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创业 > 创业人物 > 正文

成都创客杨龙:从“AI养猪”到“AI找茬”,看好工业检测赛道未来前景

来源:封面新闻 发布时间: 2021-03-25 17:25:45 编辑:夕歌

导读:创业不易,但在成都,杨龙感受到的是一种“自在感”和“归属感”。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蓉漂”,自己已经以一颗“AI之心”,在成都扎下了根,希望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为成都再添一张科创新名片。

和任何新技术一样,人工智能也曾经历过炒作时期。围绕着这项技术,巨头投资、创业押注不绝于耳。如今热潮褪去,回归理性,以场景为导向的AI发展模式将AI产业推入了成熟发展期。

杨龙就是怀揣着深耕理念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其中一人。2014年,从四川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毕业后不久,他便去往深圳,入职一家国内知名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负责人脸识别等深度学习算法,以及大规模数据挖掘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凭借这期间的经验积累和不断思考,以及对人工智能的热爱,五年后,杨龙返回成都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在长达多半年的行业深入调研后,他最后将目标放在了工业缺陷检测领域。

创业不易,但在成都,杨龙感受到的是一种“自在感”和“归属感”。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蓉漂”,自己已经以一颗“AI之心”,在成都扎下了根,希望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为成都再添一张科创新名片。

从“AI养猪”到“AI找茬”

探索人工智能落地新场景

创业之前,杨龙还曾在一家主营农牧食品的知名企业担任AI技术负责人,专注智慧养猪领域。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实现对猪只的个体识别和标注,通过密度盘点、轨迹跟踪,“扫一眼”猪栏就能知道猪的数量,并对每头猪进行估重,提升了养殖和管理效率。

“当时选择做这个,就是能想看看AI能不能在农业上落地,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而在智慧养猪落地后,他又把目光投向工业领域。“我本科学的是机械,研究生做伺服控制,博士研究计算机硬件、视觉算法,做工业视觉这个领域再适合不过。”于是在2020年,杨龙选择辞职创业。

“如今传统制造企业纷纷向数字化转型,在生产、组装等多个环节实现了自动化,但唯独质检环节,仍然是以人工检测为主,即通过肉眼观察来判断产品是否符合标准。”杨龙提到,这种方法不仅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且重复、枯燥,检测效率也不高,限制企业扩大产能的瓶颈也正在于此。

他提到,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方向中,基于深度学习、迁移学习以及生成对抗等AI技术有很强的检测和分类识别能力,可以替代人工去做很多工作。通过对大量图像数据的深度学习,不仅能够识别产品表面瑕疵,更能精准识别细微缺陷,以及进行品类分级。

“例如像钢铁、陶瓷、木材、玻璃、3C等制造加工企业,都可能成为我们潜在的目标客户。”在杨龙看来,相比已是创业红海的人脸识别领域,以及互联网头部企业争相入局的智慧养猪领域,工业缺陷检测是一个赛道足够宽的巨大市场。

人工智能落地仍有难点

看好工业检测赛道未来前景

“以为AI什么都能做,这是很多人对于这项技术的一个巨大误解。”杨龙表示,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一些特定场景发挥巨大作用,但它并非无所不能。首先,AI的数据输入还需依赖现有的传感器设备;其次,AI是一个大数据拟合的过程,其结果是一个概率统计模型。此前,一家合作的制造企业,希望杨龙和他的团队利用AI技术,把产品可能存在的缺陷都一一识别出来。而他坦言,现有技术已经能够覆盖七八项缺陷识别,但这还不是全部。“前期我也会告诉他们,一开始的准确率可能只有80%,但通过不断迭代更新,检测准确率可以达到90%、95%,但基本上不会达到100%。”杨龙强调,AI技术对于缺陷识别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今,公司自主研发的这套工业AI检测技术,不仅能够对检测物料中的目标缺陷进行定位,对检测对象材质、纹理、颜色、种类以及缺陷细分等问题进行分类判断,还能够实现对产品裂纹区域、胶装等区域进行像素级别的检测和边缘识别。

不过,人工智能应用落地仍有不少难度。“不仅要懂技术,还要对行业有充分了解,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加工工艺等等,才能够找准企业的痛点。”杨龙透露,自己在刚刚接触到智慧养猪这项工作时,前期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学习养猪知识。

“目前这个赛道足够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相信在人工智能的趋势下,持续深耕这一细分领域,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杨龙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