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上市 > 上市 > 正文

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对“一亿中流”企业意味着什么

来源:分享也是一种美德 发布时间: 2021-09-07 11:19:47 编辑:夕歌

导读:“一亿中流”企业该如何做,才抓得住这一“史无前例”的时代红利呢?

2021年9月2日,国家领导人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中表示,“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同日,证监会表示,将以现有的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北京证券交易所,坚持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更好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早些时候的7月下旬举办的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线致辞时呼吁,企业家要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把企业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在更早些时候的1月下旬,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根据《通知》,将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促进上下联动,将培优中小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和质量,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根据工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4762家,算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这一数字则达到40000多。这些企业有着共同的特点:

一是营收多在亿元级别,二是有相对稳定的赚钱能力,商业模式已经经过验证,三是有市场根据地,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四是多数为制造业企业,有杀手锏产品,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五是人员规模在100-800人左右,六是创始人多为技术能手或业务能手,或兼有,七是往往处在“卡脖子”的关键领域(尤其是“小巨人”企业),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关键,八是群体庞大,是解决就业、税收的主力军,是民营经济的中流砥柱。所以,这些企业也被称为“一亿中流”企业。

从两部委的通知,到刘鹤副总理的致辞,再到习主席的讲话可以看出,上层对“一亿中流”企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同时也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在我看来,“一亿中流”企业就是中国经济的“腰”,未来技术能否真正突破西方的围堵,产业能否真正做到补链强链,经济能否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增长,命门就在这个群体。

那么,“一亿中流”企业该如何做,才抓得住这一“史无前例”的时代红利呢?

第一是聚焦。就如刘鹤副总理说的,聚焦主业,把企业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所谓聚焦主业,就不能是什么看起来赚钱就去做什么,而是专注持恒,秉持“一米宽一万米深”的理念,磨豆腐就一天到晚想着怎么把豆腐磨得更好,不断精进,形成累加效应,成为全世界最好的豆腐手,力争做到在自己的赛道无人能敌。

第二是创新。所谓创新,肯定不是简单的投钱、堆人,不是与一个、几个教授签署个协议,成立个课题组就搞定,也不是招来几个博士来就万事大吉,而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成功为导向。创新行不行,内部要有技术、管理、市场甚至客服组成的评审小组把关,外部由客户说了算。研发团队有基础费用,也要与业绩挂钩,大头激励由市场来定。简而言之,所谓创新,得是从头到脚的创新,从理念到技术再到机制,都要变革与升级。

第三是正确认识资本市场,主动拥抱资本市场。北交所的设立,意味国内资本市场结构日趋完善,由上交所的主板与科创板、深交所的中小板与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及各地区域性的股权交易所等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式形成。这对未上市企业而言,意味着上市有了更多选择。企业要做的是,根据自身情况,想好到底适合走哪条路,然后对照这条路的标准和要求,缺啥补啥,一步一步走过去。对已上市企业而言,要考虑的是如何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资本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实现企业市场份额、收入、利润与企业竞争力、技术积累、市值的螺旋式上升。

第四是躬身入局。“一亿中流”企业要主动融入当地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蓝图当中,争当细分领域龙头,成为当地拿得出手的产业名片。其中的关键在于,一是抬头看天,做好产业卡位,定好发展目标,二是顺势而为,积极主动获取当地产业政策的支持,积极主动拥抱政府的产业引导基金。

最后一点,别忘了夯实基础,练好内功。产业扶持政策也好,资本运作也好,都是杠杆,杠杆要发挥作用,离不开一个扎实的支点,对企业来说,经营、管理、人才、组织与文化,共同构成了那个支点。这些是做企业的基本功,基本功不牢,支点不实,杠杆越长越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