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芯”碎启示录:资本造芯急不得
导读:从曾经的一鸣惊人,到如今的颓势初显。紫光集团被动破产重组风波的出现,再次为时下越来越热的造芯潮,敲响了警钟。然而,仅只这一声钟响,对于蜂拥而至的芯片半导体行业的投资人而言,或许仍显单薄。
作者:周文猛
从曾经的一鸣惊人,到如今的颓势初显。紫光集团被动破产重组风波的出现,再次为时下越来越热的造芯潮,敲响了警钟。然而,仅只这一声钟响,对于蜂拥而至的芯片半导体行业的投资人而言,或许仍显单薄。
数据显示,2020年,芯片投资首次超过互联网,成为一级市场投资金额第一大赛道。然而,就在这一备受各界关注的热门赛道之上。从去年备受外界关注的千亿武汉弘芯项目烂尾,到今年投资近600亿的济南泉芯项目投资打水漂,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投资的乱象仍层出不断。
随着紫光集团被迫破产重组事件的发生,媒体和业界议论的话题再添新鲜素材,然而,对于越来越多涌入到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中的人员而言,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他们关注并引起重视的呢?
紫光集团破产重组始末
7月9日,紫光集团发布消息称,债权人以紫光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法院申请对集团进行破产重整。对此,紫光集团的态度是支持法院介入,将积极配合推进债务风险化解。
一时之间,紫光集团破产重组一事,瞬间引发外界关注,各种议论声音蜂拥而至。而这其中,过度强调资本运作对于芯片产业发展的作用,成为了业界讨论颇多的地方。
自2013年到2019年这短短的6年时间里,紫光集团斥巨资收购二十多家公司,其中包括对展讯通讯、锐迪科微电子以及新华三等企业的收购。多次成功的资本运作,让紫光集团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校办企业,一跃而起,短短数年间迅速发展成国内最大的芯片产业集团。
然而,一贯的资本扩张策略,在迅速造就了紫光集团这一国内最大芯片产业集团的同时,同时也让其背上了大量债务——近2000亿,而这也正成为了紫光集团被动走向破产重组的终极理由。
据紫光集团此前公示债券违约公告,自去年10月29日紫光集团决定不行使“15紫光PPN006”永续债的赎回权开始,紫光集团随后连续发生6次到期债务实质违约,本息累计违约共计68.83亿元,而且今年12月底一支13亿元规模的债券也将到期。与此同时,评级机构相继下调紫光集团及相应债券评级。
在清偿债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紫光国微债权人徽商银行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破产重整,紫光集团只能被动应战。过程中,虽然紫光集团旗下紫光股份与紫光国微等企业纷纷发布公告,称公司业务不受影响,而且债权人提出的重整申请是否被法院受理尚存不确定性。但显然,故事的发展并不会那么简单。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紫光集团长期持有的近2000亿债务中,有超过半数为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和一年以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合计达794.28亿元。有业内人士则进一步指出,“在去年宣布放弃‘15紫光PPN006’永续债的时候,紫光已经连10亿元都拿不出了。”
“如果最终真的进入破产清算环节,那么就得考虑偿还债务,引入新的投资进行债务偿还,也将会是自然而然的事。”在新浪科技与多位产业人士沟通的过程中,多位资深业内人士均认为紫光集团旗下的多个业务单元是具有价值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对紫光目前所处的尴尬场景表示担忧。
国产芯片投资的泡沫
事实上,紫光集团如今正在遭遇的处境,可以看作是目前国内造芯热背景下的一个局部缩影。
近几年来,伴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内集成电路大基金及科创板等产业制度及金融体系的构建不断完善,国内芯片投资领域的热情,不断地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1月到10月,全国新增芯片企业超过5.8万家,一大批人蜂拥而至来造芯。
然而,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集成电路行业盲目发展与行业泡沫的现象也开始盛行。
去年7月,当时号称投资千亿,未来将建成14纳米逻辑工艺生产线,月产能达6万片的弘芯项目,便因为开不出建筑工人工资而轰然倒地。而在此之外,今年4月,曾一度被济南市奉为“掌上明珠”,号称投资达598亿的泉芯项目,同样因为发不出工资而逼迫员工离职,正在建设的工程也开始出现烂尾……
据中欧资本董事长、原华为副总裁张俊此前分享,仅在过去一年,分布于我国江苏、四川、湖北、贵州、陕西等5省的6个百亿级半导体大项目,便先后停摆,一度引发业界担忧。地方政府积极扶持芯片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热情,似乎总在发力环节用错了劲,进而直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延误芯片产业发展时机。
而在此之外,民间股权投资市场的冒进之风,也正在兴起。
据星瀚资本董事总经理张昊介绍,芯片投资热潮下,目前一些投资机构为了抢项目,连尽调都没有做完就接着确定框架并签署合同。在受邀出席过多场集成电路行业峰会后,张俊同样如此对新浪科技表示,“目前,许多半导体产业投资的论坛,往往没有一个来自集成电路行业内的人,大多都是财务背景的投资人。”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的一个现象是,目前国内的半导体领域投资,资本严重过剩,但是优质的投资项目与专业的投资人却没那么多。”张俊对新浪科技分析称。
或许对于整个国产半导体行业而言,适当的行业泡沫,意味着行业的繁荣,但如果大量的非专业人士涌入导致行业发展无序,这却是一件不值得提倡的事。
资本造芯急不得
春风得意的时候,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最喜欢提的一句话是:了却家国天下事,不求生前身后名。为国人造芯,是他疯狂进行半导体企业并购的诸多目的之一。
然而如今看来,此前其一直在尝试通过一种资本运作方式做大企业,而后再考虑将企业做强的发展策略,似乎正在被证明了并不是通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正确之路。
“半导体产业发展自有其客观的产业规律与发展逻辑,如果一味罔顾底层的产业发展逻辑,这对于国内整体的半导体产业发展都是不利的。”在与新浪科技沟通中,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张思申如此表示。
据介绍,在当初紫光集团并购展锐通讯的时候,当时便出现过一批高管离职的人才流失现象。事实上这反映出的是纯资本运作的思路,并不完全适用于科技产业发展。“虽然这些人流到其他领域也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多少还是有一些被蹉跎了。”张思申表示。
“芯片产业的发展还是需要砸钱、砸人、砸时间。目前看来,除了钱之外,其他几方面都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张昊表示。在其看来,国内市场空间足够大,长期需求旺盛,而半导体行业自身的产业链条又极长,赛道里能容得下多家企业共同发展,半导体企业们更应该首先做好产业链环节的定位与布局,先寻求做强之后再考虑做大,而不是盲目扩展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