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关于艾灸的小故事,太涨知识了!
导读:中医艾灸这些年已经慢慢走向国际,我国更是将艾灸作为家庭养生保健的首选。但如果你知道这些关于艾灸的小故事,不仅对艾灸有更深入的了解,还会更加坚定用艾灸保健的想法。
中医艾灸这些年已经慢慢走向国际,我国更是将艾灸作为家庭养生保健的首选。但如果你知道这些关于艾灸的小故事,不仅对艾灸有更深入的了解,还会更加坚定用艾灸保健的想法。
故事一:艾灸虽好,病入膏肓不可灸
故事时间:春秋时期
故事主人公:晋景公
《左传》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重病,求医于秦,秦伯遣精于针灸术的太医医缓前往。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此“攻之不可”的“攻”字,即指当时的灸法。
什么意思呢?
用现在的白话翻译就是:晋国的晋景公患了重病,听说秦国的医生医术好,便派人到秦国去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名医去替他诊疗。
据说医缓即将到晋国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两个小孩在那里商量着,一个说:“来的那个人是个名医,一定会伤害我们的,我们应该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别怕,我们逃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个地方,看他能拿我们怎么办。”
医缓到了晋国,诊断了一番后说道:“你这个病没有办法治疗了。你的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这个地方靠近心脏,又不能艾灸,针刺又刺不到,服药也无济于事,没法治了呀!”后来晋景公果然不治身亡。
现代医学研究亦认为,心脏的区域禁灸。
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故事二:鲍仙姑施灸治病还美颜
故事时间:晋朝
故事主人公:葛洪之妻鲍姑
葛洪祖师是道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医学家,他留下的《肘后备急方》更成为当今人们用以治疗疟疾的典籍之源。
但很少有人知道,葛洪其实并不是独自修道,他的妻子不但是一位同道修行者,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医学家。
葛洪之妻姓鲍,民间多称鲍姑或鲍仙姑。是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她经常跟着丈夫在罗浮山炼丹行医,给老百姓治病,岭南一带民众尊称她为“鲍仙姑”。
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是医学史上记载的灸法治病第一人。鲍姑的灸法取材于当地出产的红脚艾,其对治疗赘瘤与赘疣有明显效果。
书载:“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传言,凡是鲍姑用红脚艾帮人治病后,不但灸到病除,更能起到美容养颜的效果。也正因为此,人们便把此种红脚艾称为“鲍姑艾”。
关于鲍姑用红脚艾治病,还有一则非常美丽的传说:
这一日鲍姑归来途中,见有一女子在河边边照自己的脸边流泪。鲍姑上前一看,才发现姑娘脸上长满了褐色的赘瘤,她因此病而被人鄙弃,更难于嫁人。鲍姑问清缘由后,随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灸后不久,姑娘脸上的赘瘤全部自动脱落,从此变成了一个美貌少女。
故事三:常灸气海,护阳气、得长寿
故事时间:唐朝
故事主人公:柳宗元的堂兄柳公度
《旧唐书》记载,唐代书法家柳宗元的堂兄柳公度,活到了80多岁 ,要知道在唐朝,能活到80岁绝对是高寿了!
别人向他请教养生之术,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简单来说,他的养生秘诀就是:经常艾灸气海穴。
“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的地方,与之相邻的“关元穴”,以及上面的肚脐“神阙穴”,和后背与肚脐位置对应的“命门穴”,这几个穴位都是跟人体阳气息息相关的重要穴位。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这里是血管最丰富、血流最缓慢的地方,如果受寒,盆腔的血流会变得更加缓慢,不仅影响了盆腔内的器官功能,还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的畅通。这也是为什么仅仅只是艾灸气海穴,柳公度就能长寿的重要原因,因为他抓住了中医养生的关键:保护阳气。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故事四:药王喜灸足三里,年过百岁
故事时间:唐朝
故事主人公: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 由于养生得法,享年百余岁。考察他的医学思想和养生理念,是融摄了古代中医(主要是《黄帝内经》)、道家思想、儒佛理论等于一身,进而创新出独具特色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后来孙思邈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18岁开始他便立志从医。40岁之前,孙思邈的疾病经多方医治无果,因此他开始寻求艾灸疗法。经过深刻研究和验证,证实了艾灸的养生祛病功效,孙思邈开始使用艾灸为自己调理身体。
孙思邈尤其爱灸足三里穴。到了90多岁高龄,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过百岁之时,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因孙思邈有功于医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见他。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故事五:江洋大盗,年过九十精神好
故事时间:南宋
故事主人公:江洋大盗王超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他年轻时遇一得道异人,传授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此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盈润,后来犯案被抓,被判死刑。
临刑的时候,监官问他:你这么高龄,身体还这么好,有何秘术?王超答:师傅教我每年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灸施灸千柱。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土成砖,木成碳,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故事六:艾有参之功,参无艾朴实之德。
故事时间:明朝
故事主人公:李时珍的父亲
李时珍生长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小就跟父亲上山采药,耳濡目染,最终跨度几十年,写成著作《本草纲目》,一定是离不开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李延文毕生研究两种中药,一个就是人参,一个就是艾草。
研究完艾草以后就写了本专著《蕲艾传》,研究完人参后,写了一本专著叫《人参传》,写完《人参传》和《蕲艾传》之后,他把这两种中药做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艾有参之功,参无艾朴实之德。意思是说,艾草有人参回阳救逆、补气补血、升阳举陷的作用,而人参没有艾草朴实惠民、普世传播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