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多因痰作祟,张锡纯这个方“除痰饮,治闷喘”,心肺脾可同治
导读:对于张锡纯治痰饮之病,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当中有这样一个“去痰方”的记载。通过张锡纯对这个方子方解,大家会很容易知道痰饮的“生-死”。
痰饮,在中医病因系统当中是一个具有高治病率的病因,很多疾病跟它有关,甚至是疑难杂症。
它所引起的疾病,千变万化。因而,它是如何来的,它又对人体如何产生病态的作用,我们又该如何除去这个病因所引起的疾病,正是千百年来我们医民共同想要学习和解决的问题。
对于上面这三个问题,笔者以为,近代的这位医者——中医泰斗张锡纯,离我们的时代非常近,他可以很好的为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张锡纯是率先带领着医界人士开始进行“衷中参西”的尝试,本着“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方法的第一人,他将中西医前后用于拯危救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也是中国医学史上带领中西医并用进行得最好的一次尝试。
对于张锡纯治痰饮之病,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当中有这样一个“去痰方”的记载。通过张锡纯对这个方子方解,大家会很容易知道痰饮的“生-死”。
它叫理饮汤。
原方组成:
於朮四钱、干姜五钱、桂枝尖二钱、炙甘草二钱、茯苓片二钱、生杭芍二钱、橘红钱半、川厚朴钱半。
那么,它所治疗的是什么病呢?
所治之治病无名,但有症。
我们现看看有哪些症状表现吧,具有的有:满闷(贲门上下的位置),短气,喘促,咳吐黏涎,或胸部及四肢作热,或为耳聋。
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个什么病呢?或者是,能为它们下一个什么样的诊断?
大家别惊讶,其实张锡纯也没有下病名。他只是告诉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
1.首先:关于病机
张锡纯指出,该方所治,是因心肺阳虚,而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再则饮食不能运化精微,变为饮邪。
这饮邪,停在胃口,则为满闷;
溢于膈上部位,则为短气;
郁满肺窍,则发为喘促;
滞腻咽喉为咳吐黏涎;
严重些的,或阴霾布满上焦,心肺之阳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
或阴气逼阳外出而为身热,迫阳气上浮为耳聋。
以上,为诸症的来源。
并且大家也可见,以上所见,可涉及心(火)、脾(土)、肺(金)三个脏腑。
众所周知,脾为生痰之源。如果脾胃健康,痰又如何而生呢?这可未必,我们看五脏肝、心、脾、肺、肾,要是心和肺两个脏腑不健康了,那么居处于中间的脾胃(脾和胃相表里)又怎么能不受影响呢?
应该指出,脾胃为生痰之源,其病生,可由它脏而引起。心肺阳虚便可为这始作俑者之一,那么它是如何引起的呢?
张锡纯指出,心肺居临其上(心肺的位置在诸脏之上),正当太阳部位,心肺之阳气宣通,若日丽中天,暖光下照。胃主受纳水谷,而其所纳水谷,实借心肺之阳宣通之力,以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气血,并传送渣滓而为二便(大便和小便)。
可见,清阳升,浊阴降,痰饮之邪又怎么会产生呢?
但如果心肺阳气不能正常“离照当空”,脾胃就不能借其宣通之力以运化传送,于是饮食停滞胃口,若大雨之后,阴雾连旬,遍地污浊,不能干渗,那么痰饮就会产生。这种现象在自然界当中是常见的,而且人们也非常不喜欢连日阴霾雾气满布的原因,那容易致病嘛!
再则,痰饮产生了,日积月累,郁满肺窍则作喘,阻遏心肺阳气,不能四布则作热。
2.其次:关于脉象
理饮汤用于祛痰饮,张锡纯有非常明确的指示:“然必诊其脉,确乎弦迟细弱,方能投以此汤。”
治疗痰饮的方子有很多,这个方不可乱用,这个方剂“除痰饮、治闷喘”很棒,唯独一点需要注意,就是需要密切关注脉象。大家都知道,只有在症、脉、药相应的情况下,药才会像箭更加精准的射向靶子的正中心。
关于脉象弦迟细弱,这是病脉自然不用多说。但这里大家也应作理解,弱脉分滑涩,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清秀的人多显这种脉象(正常脉象),脉弱而涩,是为病脉;细脉,指下所感应到的脉管纤细,细脉为阴血亏少之候,医圣张仲景指出,微细两脉,一主阳虚,一主阴虚;迟脉,迟为阳不胜阴,脉来不及,前面细可主阳虚及阴虚,迟细共见,可断为阳虚;弦为肝胆所主之脉,但痰饮之象亦可见。
3.最后:关于方解
张锡纯制此方治疗痰饮所致之证,方中用桂枝、干姜,旨以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
白术、茯苓、甘草,三药以理脾胃之湿而淡渗之(茯苓甘草同用最泻湿满);
厚朴一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谓: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欲借温通之性,使胃中阳通气降,运水谷速于下行也;
橘红一药,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
白芍一药,意在取其苦平之性,可防热药之上僭(平者主降),若取其酸敛之性,可制虚火之浮游。
以上诸药合用之理饮汤,张锡纯言,服一剂,心中热去,数剂后反觉转凉甚。得去白芍,再连服二十余剂,胸次豁然,喘不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