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成为合作共赢的热土——访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营商环境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澄
导读:“可以预见,中国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一定会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让中国继续成为中外企业投资发展、合作共赢的热土。”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营商环境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澄日前在京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时,作出上述表示。
作者:《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刘越山
“可以预见,中国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一定会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让中国继续成为中外企业投资发展、合作共赢的热土。”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营商环境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澄日前在京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时,作出上述表示。
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营商环境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 刘澄
促进双循环,优化营商环境至关重要
刘澄告诉记者,随着近几年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央一直力主全球化并承诺扩大开放,不断放宽市场准入,缩减负面清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外商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这些都是在增强外商长期在中国投资的信心。这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而言,不论是促进国内消费的内循环,还是稳外资外贸的外循环,优化营商环境都至关重要,都需要持之以恒地推进。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据刘澄介绍,近年来,我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放管服”,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强公正监管,提高政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比如,江苏着力打造“不见面审批”,浙江承诺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上海提出为企业服务,政府要当“店小二”。
可以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努力改善营商环境,但很少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一年内实施多项改革,对营商环境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提升。
优化营商环境的中国经验之所以被认可,源于中国坚定的扩大开放。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坚定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环。
当前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国营商环境建设成果斐然,但现阶段,仍有许多该加强的地方。刘澄列举出了当前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不足,表现为:区域间和区域内差距依然明显,民众获得感和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第一,在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通过国企国资改革、行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水电气网铁这些自然垄断行业的行政性垄断色彩逐步下降,但逐步转变为强大的市场垄断力量,成为影响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的阻力。
第二,金融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虽然在稳步推进,但分业制、跨区域经营、强调经营业绩考核等都会指引银行偏好于向国有企业、大企业提供资金,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第三,地方政府在采购、招投标尤其是重大项目运营时,往往偏好于地方国有企业这类“自家人”,社会资本还面临较高的“隐形门槛”。
第四,行政效率偏低和行政成本较高的问题尚需要进一步重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破产注销等手续繁杂,办理周期长,是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五,企业经营成本尤其是税收负担依然较高。
第六,需要进一步缩小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我国营商环境在不同区域尤其是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这种差异不仅具有当期的分化效应,而且也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区域发展的未来差异。
第七,营商环境的差距不仅体现在不同地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上,而且体现在不同地区对企业和民众需求的认知和反应能力上。“十三五”期间,我国营商环境的优化以自上而下推动为主、自下而上创新为辅。
我国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尽管出台了数量众多的政策措施,但政策在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中还存在与现实企业和民众需求不一致的地方,导致民众的获得感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制度供给的精准性不足、制度的供给方式与民众的获取方式不匹配、政策执行难和执行成本高、政策的实施效果还缺乏后期的评估措施,等等。
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趋势,党中央强调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不仅仅是市场的事情,也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刘澄表示,优化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营商环境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自身也需要精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一方面,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取决于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放权、减权、减利,这是一场刀刃向内,向市场放权、给企业松绑、让群众便利的政府自我革新。另一方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也是政府职责,应从事前审批型政府、经济发展的竞争者转向服务型政府。这也是对政府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率、加大公共服务供给的“大考”。
刘澄认为,优化营商环境是保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维护国家产业和经济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国家发展,做好较长时间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并提高竞争力。
应对问题和困难,一方面要“卧薪尝胆”式的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自主可控,真正本土化;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和对现有外资企业的黏性,使之不愿意离开中国。这两个方面,都取决于是否能够创造世界最优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好了,就可以对冲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
作为营商环境大数据研究院的执行院长,刘澄也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介绍了研究院成立的目的及意义之所在。他表示,营商环境大数据研究院的成立主要是为了解决营商环境中的评价问题和民情民意的反映问题。做好指标评价体系的统一认知和知识普及。此外,他所在的研究院也将联合媒体和更多的社会力量努力解决地方政府在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将定期发布我国地区和行业的营商环境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