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SOHO中国,不过是黑石重仓中国的一枚棋
导读:SOHO中国只不过是黑石重仓中国棋盘上的一步棋,后者到底在中国以一个怎样的逻辑,设一个怎样的棋局,这个更为重要。
SOHO中国的买主很大概率上会是黑石,这是业内人士早有的共识,大家的关注点在于价格。
6月16日,持续一年多的这件事终于落定。根据公告,黑石将以5港元每股、总价30.5亿美元全面收购前者,获得控股权;交易完成后,SOHO中国现有控股股东(潘石屹夫妇)将保留9%的股权,SOHO中国也将继续在港交所上市。相较于2020年市场所传言的40亿美元现金收购价,30.5亿美元的价格略有缩水。
SOHO中国只不过是黑石重仓中国棋盘上的一步棋,后者到底在中国以一个怎样的逻辑,设一个怎样的棋局,这个更为重要。
黑石投资的底盘逻辑
如果SOHO中国注定要卖身,黑石显然是命中注定的那个最完美买家。
早在2012年,黑石就与SOHO中国展开合作。当时双方各自持股50%,合资成立了“盈石搜候(上海)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前门大街SOHO持有物业的招商和运营。6年后,前SOHO中国总裁阎岩加入黑石集团亚洲房地产部,出任董事总经理一职。
2019年底SOHO中国有意卖身,黑石参与其中就更加显得无可厚非,只不过价格是阻止两者达成美满协议的关键。
从起初的80亿美元,到2020年的40亿美元,再到今天的30.5亿美元,很多人会认为SOHO中国的价值在不停地缩水,或者潘石屹夫妇在不停地让步。然而实际上,这与苏世民投资的底盘逻辑有关。
在解释苏世民的底盘逻辑之前,有必要先说一说黑石的另类之处。黑石在2007年的招股书中就曾表示过黑石股东的地位远不如基金管理人,也就是说,黑石并不是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为首要目的。黑石甚至直言集团高度依赖创始人和高级管理决策者的能力。因此,已经74岁的苏世民依旧是黑石的灵魂人物。
30.5亿美元收购SOHO中国的背后,就是苏世民对钱的一再把控。
不要赔钱,是苏世民的首要投资原则。在2017年美国第八届中美商业领袖圆桌会议中,苏世民就曾对郭广昌透露,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不亏钱。这句话并非“正确而无用”,黑石内部设有一套严格的投资流程,所有人的投资风格必须基于严格、冷静且稳健,任何一笔投资都必须经过多次测试。
换句白话说,虽然身处高风险行业,但黑石(苏世民)却极其厌恶风险。收购并不被中国投资人看好的SOHO中国,必须谨慎。
半年砸了345亿,苏世民的“野心”
众所周知,黑石在中国的动作向来高调,尤其是地产领域。光在今年,黑石就已经在中国砸出超过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5亿元)的投资款:
1月,以1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亿元)从富力集团收购粤港澳大湾区内最大的城市物流园区。
6月,以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3.2亿元)收购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成为年内黑石在中国交易金额最大的一笔收购。
然而必须要说的是,黑石在中国的野心不会只是简单的资产收购。事实上,提到黑石在中国的布局,绕不过一个人:梁锦松——香港特区政府前财政司司长,后于2007年就任黑石集团高级董事兼大中华区主席(这一年黑石IPO上市)。
正是借助梁锦松,黑石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就成功引入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SIC),这是中国利用庞大外汇储备投入国外金融机构的首个案例。这也让作为外资的黑石在中国地位猛涨。
对此,经济学家郭士英曾通过华夏时报表示,黑石在中国的成功自然会吸引更多国外PE进入中国市场,但后来者要想获得黑石同样的礼遇,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就是苏世民在中国下的第一步棋:找到合适的人,进入中国核心资本界,有能力与领先其近10年之久进入中国市场的凯雷集团等机构竞争,最好能实现弯道超车。
接下来苏世民要做的就是无限地放大黑石对中国的“衷心”——这一点苏世民做的就和他的中文名一样“中国化”。
比方说,向来金句频出的苏世民,还曾在2016年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过这么一句话:西方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来到中国,不是为了干别的,而只是为了了解中国,这在200年来还是第一次。
苏世民的这句话和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有关。2013年,清华大学成立了“苏世民学者”项目,项目发起人正是苏世民,其以个人名义捐赠1亿美元在清华大学创立奖学金项目,用以资助海外学生(主要是美国学生)在清华大学攻读为期一年的硕士项目,目的是为了改变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的现状。
那么管理资产总额高达648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142亿元)的黑石到底想下一盘怎样的棋呢?早在10余年前,苏世民就曾在上海直言:未来,我肯定愿意看到黑石集团能够在中国的交易所挂牌上市。
媒体向来不吝啬对黑石冠以豪壮标签,提起黑石,大家都默认它是当之无愧的PE之王和地产之王,创始人苏世民同样被华尔街誉为“华尔街新国王”。
2007年入局中国,截至目前已有14年之久。那么如果有一天黑石再多一个“中国A股之王”的标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