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出国旅行需求减少57%,报告预测受打击最大的前10个城市均在美国
导读: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各国旅游业受新冠疫情重创,今年全球民众出国旅行的需求预计减少57%。
新华社资料图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各国旅游业受新冠疫情重创,今年全球民众出国旅行的需求预计减少57%。
共同社13日援引牛津经济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报道,各国在疫情中加强边境管控和隔离措施,民众减少旅游和出差,尤其是出国旅行需求骤减,今后几年都难以恢复。
报告预测,出国旅行需求最早要到2024年才有望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国内旅行需求的恢复速度略快,有望2022年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
在全球各地区中,北美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所受打击最大,预计游客人次今年缩水70%。
城市和乡村相比较,城市旅游业所受打击更大。报告预测,在全球城市中,旅游业受打击最大的前10个城市均在美国,包括纽约。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上月说,预计全球航空客运量最早要到2024年有望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
延伸阅读
关于疫情,张文宏作出最新判断:全球抗疫曙光乍现!
今天上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他个人微博发文表示,近日,世界疫情看似无边蔓延,峰值至今未至,其实曙光已现。
以下为全文:
全球抗疫曙光乍现
近日,世界疫情看似无边蔓延,峰值至今未至,其实曙光已现。一、全球逐渐达成共识。最大的好消息还是来自于联合国,联合国大会通过新冠疫情决议,去“开展国际合作,践行多边主义,团结互助,是全世界有效应对新冠疫情等全球危机的唯一途径”。全球合作是控制疫情的基本条件,否则世界将会长时间因疫情而关闭,因关闭而误解,因误解而产生隔绝,因隔绝而发生各种灾难。团结是抗疫成功的首要条件。二、自然感染与疫苗注射后的抗体水平在4-6个月后仍不衰减。
证据(1)中国生物的灭活疫苗公布最早“以身试药的180名先锋队”,最早打疫苗到现在已经五六个月的时间了,他们不断地抽血来监测它的抗体数值,抗体峰值始终处于稳定期,没有下降。
证据(2)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近日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研究报道了冰岛的全国范围大型新型冠状病毒血清学筛查,显示91.1%的感染康复者血清抗体阳性,并且持续4个月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些研究数据显示新冠病毒仍然是来自自然界的一个自然病毒,其诱发的抗体反应与其他冠状病毒仍然显示较大的相似性,未能逃避人体与生俱来的自我免疫反应与免疫保护。如果推测抗体保护乃至于免疫记忆因素,将来疫苗的保护时间可能会在1年以上。这给全球性通过防疫措施的协同最终控制疫情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病死率逐渐降低至1%以下。
三、冰岛的该病的病死率在0.3%, 中国上海第二波疫情因承接了我国(单个省份)最大量的国际航班,输入性病例全国最多,600例输入性病例的病死率为0%。世界各国疫情控制的较好的地区病死率均已经明显下降。疫苗问世后可以大幅度降低经济欠发达国家与地区因为疫情引起的医疗挤兑,老年人等高危人群通过疫苗接种可以获得保护,全球因新冠病毒感染的病死率将降至1%以下,此时世界将会逐渐全面开放。预计希望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疫情过后,世界经济还能回到过去吗?
疫情改变了世界,经济衰退、金融市场波动,一些国家被迫选择饮鸩止渴式的自救。传统的货币、财政政策受到冲击,推行多年的全球化受挫。
疫情发生后,研究机构频繁调整经济预测,其中包括标普。这家机构4月预计,2020年世界经济收缩2.4%,美国和欧元区分别下降5.2%和7.3%。
仅仅过了3个月,标普就调整预测:2020年全球GDP萎缩3.8%,比4月的预期更差,以印度为首的新兴市场将受到更深、更长时间的打击。必须通过财政刺激推动经济增长,全球各国别无选择。
标普全球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Shaun Roache认为,今后几年,全球就业市场都难强劲。就业市场疲软会持续到2021年甚至更长时间。零售、餐饮和住宿等行业的就业机会深受疫情影响,造成较高的失业率。居民消费会非常谨慎,更多的人选择储蓄,一些由消费驱动的行业将受影响。
疫情面前,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更加脆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ndrew Michael Spence表示,因为疫情,今后几年意大利等旅游收入占比较高的国家,经济会比较糟糕。原本就已存在的分配不公,因为疫情“雪上加霜”。
疫情冲击之下,新旧理念发生剧烈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疫情虽然不是彻底改变格局的颠覆性因素,但它是加速格局变化的催化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悲观者认为,世界经济恢复可能需要5到6年。但直到现在,世界经济增速都没有回到金融危机之前。对2008年到2019年的世界经济,经济学界视为“长期停滞”:低增长、低贸易、低成长、低利率以及高债务、高杠杆。未来可能仍是如此。
疫情冲击之下,各国央行放水,再次开动印钞机,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推出了规模庞大的财政金融刺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说,据专家估算,全球可能有10万亿美元以上的财政刺激力度。如果10万亿美元当中相当一部分用于投资,再加上配套金融资源,这是非常大的一笔钱。
疫情期间,一些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融合、支持。政府财政纾困,但财政收入因为疫情而下降、有心无力。各国央行出面支持财政,购买政府债务,即国债。
这可能是“饮鸩止渴”。中国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说,预计全球经济还会进一步衰退,三季度会比二季度更加严重,各国被迫放水,“都要死掉了,不放水怎么办?人命关天,就是毒药,也必须喝下去”。
各国央行开动印钞机、购买国债,传统的财政、货币政策受到冲击,分歧随之而来。刘元春说,面对疫情,各国采取超常规货币、财政政策,这是应有之义。但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直升机撒钞票”等极端做法不可取。
疫情冲击之下,全球化受挫,国际协调变得更加困难。国际资本流动变成了无头苍蝇,来回冲击。
全球化的成本被过度强调,国际合作的优势和好处被过度低估。Andrew Michael Spence表示,丢掉多边、搞双边,大国很容易保护自己的利益,最先遭殃的将是小国特别是贫穷国家。多边主义,就像搭建了一个大帐篷,无论大国、小国,还是富国、穷国,都可以在帐篷底下找到容身之处,而不是把小国、穷国丢到帐篷外、任其自生自灭。
疫情冲击之下,没有了全球化的大帐篷,那些低收入国家怎样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