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科技前沿 > 正文

什么是图灵测试?

来源:清语赋 发布时间: 2021-01-12 15:38:31 编辑:夕歌

导读:人工智能的开创者,英国计算机学家图灵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认为“定义很容易拘泥于词汇的常规用法,这种思路很危险。”,“与其如此定义,倒不如用另一个相对清晰无误表达的问题来取代原题”。“图灵测试”正是这样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替代问题”。

特邀老师

马少平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监事长

人工智能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为什么人工智能的定义这么难?究其根源在于什么是智能至今都无法说得清楚。

人工智能的开创者,英国计算机学家图灵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认为“定义很容易拘泥于词汇的常规用法,这种思路很危险。”,“与其如此定义,倒不如用另一个相对清晰无误表达的问题来取代原题”。“图灵测试”正是这样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替代问题”。

艾伦·图灵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950年,38岁的图灵发表了一篇题为“计算机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一种测试方法,后来被称之为“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来源于当时流行的一种男女模仿游戏,描述图灵生平的电影《模仿游戏》片名就来源于此。游戏由一男(A)一女(B)和一名测试者(C)进行;C与A、B 被隔离,通过电传打字机与A、B对话。测试者只知道二人称呼是X、Y,通过提问以及回答来判断,最终做出“X是A,Y是B”,或者“X是B,Y是A”的结论。在游戏中,A必须尽力使C判断错误,而B的任务是帮助C。也就是说,男士A要尽力模仿女士,从而让测试者C错误地将男士A判断为女士。

图灵测试概念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在论文中,图灵首先叙述了这个游戏,进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一台计算机代替游戏中的男士A,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也就是说,B换成一般的人类,机器A尽可能模仿人类,如果测试者C不能区分出A和B哪个是机器,哪个是人类,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这台机器具有了智能呢?图灵在论文中预测,在50年之后,计算机在这一模拟游戏中将有不输于人类,一般的提问者在5分钟提问后,能够准确鉴别“哪个是机器哪个是人类”的概率不会高于70%。也就是说,机器将有不低于30%的概率成功欺骗提问者。后来,图灵在一次BBC的广播节目中,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概念,认为这一方法可有效判断机器是否具有了智能。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图灵测试。事实上,与其说图灵测试是一种测试,倒不如说是一种思想实验,计算机只有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才可以说具有了智能。

Eugene Goostman 对话机器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灵测试提出来以后,很多人参加了挑战,但都没有成功。2011年,一款称为Cleverbot的对话机器人宣称通过了图灵测试,但大家知道其背后的原理是对历史对话的搜索,因而很难说具有智能(https://www.cleverbot.com/)。2014年,BBC报导一个名叫Eugene Goostman的机器程序模仿一个13岁的小男孩,在英国雷丁大学组织的一次测试中成功欺骗了33%的测试者,因而宣称通过了图灵测试。然而,这一结果的测试过程也受到了不少质疑。

人工智能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处于初期阶段,实现智能机器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By:清华大学 马少平

人类使用化学药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其中阿司匹林是杰出的代表。目前,人们使用的化学药物大约有4000种,每年新增20-30种。

一种新药的开发极其复杂,其中第一步是寻找具有某种属性的先导化合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基于经验开发先导化合物,成本高,周期长。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就尝试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来辅助新药开发,如预测药物的属性和化合过程等。近年来,人们利用各种机器学习方法直接合成新的药物分子,取得了长足进展。

例如,2020年5月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1],利用循环神经网络(RNN)模型合成具有某种目标属性的分子。研究者首先将分子式重构成一个从左到右的数字/字母序列,再将该分子的各种属性提取出来,之后建立RNN模型,基于这些属性生成对应的数字/字母序列,最后将生成的序列还原成分子结构。

将药物分子表示成数字/字母序列 [2]

提取分子属性 [1]

建立RNN模型,生成符合属性的分子结构 [1]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生成过程是随机的,即由一种属性设定可以生成多种分子结构,越是符合目标属性的分子,生成的可能性越大。如下图所示,左右两图分别是基于两种属性设定生成的分子结构。可以看到每种设定都可以生成多种分子结构,这些结构具有相似属性,因而都是可能的新药候选。制药师可以对这些候选进行筛选,选择可能性较大且成本较低的结构进行试制。这一方法可充分启发研究人员的思路,从而有效缩短发现新药的时间。

由两种不同的属性设定生成的新药候选 [1]

参考文献:

[1]. Kotsias et al., Direct steering of de novo molecular generation with descriptor conditional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2020.

[2]. Chen et al, The rise of deep learning in drug discovery, Drug Discovery Today, vol23, no.6, 2018.

By:清华大学 启明

非常有必要。

智能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则是新时代的主角。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男女老少,都应该学习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只是侧重点不同。

对老人来说,主要应学习人工智能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自己服务,而不是让智能技术成为生活的门槛。例如,当前银行取款、高铁乘车等都要用到人脸识别技术,老人应学习使用人脸识别软件的基础操作,避免因不熟悉操作产生的失误。再比如,越来越多的客服热线采用语音对话机器人,需要对这些系统有所了解,以得到更好的服务。再如,未来家居服务和预警系统会越来越普及,老人应学习如何使用这些系统,以便出现困难或危险时可以得到及时救助。总之,学习一些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可以使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反之,如果对这些技术一无所知,将有可能极大限制老人的活动空间,造成不便甚至危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另一方面,老人应学习一些必要的人工智能知识,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高科技诈骗。例如,当前语音合成和语音转换技术已经非常强大,可以将一个人的声音转换成另一个人的声音,效果可以达到逼真的程度。如果老人收到不合常理的电话,例如要求转账或哭喊勒索,尽管听起来是自己的家人,也要仔细确认,以免上当受骗。

《腾讯防电话诈骗新技术》

图片来源于爱集微侵删

总结起来,老人需要学习一些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而这并不困难。最重要的克服畏难情绪,实际操作一下,人工智能系统肯定比传统系统更简单,更方便。

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老人和孩子,因为这些人群相对弱势,最需要人工智能给以全方位的帮助和保护。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给老人造成的一些困扰,一方面是因为技术本身还没能实现完美,需要操作者的配合;另一方面也因为科普宣传还不充分,让这些技术显得神秘,间接增加了老人对新技术的畏惧感。这是人工智能从业者需要深刻反思的事情。

By:清华大学 启明

标签:图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