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十全大补方——穴位针灸方
导读:针灸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国医学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中国于2010年11月16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什么是中医针灸?
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国医学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中国于2010年11月16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什么是十全大补方?
十全大补汤方,是《医学发明》的中药方剂,系由八珍汤加黄芪、肉桂而组成,其功能为补益气血;主治虚劳喘嗽、遗精失血、妇女崩漏、经候不调等症状。
十全大补方之穴位针灸方由何而来
王乐亭,名金辉,号乐亭。河北省香河县人,生于1895年10月19日,1984年2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90岁。
王老于1956年就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第一任主任,还曾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北京针灸学会理事、《中医杂志》编委等。
他以“金针”起家,通读经典,精于临床,学风正直,他提出的“手足十二针”、“五脏俞加隔俞”、“督脉十三针”、“老十针”等针灸组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在当代针灸处方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目前仍被广泛应用,极具研究价值。
王老一贯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仿效此方而拟定针灸学的“十全大补方”。
哪些人需要十全大补针灸治疗?
1.气血不足,心脾两虚多因劳伤过度,思虑伤脾或久病失养耗伤元气,损及心脾或因失血过多,气血难生。
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语言低微,食少便溏,头晕目眩,自汗心悸,手足麻木,舌质淡,脉沉细弱等症状。
2.脾肾两亏,先天后天失养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消耗,房劳过度,中气下陷,肾气不固所致。
主要表现为食少纳差,消瘦萎弱,精神疲惫,腰脊酸痛,头晕、耳鸣、便溏、尿频、舌淡、脉虚弱等症状。
3.肝肾两虚多因年老体弱,肾精耗竭,或久病消耗,或高热病后以致肝肾阴亏。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心烦易怒,腰酸足软,小便频数,脉细数,舌质红,少苔等症状。
从上述证候来看,主要包括临床所见的神经衰弱、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后期、久病体弱、老年病等。因此,对于虚损诸证的治疗,或老年病的预防保健都有一定的价值。
十全大补方组成穴位介绍
足三里:祛风寒湿痹,能升能降,补中益气,止汗除热,健脾消食,有党参之效。
内关:降胸胁之逆气,行气血,止心下结痛,除烦满,补益心血,有当归之作用。
中脘:主五脏六腑,坚筋骨,长肌肉,增气血,调阴阳,健脾益胃,有黄芪功效。
三阴交:主妇人经血不调,补血调经,止咳逆上气,为足三阴所主,功同熟地。
太冲:主邪气伤阴,止腹痛,行血痹,除坚积,入厥阴、少阴,治阴虚小便不利,柔肝平肝,疗效同白芍。
关元:主伤胞宫逐瘀血,生新血,填骨髓,长肌肉,温阳补肾,有同肉桂之主治。
阳陵泉:主上气咳逆,补中益气,祛风寒湿痹,舒筋利节,健脾利湿,有同茯苓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