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案例 > 正文

三年半亏损28.6亿元,商汤科技靠什么维持120亿美元高估值?

来源:银杏财经 发布时间: 2021-12-10 17:05:59 编辑:夕歌

导读:持续亏损状态下,商汤科技上市后还能否维持目前的估值水平,恐怕要打个问号。

撰文 | 弋风

“AI四小龙”上市的消息沸沸扬扬传了好久,终于迎来实质性突破。

11月23日,商汤科技通过港交所聆讯。此前,其他“三小龙”都为上市纷纷发力,结果却不尽理想。

旷视从港股IPO退出后,转向科创板,在今年9月首发通过。云从于今年7月获得科创板批准,至今还未挂牌交易。依图在7月主动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目前还无消息。

成立于2014年的商汤科技,历经七年发展,才于今年8月27日提交港股上市申请。“AI四小龙”里它冲刺最晚,却后来居上拿下“AI第一股”。

据销售文件显示,商汤科技(00020.HK)12月6日建簿,12月7日起公开招股,一手1000股,入场费4030.2港元,最多筹资60亿港元。

商汤今次上市共发行15亿股,其中90%为国际配售,10%属香港公开发售,招股价介乎每股3.85港元至3.99港元。

该股将于12月10日截止认购,预期将于12月17日挂牌。中金公司、海通国际、汇丰为其IPO联席保荐人。

近两年AI赛道竞争激烈,各公司集体闯关资本市场,商汤科技自成立就备受资本青睐,已进行了12轮融资,目前估值120亿美元,是行业中融资最多、估值最高的公司。

同时,其营收规模也独占鳌头,超过其他三家之和,无愧“全球最大AI独角兽”之名。

招股书显示,目前商汤账上现金流充足,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账上有89.3亿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另外还有79.4亿元的定期存款。

商汤科技并不差钱,营收也在逐年增加,但其亏损却不断增加,上市能获得新的融资渠道,但同时也要背负投资人的资金回报压力。

持续亏损状态下,商汤科技上市后还能否维持目前的估值水平,恐怕要打个问号。

三年半亏损28.6亿元,商业变现难

商汤科技最近三年半一直处在亏损中,据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其营收分别为18.53亿元、30.27亿元、34.46亿元,2021年上半年营收为16.52亿元。

然而同期分别亏了34.28亿元、49.63亿元、121.58亿元和37.03亿元,三年半年合计亏损242.52亿元。

即使扣除股份支付费用以及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后,报告期内经调整亏损净额也达2.21亿元、10.37亿元、8.78亿元以及7.26亿元,累亏28.6亿元。

一边是超强的融资能力,一边是大额亏损,除了优先股以及期权原因外,商汤科技的盈利能力不断受到质疑。

其实,正是AI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其研发成本高,前期投入较多,而商业变现之路漫长,大额亏损和高负债无疑是众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以商汤为例,在包括AI超算中心、开发AI芯片和AI传感器等核心产品上投入巨大,但由于AI场景碎片化,不同用户需求不同,项目间的明显差异导致复用性差,训练算法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成本,落地难成为了大众共识。

再加上网信办发布的《网络安全数据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带来的信息监管政策收紧,AI行业过度收集数据的倾向势必有所收敛。

身处AI红海,巨头林立,百度、腾讯、阿里、小米等都在布局AI,但这些“劲敌”都有自己的产品,数据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天然具有商业生态优势。

缺乏自有场景和数据库的商汤科技技术再强,终究还是需要场景落地。

此外,商汤科技的人力成本也不容忽视。公司科研人数超总数的三分之二,但招股书显示,雇员福利开支占比逐年提升,2021年上半年发放薪酬12.85亿,占比高达72.5%。

而十名董事和高管共获得6.8亿薪酬,人均年入6800万,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企业来说,豪气不止一点点。

企业节流并非良策,开源才是王道。商汤难以盈利的背后,折射的是其不健康的商业模式亟待转变。

现在的AI四小龙企业,旷视主要在做城市互联网,依图集中于芯片和算法的结合,搞AI算力开发,云从则主要侧重于人机协作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而商汤自称是人工智能平台型公司,安防、金融、自动驾驶、教育、AR都有,贪大而求全,却始终没有一招制胜的拳头产品领先市场,这就不可避免与同行业务产生重合。

换言之,在有限的市场上把所有AI企业当敌手,意味着要和对手走上短兵相接的狭路。

商汤科技的业务涵盖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只有前两者是收入主力,但2020年这两大业务营收增速都在放缓。

智慧商业2019年和2020年增速分别为41%、23%;智慧城市2019年和2020年增速分别为139%、7%。2020年,商汤智慧商业业务新客户增长仅为1%。

2021年上半年,四大板块收入中智慧商业占比39.2%、智慧城市占比47.6%,智慧生活、智慧汽车分别为8.9%、4.3%。

报告期内,商汤科技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呈集中趋势,分别为28.4%、26.3%、31.4%、59.3%。

其中,智能汽车业务收入更集中,报告期内营收为1.39亿、1.39亿、1.58亿、0.71亿。而来自该业务第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92.2%、92.7%、78.5%、77.5%,来自前5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99.6%、97.7%、92.2%、97.9%。

企业的产品越卖越亏本,遑论商业变现来盈利。

业务过于宽泛,创收业务的新客户却增速缓慢,重技轻商的研发理想和巨额投入但前景不甚明朗的现实之间,矛盾逐渐加深。

商汤科技这辆独轮车如果在长期得不到调整的歧路上走下去,对这个庞大的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隐患。

搭上“元宇宙”快车,能否讲好新故事

AI风口期即将过去,长期投入若是见不到回报,只会让投资者失望,当资本的耐心消耗殆尽,等待商汤的将是市场用脚投票,不愿为它的“梦想”买单。

对于当下的商汤来说,能够保持高估值的另一个提振因素是新出现的“元宇宙”概念。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全球的互联网大厂都瞄准了这块肥肉,元宇宙成了目前资本市场的新热点。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商汤就提到了其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可以实现虚拟现实体验。

招股书中也提到,2016年推出的SenseMARS软件平台支持元宇宙体验,通过赋能手机、AR及VR设备、智慧大屏及消费级无人机,SenseME及SenseMARS实现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连接。

从2017年起,商汤就开始对外投资虚拟现实相关企业。

2017年,商汤投资智能AR广告平台星广互动以及VR创业公司51VR;2018年,投资互动视频技术服务商影谱科技;2021年11月,商汤国香资本投资3D视觉公司螳螂慧视。

招股书显示,“商汤科技已构建用于赋能IoT设备及驱动元宇宙(Metaverse)的多层基础设施,以提升终端使用者体验。

截至2021年6月30日,SenseME及SenseMARS累计赋能超过4.5亿部手机及200多款手机应用程序。

元宇宙的实现需要AI视觉技术,而这正是商汤科技的强项,但目前元宇宙还处于概念阶段,难以帮助商汤快速扭亏为盈,重拾资本的信任。

何况,政府部门也对“元宇宙”保持谨慎的观望态度。元宇宙不能包治百病,上市也只是一剂强心针。

同属于AI行业的寒武纪有“AI芯片第一股”之称,在2020年7月20日上市之后,公司开盘价250元/股,使之一度破千亿,之后股价跌幅达到62.86%。

身处火热的医疗AI赛道、手握NMPA获批产品,自2015年成立以来,鹰瞳科技共获7轮融资,云集众多明星机构,资本热度不次于商汤。

2021年11月5日,登陆港交所,发行价75.1港元,成为“医疗AI第一股”。然而开盘当日即破发,收于68港元、跌超9%,截止12月9日收盘价49.8港元,市值不足52亿港元,持续破发。

同属竞争激烈的AI行业,有“上市前浪”的破发先例,当下后来居上的商汤必然知道“第一股”的压力之大,在市场回归理性的背景下,再继续仰赖外界输血已经不太现实。

“打铁还需自身硬”,空谈概念而不加强造血功能,保住高估值也就只能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