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及主治病候
导读:手太阴肺的经脉,其循行起始于胃(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再从大肠回转过来,向上沿着胃的上下口,通过横膈,隶属于本脏肺,再从肺脏至气管、喉咙等处,横行由腋窝下出走体表。
一、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的经脉,其循行起始于胃(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再从大肠回转过来,向上沿着胃的上下口,通过横膈,隶属于本脏肺,再从肺脏至气管、喉咙等处,横行由腋窝下出走体表。向下沿着上臂内侧面,行于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前面下行至肘中本经尺泽穴处,然后沿循前臂内侧的前缘至腕后高骨(桡骨茎突)的内侧,经过桡动脉搏动处至手大鱼际的边缘,终止于大指桡侧指甲角旁少商穴。
本经有一条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的上方分出,向手背一直走到食指桡侧的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的病候是:胸部胀满、咳喘、缺盆(锁骨上窝)处疼痛、心中瞀闷烦满、手厥冷痛、手掌有热感。能够主治肺的一些病证,如咳喘上气、心胸烦满、上肢内侧前缘冷痛、手掌有热感。本经经气亢盛时则肩背痛,外感风寒之邪可致中风、汗出之症;本经经气不足又会出现小便频数量少、气短及尿液颇色改变。
二、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的尖端,沿着食指桡侧上缘至两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之间,上行至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当中,沿前臂的上缘上行至肘外,然后继续上行至上臂的外侧上肩,出于锁骨肩峰端,向后联系到颈椎,交会于大椎穴处,并从项后向前,经缺盆入胸腔联络肺脏,下行通贯横膈至腹腔隶属于大肠。
其分支从缺盆处分出上行颈部,贯穿颊部进入下齿,然后反转过来至口角两旁上行,左右相交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挟鼻孔在本经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交。
手阳明大肠经的病候是:牙齿疼痛、颈部肿胀、津液疾病及目黄、口干舌燥、咽喉肿痛、鼻流清涕、鼻出血等五官痛患,还主治经脉循行径路上的一些病证,如肩、臑、大指次指(食指)等部位的疼痛不用。经气亢盛则本经脉所经过的一些部位肿胀且有热感;经气不足则会感觉到寒栗而不能自行恢复。
三、足阳明胃经
在十二经脉中足阳明胃经的分支最多,除一最直行主干外,共有四条分支。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起始于鼻的两旁,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向旁行在晴明穴处交会于足太阳经脉,并向下沿鼻外方进入上齿,回转过来挟口角环绕口唇,向上交会于督脉的人中处,向下交会于颏唇沟处任脉的承浆穴,退转沿着下颌角的后下方,浅出于本经的大迎穴,沿着下颌角的前下方(颊车穴)向上到耳前,经过颧弓上缘,交会足少阳胆经于客主人(即上关穴),沿着发际交会足少阳胆经悬厘、颔厌,至前额交会督脉的神庭穴。
它的第一条分支,从大迎穴的前方向下至颈部结喉旁的人迎动脉处,沿着喉咙,进入缺盆,先向后交督脉于大椎,然后进入体腔,通过横膈,隶属于胃,联络脾脏。
本经直行的主干从缺盆处直下至乳头内部,下行直挟肚脐旁边,进入腹股沟。
另一条支脉,由胃下口处分出,沿腹部深入内层,下至腹股沟处,与前直行的主干会合,向下到大腿前面内侧的髀关穴后继续下行至本经伏兔穴处,向下进入髌骨,再下沿胫骨外侧走足背,至中趾的内侧而终。
另有一条分支从上一分支的膝下3寸的部位(足三里穴)别出,向下至足中趾的外侧。
在足背又分出一条支脉至足大趾,出足大趾末端接足太阴牌经。
足阳明胃经的病候是:恶寒战栗及癫狂等神志疾病,也可出现局部病变如腹胀肠鸣、血气不调所致的一些疾病以及疟疾、多汗、口眼喎斜、口舌生疮、颈部肿胀、咽喉肿痛、腹水等症和沿经脉循行分布的一些部位如膺、乳、气街、伏兔、膝髌、足背、中趾等处疼痛。当经气有余阳热亢盛时会出现身前热、消谷善饥、尿色变黄等症。经气不足阳气虚弱时又会出现身前寒、胃寒胀满等症。
四、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起始于大趾趾甲角旁,沿足趾内侧赤白肉际,绕过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面,上行至内踝前缘,上走腓肠肌的内侧,沿胫骨的后缘至内踝上8寸处与足厥阴肝经交叉,走至肝经的前面,上行沿着膝关节及大腿内侧前缘至冲门穴处进入腹中,在腹腔内隶属脾脏联络胃腑后上行通贯横膈,上行颈部挟咽喉连系舌本,布散于舌下。
它的一条支脉从胃分出上贯横膈,流注至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足太阴脾经的病候是:嗳气、呕吐、脘腹胀满、身体沉重等症,本经能够主治脾的病变,如饮食不下、泄泻、痰病、黄疽、小便不利以及失眠、体重、动摇不便、烦心心痛及膝股内疽痛、足大趾活动受限等。
五、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的经脉,起始于心脏之中,出而联络心脏周围的血管脉络(心系),下行通贯横膈至腹腔联络小肠。
它的一条支脉从心系上行挟咽喉,然后再上行联系到目与脑相连的脉络(目系)。
直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行至肺,从腋下出走体表,沿上臂内侧下行,走在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至肘窝中,然后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腕豆骨的尖端。下行进入掌内侧后缘,沿小指内侧至指甲内侧末端而终,接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的病候是:咽干、口渴欲饮、心痛、目黄、胸胁疼痛及本经所过的部位如臑臂内侧后缘、手掌等处的疼痛或寒热等病症。
六、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起始于小指尺侧指甲角旁,沿循手外侧上至腕关节,走出于腕后高骨处(尺骨小头),直上沿着尺骨鹰嘴于肱骨內上髁之间上行,沿着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后面,绕行于肩胛冈的上下窝,深入体腔内部联络心脏,并沿着食道通过横膈到达胃部,下行隶属于小肠。
本经有两条分支,一支从缺盆处分出,上行沿颈上颊部,再上行至外眼角(目锐眦),转折横行至耳中。另一条支脉,由颊部分离而出,上行至眼眶下方,至鼻梁部,最后在眼内角(目内眦)处,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手太阳小肠经的病候是:咽喉疼痛、两颐肿痛、肩部及上臂疼痛、“痛” 的一些病证及该经脉所过所及的一些部位、器官出现的病证,如耳聋、目黄、颊肿及颈颔肩臑、肘臂的外侧后缘疼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起始于内眼角,向上分布到额部,与督脉交会于神庭穴,与足少阳经交会于头临泣,上行头顶再与督脉交会于百会。
它的一条支脉从头顶部分出,走向耳上角与足少阳胆经交会于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等穴。
直行的主干从头顶百会穴处向里通入于脑,在脑户穴处交会督脉,返转出脑后下到项部,沿肩胛内侧,再交督脉于大椎、陶道,挟脊柱两侧下抵腰部,内入腹腔联络肾脏,隶属于膀胱。
另有一条分支,从腰部下行,沿脊柱旁经过臀部,再向下入膝腘窝中。
最后一条支脉,从肩胛内缘至肩胛下面,挟脊柱直下过股骨大转于(髀枢),于环跳穴交会足少阳经脉,沿大腿外侧后缘下至膝腘中,与前一支会合后下行,过腓肠肌,浅出于外踝后,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末端而终,接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候主要为本经循行所及的部位出现的疼痛,如头痛、目痛如脱、项痛如拔、腰脊疼痛、髀、腘、腨等处疼痛和筋的病变以及痔疾、疟疾、狂癫、目黄流泪,鼻流清涕、鼻出血以及经脉分布的部位出现的疼痛。
八、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起始于足小趾末端,斜行穿过足心,走出于舟骨粗隆(然谷)的下面,走入足跟,上行内入腓肠肌的深部,继续上行至膝腘的内侧,而后上行大腿的内侧面后缘,过臀通贯脊柱至腹腔,隶属于肾脏联络膀胱。直行的经脉复从肾脏上行通贯肝脏及横膈,进入胸腔,联系到肺脏,上行沿喉咙挟舌本。
一条支脉从肺脏分出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足少阴肾经的病候是:可出现面色黑而少光泽,喘咳唾血,视物不清,心悸怔忡,饥而不欲食等。本经能够主治肾的病变以及口热舌干、咽喉肿痛、心烦心痛、黄疽、痢疾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无力、厥逆等病。
九、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又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循行分布起始于胸腔之内,联属心包络,下行穿过横膈,从膈上到膈下依次联系上、中、下三焦。
本经有两条分支。一条分支沿着胸部出走于胁肋部,在腋下3寸即本经天池穴处出走体表,然后上行腋窝,沿上臂内侧走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下至肘中,下行前臂内侧两筋之间(桡侧屈腕肌腱与掌长肌腱)至掌中,沿中指直至指甲根桡侧中冲穴处而终。
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别离而出,至无名指尖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候是:轻则可出现本经脉所过之处的病候如手心热、臂肘部挛急、腋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胸胁部支撑胀满不舒、面色红赤、目黄及心悸怔忡。本经能够主治血脉的一些病候及心痛心烦之症。
十、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起始于手无名指尺侧的指甲角旁,向上走出于第四和第五掌骨的中间,沿手背至腕关节的外侧,走前臂的外侧两骨之间(桡骨与尺骨),上行通贯肘部,沿上臂外侧分布到肩部,交手太阳经于秉风穴,与督脉会于大椎。从手少阴经的后面,交足少阳胆经于肩井穴,从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布散并联络心包,下行贯膈,从胸至腹依次隶属三焦。
本经脉有两条分支,一条支脉从胸内膻中处分出,复由缺盆出走体表,上至项部,向后联系到耳后,并从耳后经过足少阳经悬厘、颔厌等穴,上行至耳上角。从耳上角折而下行至颊部,联系到目眶下部。
另一条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在耳前走出,经过足少阳胆经的客主入穴(上关)前面,与前一支脉在颊部相交后至外眦角(目锐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
手少阳三焦经的病候是:耳聋、咽肿、喉痹、气机异常所出现的疾病以及一些疼痛证,如目锐眦、颊、耳后、肩、臑、肘臂外侧疼痛等。
十一、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起始于外眼角,上行至头角,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于和髎、角孙。下行至耳后,又反折上行交督脉于百会,然后下行到手少阳经脉的前面,向下向后行,历本经肩井穴后,继续向后行,穿过手少阳三焦经,交会于督脉的大椎、足太阳的大杼、手太阳的秉风,前行进入缺盆。
本经的一条支脉,从耳后分出,走入耳中,出于耳前运行至目锐眦。
本经的另一条支脉,从目锐眦处分出,下行至颧部,并与手少阳三焦经的第一条支脉相合,共同走至目颧下。通过下颌骨至人迎穴,与前述本经主干相合于缺盆。从缺盆处入走胸中,通贯横膈,络肝属胆,沿着胸胁内部下行,于气街处出走体表,环绕毛际,横行走入股骨大转子处。
本经直行的主干从缺盆处下行至腋,然后沿胸的偏侧下行经过第十二肋软骨处,下行与前股骨大转子处之支脉相合。下行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缘,而后下行外辅骨的前缘至腓骨下,下行至外踝前,沿足背走入第四足趾的外侧趾甲角旁。
本经的最后一条支脉,别离于足背之上,走入足大趾及次趾之间,沿足大趾通贯趾甲角,出足大趾末端,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足少阳胆经的病候是:面色暗淡无光泽、肌肤也无光、口苦、心胸胁肋疼痛,足外发热。本经能够主治骨关节的一些疾病,如胸、胁肋、髀、膝关节、绝骨、外踝、小指,次指等处疼痛、以及头痛、偏头痛、外眼角痛,耳下肿痛,井能主治瘰疬、恶寒多汗以及疟疾等病症。
十二、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起始于足大趾背上毫毛之中,沿足背上走到内踝旁开1寸的地方,继续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与足太阴脾经相交,走到足太阴脾经的后面,上行至腘窝的内侧缘,沿大腿内侧进入毛之中,绕经过阴器,抵达小腹,在腹腔内挟胃腑后隶属肝脏并联络胆腑。上行通贯横膈分布于胁肋,循喉咙的后面上行至鼻咽部再上连目系,至额头部,并与督脉交会于巅顶的百会穴处。
它的一条支脉从肝脏分出,通贯横膈,上行胸腔注于肺中,接通手太阴肺经。
足厥阴肝经的病候是:腰痛、疝气、咽干及颜面色泽灰黑而无光泽。本经能够主治肝疾病,以及胸满吐泻、疝气疼痛、遗尿不禁或小便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