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产业看点 > 正文

3个月40+食企宣布涨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食业头条 发布时间: 2021-11-23 14:36:12 编辑:夕歌

导读:11月12日晚,“面业第一股”克明食品自2012年上市以来首次公告提价,鉴于面粉、包材、运输等成本持续上涨,对公司各系列产品上调价格。无独有偶,涪陵榨菜在两天后的14日下午也发布关于部分产品提价的公告。

“涨价”是好是坏,难以一言蔽之,无论是企业、经销商、消费者,都应理性看待。

11月12日晚,“面业第一股”克明食品自2012年上市以来首次公告提价,鉴于面粉、包材、运输等成本持续上涨,对公司各系列产品上调价格。无独有偶,涪陵榨菜在两天后的14日下午也发布关于部分产品提价的公告。

“榨菜+面”搭档先后发布涨价公告遭网友热烈调侃,网友们不禁感叹:调味品涨了,主食涨了,饮料涨了,零食涨了.....

01

涨价覆盖多品类,餐桌“刚需品”涨的疯狂

食业头条整理了2021年9月-11月的部分涨价企业目录共计44家(文末附完整涨价名录),发现以下几点:

1、涨价集中在老百姓的餐桌,幅度主要在3%-10%区域

在目录中的44家公告涨价的企业中,10月底11月初为发布公告最为密集的时间段,覆盖食品、饮品、调味品、酒类,其中食品企业有15家(以安井食品、海欣食品为代表的调理食材类、克明食品为代表的面食类);调味品企业11家(海天味业、恒顺醋业、莲花健康为代表的味精等),不难发现,这26家企业都是我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刚需品”。

而作为食品大类之一的零食类在这次涨价中极其低调,值得一提的是,洽洽食品在10月22日发布涨价公告之后,引发消费者的极度不满,面对压力洽洽食品在11月2日发布调研公告称:由于公司在坚果领域的竞争较为激烈,出于坚果的市场地位、品牌首位效应等因素的考量,决定暂缓涨价计划。

2、提价方式主要为出厂价上涨,压力转向经销商端

44家企业的公告中,标明出厂价上调的有24家,而零售终端价上调的只有可口可乐、三养食品2家,可见涨价的压力转移到了经销商端,经销商群体未来会面临一段较艰难的过渡期。

3、乳品缺席轰轰烈烈的“涨价潮”

可以发现食品、饮品、调味品、酒类全线加入的9-11月的涨价狂欢中,乳品销声匿迹,据行业人士透露,这与乳品整个行业的中高端化趋势息息相关,目前所处价格带基本可以消化成本的涨幅。

02

四大原因,直指涨价

对于为何涨价,笔者通过对这几十家企业涨价公告的观察,上述公司均表示鉴于原材料、人工、运输、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决定对相关产品进行调价。那么,“涨价潮”到来的各个层次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1、国家“双控”政策下限电,产能受限,原料端价格上涨

2021年,“限电潮”席卷全国各地,“开二停五”甚至“开一停六”使涉及企业的产能“腰斩”甚至“膝盖斩”、“脚踝斩”,不少企业出台通知,称目前生产只能保障50%的生产量,产能的断崖式下跌直接导致原料端的供不应求,价格水涨船高,生产受限成了食品涨价的重要原因。在这场限电潮中,桃李面包影响尤为严重,旗下9家全资子公司均接到当地政府限电通知。除了桃李面包,沈阳某速冻食品企业负责人在10月份接受食业头条采访时表示“产能下滑太多并且完全不确定,我们目前做的只能是减少促销,后期根据情况可能会选择提价。”限电对食品行业的影响,食业头条前已单独成文,此处不再赘述。

笔者通过观察几十家企业的涨价公告,“因成本持续上涨”几个字眼的复现率几乎是100%,显而易见,此次食品行业“涨价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上游原材料成本的大幅度上涨,导致企业利润被严重压缩。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月度食品价格指数显示,全球食品价格上涨至10年来新高,9月份全球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2.8%。以涨价最集中的调味品品类为例,相关数据显示,调味品主要原材料大豆自2020年中低点至今上涨了近50%,塑料、玻璃、纸浆等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了20%。如海天味业这样的企业直接原料成本大约占到总成本的80%左右,其中,大豆和包材各占20%左右,其他还有糖、盐、小麦等原料成本。

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调味品上市公司利润出现下滑。16家调味品上市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合计为605.06亿元,净利润合计88.37亿元。其中,加加食品、天味食品利润同比下降98.7%、75%。原材料成本高企,利润被严重压缩的情况下,涨价沿供应端到渠道、终端、消费者链性传导。山东鸿兴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翔宇在接受食业头条采访时也表示处于两难境地:“我们现在是在吃老本儿,之前囤了一批材料,想着可以挺到明年初,涨一次价脱一层皮,消费者端和经销商端都太难协调。”难道仅仅是原材料成本上升就足以让企业去拨动经销商、消费者最敏感的价格“这根神经”吗?

2、疫情反复,运营成本激增

自2019年疫情出现,全球经济身陷桎梏,目前,生产生活虽已在有序恢复正常,但疫情的反复,对整个生产闭环的每一环都持续产生着影响。百事可乐曾在报道中表示,除原材料短缺外,劳动力短缺、航空或其他商业运输的可用性降低、港口关闭或边境限制等因素同样对供应链造成了不利影响,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到百事可乐生产和销售产品的能力。

当前,食品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绝不仅仅来自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受疫情影响的不友好的全球环境下各方资源难以合理调配。包装、物流、能源等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粮食供应短缺叠加,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成本被层层拔高,蚕食其利润率,使其不得不通过涨价抵消成本上涨。

3、扩大规模,提升净利润

诚然,涨价的诱因绝不止步于宏观层面,企业本身的发展历史在某程度上也是“涨价”的历史。沃顿科技营销联合咨询机构董事长祝启明表示:“资本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亏损绝不是健康状态。”

毫无疑问,提价最直接的就是带来盈利能力的提升,各大企业出于提升利润率,扩大市场规模的考虑,显而易见,提价是“神药”,效果立竿见影。

2016年-2018年,两年内四次提价的涪陵榨菜深谙此道,屡试不爽。

2016年7月,涪陵榨菜以“原材料和劳动力上涨”为由,将11个单品价格提高8%~12%;

2017年2月,又以“缓解成本压力”为由,上调了80g和88g榨菜9个单品的产品到岸价格,提价幅度为15%~17%不等;

2017年四季度,公司将脆口榨菜从175g包装降低至150g,主力榨菜由88g降至80g,但售价不变,变相提价10%~16.7%;

2018年11月1日晚间,涪陵榨菜宣布上调80克鲜脆菜丝(全国版、北京版)、80 克原味菜片、80克鲜爽菜芯、80克鲜脆菜丝量贩、80克原味菜片量贩、80克鲜爽菜芯量贩7个单品的产品到岸价格,提价幅度约10%。

提价后的涪陵榨菜的主力榨菜产品涨价后销量依然不减甚至增加,业绩爆发性增长。据年报数据,2013年-2017年,涪陵榨菜销量从10.44万吨涨到13.05万吨,仅增长了25%。但营收从8.46亿元、涨到了15.2亿元,几乎翻了一番,净利润从1.41亿元涨到了4.14亿元,增长近2倍,净利润增幅度明显高于销量和营收增长。

4、消费升级,高端化趋势走高

安徽口味全食品有限公司CEO吴浩在接受食业头条采访时表示:“没有产品内容物的变化和升级迭代,单纯因为生产的原材料涨价,无论是消费者和经销商,接受度极低,所以涨价的前提是产品的品牌、内容要有创新有升级。”

据食业头条不完全统计,几十张红艳艳的涨价函中,“产品升级”位列涨价原因之一的有洽洽食品、涪陵榨菜等企业。

洽洽食品在公告中称,基于公司瓜子系列产品升级带来产品力提升,以及伴随的原料及包辅材、能源等成本上升,对公司葵花子系列产品以及南瓜子、小而香西瓜子产品进行出厂价格调整;涪陵榨菜同样表示基于主要原料、包材、辅材、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及公司优化升级产品带来的成本上升,对部分产品出厂价格进行调整。

“企业思维越来越艰难,顾客思维越来越走向前台,目前来看,顾客思维正在主掌营销的未来,消费者的感受和体验正在成为影响消费者复购的关键因素。”祝启明强调道。近些年来,“高端化”标签肉眼可见的多了起来,随着消费不断升级,消费端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更加追求品质;表现得对价格越来越不敏感;愿意为了更好的体验和享受支付更高的溢价。

2021年6月29日,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共同发布《2021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系列一》指出:在疫情爆发前,快速消费品公司经历了连续5年的高端化进程,不断上涨的平均售价是很多品类和不同渠道销售额增长的一大推手。确实,“顾客思维”下,致力于更好迎合消费者的品质需求,各大品牌绞尽脑汁推新品、换包装,成本自然也水涨船高,如此,涨价确实是大势所趋。

03

风风火火的“涨价潮”带来哪些影响?

以上种种原因叠加致使食品行业“涨”字当头,大规模的涨价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河南德盛东古食品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先超在谈及涨价对行业的影响时表示:“从拉闸限电到原材料上涨,涨价是趋势。每个行业或是品类都在盯着这个赛道的头部(品牌或企业),酱油都在看海天,卖场都在看大润发。”回看食品行业的“涨价潮”,调味品龙头公司的海天味业以及“面业第一股”的克明食品涨价极有可能带动整个行业跟随性调整价格。

看完涨价在行业高度的影响,下落到各个企业又有哪些表现?

毫无疑问,在商业战场,提升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是企业做每一步决定都离不开的考量,“涨价”作为营销手段之一更是如此。根据食业头条整理的《44家涨价企业目录》,大多企业在涨价公告时间和执行时间之间预留了一段时间,有百事可乐的长达几个月,也有洽洽食品、a1零食研究所等企业的短至一天,在这或长或短的时间内,B、C端大概率会进行有计划的提前囤货,从而促使该企业的销量直线上升,直接导致竞品出现“空白期”,进而影响到市场竞争。

当然,以上是在涨价行为在消费端顺利传导的结果,“如果涨价没有把握好度会失去你的消费者、经销商,甚至死掉。”汪先超分析道。

据相关报道,招商证券研发中心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于佳琦表示:“本轮提价各公司跟进速度比较快,或将持续到年底;正常情况下看,明年行业整体继续提价的可能性较低”。“涨价”是好是坏,难以一言蔽之,无论是企业、经销商、消费者,都应理性看待这次“涨价潮”,食业头条也将持续关注。

标签:食企 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