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上市 > 上市 > 正文

读客文化低价发行:再论IPO定价 主承销商费用或腰斩

来源:新浪财经 发布时间: 2021-07-08 16:34:06 编辑:夕歌

导读:7月8日,读客文化刊登招股说明书,拟以1 55元 股的价格公开发行4,001万股,募集资金总额6,201 55万元,扣除发行费用1,828 74万元后,实际募集资金净额4,372 81万元,创下了本世纪以来IPO募集资金净额第二低的记录,仅高于2012年浙江世宝的2,971 18万元。

我们上周的《纳微科技大涨、IPO抑价与IPO成本》一文,从纳微科技上市首日暴涨出发,对注册制下IPO定价的游戏规则进行了讨论。没想到仅隔一周,又出现了一个极端案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目前一级市场的发行情况。

一、读客文化发行情况

7月8日,读客文化刊登招股说明书,拟以1.55元/股的价格公开发行4,001万股,募集资金总额6,201.55万元,扣除发行费用1,828.74万元后,实际募集资金净额4,372.81万元,创下了本世纪以来IPO募集资金净额第二低的记录,仅高于2012年浙江世宝的2,971.18万元。

这里面又要普及一段历史。浙江世宝当时之所以只募集了2,971.18万元,第一是因为浙江世宝属于H回A,当时有一个窗口指导要求发行价格参考H股市价;第二更为重要,就是浙江世宝是那一轮IPO暂停前发行的最后一只新股,此后IPO中断了15个月,而那一轮暂停就是缘起打击“双高”发行。

所以浙江世宝这个最低记录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个案,但读客文化作为第二低的记录,可能只是一个趋势的开端。就像去年上纬新材按12.83倍市盈率发行时,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但今年以来,科创板、创业板分别已经有18家、43家发行市盈率低于20倍。低于主板23倍发行,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

尽管读客文化尚未上市,但考虑到6,201.55万元的流通市值,上市首日暴涨已经没有悬念。而读客文化原拟募集2.5亿元,实际仅募集4,372.81万元,如上周的文章所说,桌子上的钱,绝大部分被打新投资者拿走了。

二、估值谜题

随着IPO常态化,上市公司数量急剧膨胀,发行市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最终与国际市场接轨,本身非常正常。不是说科创板、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天然就要高于23倍,就本案而言,我们要关注的是,按照发行价格计算,相当于打新投资者给予读客文化的估值是投后6.2亿元。那么,这个估值是否合理呢?

对于一家公司的合理估值,本来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可以参考的是,读客文化在IPO前,最近一轮融资发生在2017年9月和11月,投后估值分别为20亿元和25亿元,这个代表了当时5家PE对它的估值。如果上市首日果然暴涨,则表明二级市场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对它的估值也超过6.2亿元。这样,唯独418家参与初步询价的投资者,对它的估值不约而同是6.2亿元。没有人知道它的合理估值是多少,但大家可以知道这里面肯定有哪里不对。(为避免歧义,必须强调,我们不认为这里面有明显的串通行为,也不认为6.2亿元就一定不合理,而是游戏规则出了问题)

三、受伤的中介机构

如前所述,读客文化IPO募集资金总额6,201.55万元,其中发行费用1,828.74万元。站在发行费率的角度,可以说这个费率接近30%,是非常高的;但从绝对值看,中介机构其实根本没挣钱。

有意思的是,在刊登招股意向书时,读客文化预测的发行费用可不止这数:

发行费用对照(上图为招股意向书,下图为招股说明书)

其实就中介机构工作量而言,招股意向书预测的发行费用也算非常厚道。但如果真按这个标准支付,那募集资金净额就只有2,690.73万元,创下了本世纪新低,而且发行费率超过了50%,这实在是太难看了。最后可能是各方协商,主承销商的费用腰斩了还不止。

四、发行人的应对

目前的发行制度,只影响IPO时的定价,由于二级市场会迅速恢复它的真实价值,所以并不影响后续再融资的定价。另外,IPO不仅是一次融资,更重要的是取得上市地位,取得进入资本市场的门票,从而提升公司知名度、信誉、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股东财富、社会地位等等。因此,无论IPO时定价多少,也不太会有人放弃IPO(除非科创板市值不足10亿被迫中止)。

在这种情况下,发行人其实没有太多的应对工具。一些技术性手段包括:做大发行前股本,争取IPO时只稀释10%,就是说既然注定要低价发行,那稀释10%总比稀释25%好。或者,对于创业板,做小发行前股本,在发行数量低于2,000万股时,进行直接定价发行。

五、保荐机构(主承销商)的应对

如前所述,当读客文化发现发行价格低于预期时,首当其冲就是削减承销费,这个对保荐机构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一个项目,保荐机构从进场到发行,花了4年多的时间,最终收了1,050万。长此以往,怎么办?

我们注意到,读客文化这个公司,2018-2020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徘徊在4,500万元-5,000万元之间,一个是绝对规模比较小,一个成长性比较弱。其实一级市场给它6.2亿元的估值,虽然和PE及二级市场存在很大差异,但也有它的道理。

也就是说,在目前的游戏规则下,保荐机构要适应,一个没什么想象空间的公司或者行业,一级市场的估值就是15倍左右。那你用发行前一年的净利润,乘以15,再视情况乘以10%或25%,就是它可以募集的资金总额,你的承销费大致就可以判断了。如果这个公司恰好利润规模不大,那募集资金2-3亿,承销费2,500万左右,就是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常态。如果不满足于此,在传统的法律与财务合规性之外,保荐机构要么提高对项目的规模要求,要么对项目的成长性进行更深入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