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南洋首富 张弼士的逆袭
导读:30多年间,张弼士创办了众多公司,搞垦殖、采锡矿、开药行,一举成为南洋的首富。张弼士早在光绪年间的个人财富就折合白银有8000万两之巨,比清政府当年的财政收入还多,是同时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的4倍,可谓“富可敌国”。他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提起张弼士,您不一定熟悉,但说起张裕葡萄酒,您肯定不陌生。是的,张裕葡萄酒正是“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晚年创办的,至今依然驰名中外。
▲张弼士
张弼士,1841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因家境贫困,他只念了三年书,就不得不到亲戚家放牛。
1858年,因家乡遭受严重灾荒,18岁的张弼士被迫只身下南洋。然而,贫穷并没有限制他的想象力,从穷到背井离乡下南洋,到逆袭成为南洋首富, 张弼士只用了30年。
▲张弼士在大埔县的故居
张弼士过番首先抵达的是荷属东印度的巴达维亚,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刚开始,张弼士寄食于大埔会馆,后经同乡介绍,在一家米店当杂工,再后来进入到一家温氏纸行当学徒。
由于他干活利落,为人老实忠厚,头脑灵活,并且读过书,逐渐得到老板的信任。后来纸行老板将独生女许配给他,并将全部的生意交给他经营。岳父病逝后,他继承了全部遗产。
张弼士之后的发家故事,跟其他首富并没有什么大不同,同样来自于富有冒险精神、善于把握商机、进行多元化经营,以及良好的政商联动。
殖民地巴达维亚的老外众多,而且喜欢出入夜总会,这意味着来自欧洲的高档酒类,一定会有市场。张弼士敏锐地从中嗅出商机,他当机立断从继承遗产的第一桶金里抽出一部分,在巴达维亚开设了专卖各国酒类的商行。
▲张弼士马来西亚槟城故居:蓝屋
一天,有个军人到张弼士的店里面喝酒,喝得烂醉,没有给什么钱买单,而张弼士说“好啦,下次有钱再给我!”。后来这个军人当了荷兰驻印度尼西亚东印度公司的总督。
张弼士的人生发迹,从第一桶金角度来讲,他继承了岳父的资产;第二个就是他认识了生命中的贵人——荷属殖民地统治者。
后来,张弼士极力结交荷兰殖民当局,承办了当地的酒税和新加坡的典当捐务,随后又承包了荷属东印度(在印度尼西亚)一些岛屿的鸦片烟税,于是财源滚滚而来。
▲身穿清朝官服的张弼士
当时,荷属东印度的殖民者为了开发东南亚的岛屿资源,曾放手让华侨组织垦殖公司。张弼士抓住这一时机,抽出大部分资产投资,先后在印尼、苏门答腊、爪哇创办垦殖公司,同时,张弼士还把企业扩展到了马来西亚,在英属彭亨州文东埠开办东兴公司,开采锡矿,获得了惊人的利润。
随后,张弼士的商业版图持续扩张,又在槟城、雅加达、亚齐开办远洋轮船公司;在新加坡、雅加达、香港和广州开设药行;更传奇的是,他还涉足房地产,开发的楼盘多是中西合璧的高档别墅,受富商欢迎。
▲张弼士马来西亚槟城故居:蓝屋
1892年,清政府驻英公使龚照瑗奉命考察欧美富国之道。在经过槟榔屿时,龚照瑗特地走访张弼士,问起他致富之道,张弼士答道:
“吾于荷属,则法李克,务尽地力;吾于英属,则法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征贵贩贱,操奇致赢……”
▲张裕葡萄酒早期葡萄园
30多年间,张弼士创办了众多公司,搞垦殖、采锡矿、开药行,一举成为南洋的首富。张弼士早在光绪年间的个人财富就折合白银有8000万两之巨,比清政府当年的财政收入还多,是同时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的4倍,可谓“富可敌国”。他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来源: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