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论道 > 正文

中科院院士张旭:要“杀死”青年科学家,就把课题全给他并给他很多经费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 2021-04-28 11:46:23 编辑:夕歌

导读:中科院院士、神经科学家张旭近日在录制第一财经《头脑风暴》节目时表示,我们对于基础研究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被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其中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也将进一步扩大投入。

但是,中科院院士、神经科学家张旭近日在录制第一财经《头脑风暴》节目时表示,我们对于基础研究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

何为基础研究?在2月26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基础研究要瞄准或者聚焦科学问题,因为科学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科学地提出问题是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如果提不出真正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就不可能有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更不会产生重大的科学成果。因此,加强基础研究,要鼓励科学家从真正的科学问题出发,形成原创课题,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

而在张旭看来,实际上我国还缺乏对基础研究的认识。他认为,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国家都非常支持,也有专门针对基础研究的项目申请。不过这种基础研究类的申请,其实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申请人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确实已经到了一定层级,但是他们递交的项目却并不属于基础研究问题。“有多少人能认识到自己研究的领域是(不是)真正的基础研究问题?所以,我们还需加强对基础研究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度。”

张旭还认为,客观地评定科研项目处于基础研究领域的何种位置,这一点也需要重点关注。

他说,对于科研工作者提出的科学问题,需要放在整个科学发展史的纵轴上看它究竟处于什么位置。比如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就有一个学术顾问团,成员包括诺贝尔奖评委、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他们对于科研项目的评定并不是看你发了多少论文,或者论文写得好不好,只是就研究课题来客观评判。这些学术顾问团会看你提出的问题在教科书中处于什么位置,是在前几页,还是在后面几页?提出的问题越靠前,就代表重要性和影响越大。

“我们在评审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有这种权威性的专家和广阔的视野,需要有一批这样的人来判断你的研究在整个科学领域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是否真的具有引领性。”张旭表示。

除此之外,张旭还强调了要特别注意对青年科学家的资源分配。

人才在整个创新驱动、在科技发展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各项研究的主体,特别是青年科研人才。

“支持青年科学家进行基础研究,这是我们的未来。如果他们不在这个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那未来我们的科学发现和转化等都可能是一味的跟随和模仿。”张旭说。

在上述2月份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介绍了科技人才制度改革和评价三个方面的进展。其中之一就是破除科技人才称号与评价结果简单挂钩的做法。

王志刚说,很多已经当了院士、当了教授的高水平科学家,实际上他们当初在做科研的时候,可能没有今天这些帽子。现在我们强调不“唯帽子”。今后中国的科技、人类的科技都是要靠年轻人的,如果唯帽子,对人才脱颖而出是很大的一个约束,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是看科研活动、科研成果,而不是看帽子,更不能简单挂钩。

在张旭看来,想要让青年科学家能真正从事基础研究,需要给他们创造好的条件和环境。“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很难。比如,目前关于青年科研人才的项目一直在增加,很多海归年轻人一回来就成立自己的课题组,这同时也代表着他们一开始就面临很大的挑战。”

所以在做基础研究时,张旭认为可以采取分段的方式,“比如我们的学生做项目做到一定阶段,他从我们共同研究的课题中挑了某一个点,然后继续做他的应用技术转化,后来还比较成功。”

而“杀死”一个青年科学家最容易的办法是什么?张旭说,就是把要做的十个课题全部给他,并发放很多经费,最后导致年轻人几年下来一事无成。“现在一些帽子工程过多,有些人获取的项目经费不少,帽子戴了一堆,而有的人一顶帽子也没有。不去考虑学科如何,具体研究的什么内容,只凭通用的标准来卡人。”因此,类似这样的资金分配、评议存在问题,需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