汽车产业攫取利润的外界资本而言,恐怕是挑战大于机遇。

抢滩登陆

小米集团发公告澄清之前,曾有媒体在2月19日报道称: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受此消息影响,小米集团股价在当日直线拉升,收盘报30.65港元,上涨6.42%。

虽然小米集团官方已经出面辟谣,但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的回复颇为耐人寻味。回顾以往,尽管小米集团并未直接参与造车,但雷军的顺为资本却早已投资了蔚来和小鹏。2016年11月,蔚来发布第一款产品电动超跑EP9之时,雷军曾作为6个主要投资人之一被被赠予首批蔚来EP9。

与当前备受关注的小米集团类似,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交友广泛”的华为也曾有过类似的造车传闻。2020年11月,曾有华为汽车即将量产的“小道消息”传出。为否认相关传闻,华为集团曾特地发布内部文件称,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信息通讯融合)技术,帮助企业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在此之前,华为也已经与广汽集团、比亚迪、奇瑞汽车、沃尔沃等多家汽车主机厂达成合作。

如果说,小米和华为仅是对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态度“暧昧”的话,那么同处手机头部位置的苹果则是直接选择付出行动。自2021年以来,苹果造车动作频频。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苹果虽然未能确认最终的合作厂商,但据日本《日经新闻》报道,苹果至少曾与现代、日产、起亚等6家汽车厂商谈判生产苹果汽车的事宜。

眼下,“不是不造,时候未到”俨然已经成为众多业内分析人士对于手机厂商涉足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主要认知。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在2020年的年度累计销量为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增速较上年实现了由负转正。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片火红,相关产业链企业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去年新注册7.86万家,同比增长70.8%的背景下,2020年智能汽车渗透率仅45%。对于以人机交互功能见长的手机生产厂商而言,新能源汽车市场具备无限潜能和商机。

难料福祸

既然大家都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摩拳擦掌,那么智能纯电动汽车生产的“蛋糕”就真的可以轻松吃到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回看拜腾、游侠、乐视、赛麟等已经涉足新能源汽车生产,且已经处于倒闭或濒临濒临倒闭的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通常只能为其带来短暂且无法长久的高估值。即便是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已经完成批量交付且已经成功上市的头部企业,也都面临着一个融资轻松,盈利难的问题。

日前,特斯来、蔚来、理想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公布了交付数据。截止2020年底,蔚来汽车全年交付量达43728辆,同比增长112.6%;理想ONE在12月交付6126辆,环比增长31.9%,同比增长529.6%,全年总计交付32624辆;特斯拉累计交付新车499550辆,距离50万辆的年交付任务仅差450辆。与较好的交付成绩相对应,上述三家企业的市值分别是特斯拉6689亿美元、蔚来761.6亿美元、理想汽车258.8亿美元。

单就市值一项而言,蔚来汽车甚至超过了年销量均在70万辆左右的奔驰和宝马。在车辆平均单价超过44万元的情况下,蔚来的单车平均售价已经超越宝马、奥迪,直追奔驰和雷克萨斯,成为了真正的自主豪华品牌。然而,在44万元平均单价的背后,却也暗藏着两个颇具隐忧的数据,10.47亿元的亏损和12.9%的毛利率。业内分析认为,从汽车产业整体看,12.9%的毛利率算是一个及格分。但对于扭亏为盈来说,蔚来要走的路还很远。

在切实盈利这一点上,即便是市值已经高达6689亿美元的特斯拉,也与蔚来极为相似。按照特斯拉近期公布的2020年度业绩,其终于挣脱“扭亏”魔咒,实现了自成立以来的首个“盈利年”。但从其财报内容中不难发现,特斯拉首次实现全年净利润,并不是因为销售汽车,而是销售环保监管积分。整个2020年,特斯拉的环保监管积分为其带来了16亿美元收益,远高于其7.21亿美元的净利润,如果将环保积分收益刨除在外,年交付量接近50万辆的特斯拉也将依旧处于亏损状态。

难以快速盈利同时,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也在逐渐升温。在大众汽车凭借ID.4 X将主流合资纯电车型拉入20万元以内之后,丰田汽车也同样在近期公布了新能源汽车规划:在2025年将实现电气化车型销量占比达到40%,到2030年这一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70%。宝马iX3官降7万元的背景下,新兴造车势力恐将在未来数年内遭遇联合绞杀。对于大多数试图量产纯电动汽车的企业而言,“蛋糕”容易让其尝到甜美,但也着实难“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