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降门槛了,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导读:在经济界一片欢腾的同时,一系列疑问也随之而来:何以在此时设立北交所?其目标定位是什么?与沪深两家交易所是何种关系?其将采用哪些规则?为何会是公司制、而非沪深交易所的“事业单位”体制?其对投资者会有何影响?
9月2日晚,毫无预兆、突然传出中国将设立内地第三家证券交易所北交所的消息。在经济界一片欢腾的同时,一系列疑问也随之而来:何以在此时设立北交所?其目标定位是什么?与沪深两家交易所是何种关系?其将采用哪些规则?为何会是公司制、而非沪深交易所的“事业单位”体制?其对投资者会有何影响?
1设立北交所 推动资本市场改革
原子智库:从资本市场的改革历程看,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有何意义?为何在此时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
管清友: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由国家最高领导人宣布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可以看出中央和国家对于整个资本市场的重视。
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意义非常重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资本市场,实现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一箭三雕,盘活了整个新三板,而且提升了整个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服务能力,应该说这一招非常厉害。当然,实际运行起来,肯定也还会有很多很复杂的事。
而且,北、上、深三家交易所三足鼎立,如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良性竞争,可以提升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原子智库:自2017年底新三板深化改革以来,你所在的团队就曾建议将新三板直接改造成为北京证券交易所,当时如此建议的考量是什么?
管清友:我们大概在2016年、2017年提的这个建议。因为,从2013年新三板设立,我们就一直非常关注,也持续跟踪,做了很多研究,并参与了当时全国股转公司的一些投研工作。
新三板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17年,挂牌的有11000多家企业;但也遇到了很多瓶颈,但它自身很难解决、突破这个矛盾——比如投资门槛高、流动性差、赚钱效应差,很多新三板公司挂在上面之后总体性价比不高。怎么样去解决新三板的这些问题?股转公司也做了很多努力,相关领导和新三板的同事、挂牌公司也都做了很多努力。当时我们做了很多培训,给大家讲新三板,我当时非常看好新三板,就提出能不能把新三板打造成中国的纳斯达克。
但由于存在这些问题,特别是新三板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当时迫切需要一个外力。我们也推动或者呼吁,新三板加快从基础层、创新层分出精选层,精选层完全按照注册制、按照高标准证券交易所的规则去设计。这些股转公司都做了,确实非常不容易。
但如果不给予新三板证券交易所的地位——也就是整个交易所完全是实施注册制,无法解决自身的矛盾,也无法更大地增强资本市场的包容性、以及在全交易所平台上实现注册制。像上交所,注册制现在只在科创板实施;深交所也只在创业板实现了注册制,而主板并没有实行注册制。
但后来我们发现,在北京成立证券交易所特别难,涉及到太多问题、太多的因素。因此,雄安新区成立后,我们就建议雄安设一个交易所,把新三板搬过去,也是使劲想盘活新三板,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完全意义注册制的实施。
当然,除了我们,2019年也有很多专家提过这个建议——面对新三板这种局面,不如直接做成交易所。因此,这次看到北京交易所成立,还是非常振奋。
原子智库:不同于沪深交易所采用“事业单位”体制,北交所采用的是公司制,这意味着什么?有何利弊?
管清友:这非常重要。因为中国内地的交易所原来是以会员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制,它有特定的历史渊源——那是三十多年前的1990年成立的,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资本市场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实现监审分离——就是监管和交易所要脱钩,交易所只是被监管单位。因此,北交所实行公司制是必要的,这样能够进一步推动包括交易所在内的资本市场改革。
2北交所需要的制度创新
原子智库:即便在内地只有沪深两家交易所时,二者近些年的竞争就日渐凸显,现在又成立北交所,三家交易所的定位、关系如何处理?
管清友:官方对三家交易所的定位,实际上是有差异的——科创板是面向科技创新型企业;创业板主要是针对创业企业,都实施注册制了;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官方定位,则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特别是现在鼓励专精特新企业的背景之下,这非常重要。
但估计在未来,这三家交易所肯定有所竞争——良性竞争是完全必要的,也是设计交易所一开始就考虑到了的。因为,目前我们的证券交易所仍然是监审一体化的体制,还没有实现监审分离。在监审一体化的体制下,证监会和交易所是一家人,这种情况下,不同交易所不同制度的这种赛马机制和良性竞争机制,就显得非常必要。
原子智库:有没有可能中央放权,让三家交易所自己探索、在竞争中形成各自的定位和优势?
管清友:我相信一定会是这样的——在竞争中形成各自的定位和优势;但也谈不上所谓中央放权,中央本来也没有收权,现在都归证监会管。交易所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上市公司的服务不一样,肯定会使企业选择不同的交易所去上市,这时交易所自己的改革、灵活程度——无论是交易还是核准、服务的具体方式,就要提升了。因为交易所要生存,要让大家愿意到你这儿来,不是像以前这样,大家各有一小摊。从第三方角度,对此乐观其成。
原子智库:北交所的成立,能解决一些中国企业原计划要去境外交易所上市的需求么?
管清友: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境外交易所的资本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这也是为什么大量中概股选择回归香港而不是内地的交易所。北交所毕竟还是在大陆,它仍然要符合中国大陆的各种外汇管理措施,完全说让中概股回归到北交所,恐怕也不现实,因为大部分公司仍然会考虑交易制度、包容性,以及资本流动的情况。
原子智库:现在北交所已经成立了,它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的纳斯达克么?在制度创新方面,北交所需要往哪些方向探索?
管清友:我现在都不大愿意说这个事了,因为原来新三板时都说过,那是一个目标。因为基础政策——比如包容性、交易机制要修改和设计,以及退市制度、监管制度、资本的自由流动,有很多方面恐怕与纳斯达克还差得比较远。那是个目标、复杂的方向,或者只是个参照系,当然也许以后比纳斯达克做得还好。
总之,不在于打造成什么板,也许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北京证券交易所。只要真正能起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能够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特别是一些专精特新企业,达到了这个目标,叫什么名字都无所谓。
原子智库:在制度创新方面,你对北交所有哪些期待?
管清友:第一是交易制度——希望它能够完善做空机制,实现定价的多空均衡。
第二是希望尽早实现完全意义的注册制。企业上市,交易所都不看了,你只要符合标准,上就好了;但是你要违规,那处罚是很严的。北交所借政策东风,应该能够率先实现完全意义的注册制。
第三是交易制度要彻底改变,在做空机制完善以后,在完全意义的注册制之下,要实现T+0,取消涨跌停板限制。
第四是退市制度一定要常态化——依法依规退市,该怎么退市就怎么退市,实现新陈代谢。
第五是能够探索在中国大陆还实行比较严格的资本管理情况下,怎么样尽量打通全球市场。这个是比较难的,我没有想到很好的办法。但是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跟全球连通,就还是割裂的市场,也没有办法去吸引大量的国外企业来上市。
3北交所应降低投资准入门槛
原子智库:此前新三板做了很多探索,比如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的分层,但一直呈现的状态是:需求端不活跃,交易不活跃,有价无市。那么在进入北交所时代后,投资者门槛是否需要降下来,以增加、活跃需求?
管清友:目前来看,大概率都会下降一点;但基础层门槛下降的幅度肯定不会太大,创新层会大一点,精选层的门槛肯定要降下来。完全意义的股票市场,没必要设立那么高的投资准入门槛。甚至科创板的门槛,都设得有点高了。
原子智库:你建议降到多少?
管清友:因为是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也就是小企业为主,确实相对于其他企业会有风险,但管理层、包括交易所,没有必要充满了不必要的“父爱主义”。要提升大家的投资风险意识,但是设10万合适,还是20万或50万合适?其实没有必要这么高的门槛。
我估计,最后可能会参照科创板的门槛——基本相当,或者是略高。因为相对来讲,科创板很多企业从现在的要求上来讲,要高一点。但是我的建议是,没必要设立门槛,因为投资者自己会理性选择;如果确实需要设投资准入门槛,设20万、30万门槛即可。
原子智库: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主要面临哪些难题?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是否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管清友:中小企业面临的所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当然在中国尤其突出——主要是和我们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结构有关。我们的金融结构是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为主,所以要逐渐转向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就要发展资本市场。所以,北交所的成立,肯定对推动直接融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无法完全解决,但会相当大程度上改善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
原子智库: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将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哪些影响?
管清友:很难泛泛地说对投资者有什么影响,因为不同投资者的特点不一样。对于一般投资者,对这个市场不是特别了解的话,这个市场风险是很大的,千万不要低估了风险,因为小企业上市的风险更大。当然,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讲,肯定是机会——可以挑到很多性价比不错的公司。对于专业投资机构来讲,等于开拓了一个新的平台。而且平台之间的良性竞争,也给了大家一个机会——相当于你去买东西的超市,超市互相在竞争,有时候还要搞活动、打个折,对于投资者、购买股份的人来讲,不是挺好的事吗?
(作者为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民生证券前副总裁管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