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养生 > 资讯 > 正文

中医史上的名医多姓张

来源:艾御享堂 发布时间: 2020-02-13 15:09:47 编辑:夕歌

导读:余诊病之暇,喜欢翻看一些中医典籍,常信手捻来,漫无目的。久之却也受益良多。卒然发现:在中医发展历程中,尽管门派众多,高手如林,个中不仅张姓居多,且大都为中医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何也?

余诊病之暇,喜欢翻看一些中医典籍,常信手捻来,漫无目的。久之却也受益良多。卒然发现:在中医发展历程中,尽管门派众多,高手如林,个中不仅张姓居多,且大都为中医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何也?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为医圣。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方剂。其所确立的分经辨证论治原则,是后世中医临床的重要原则,受到历代医家所推崇。

张仲景为人敬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中体所现出的“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它的出现对后世中医学发展起到了绝对的主宰作用。

“辨证论治”是几千年来中医长盛不衰,至今仍能傲立世界医林的"镇宅之宝“,也可以说,整部《伤寒杂病论》就是针对当时医生不能具体分析,准确方用药而著述的一部“纠偏”之作,其中许多条文都是针对所谓“坏症”,即医生误治后出现问题而进行的纠偏治疗。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也是中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被连续编入中医院校专业教材,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到海外,影响广泛而深远。

张仲景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张文仲【约生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卒于唐•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唐代著名医家,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曾任侍御医,尚药奉御,善疗风疾,精于灸术,至武则天时,“诸医咸推文仲等三人为首”。撰《张文仲灸经》一书,已佚。还著有《疗风气诸方》、《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随身备急方》三卷,均佚,佚文可见于《外台秘要》。主要著作有《疗风气诸方》和《随身备急方》等。

张文仲治疗“风疾”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医史上独树一帜。

张元素【1131-1234年,字洁古】医学思想的可贵之处,首先是他具有革新精神。他虚心研究学习古代的医学理论,但不拘泥古方。他明确地声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

张元素在脏腑辨证,遣药制方两方面的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就是今天,也仍为我们借鉴和运用,是对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张洁古的著作主要有《医学启源》等。

张元素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脏腑辨证和药物归经学说。

张从正【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金代医学家】睢州考城县郜城乡人。

张从正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邪派”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儒门事亲》等。

张从正最重要的贡献是拓展了汗、吐、下三法,开创了“攻邪派”。

张介宾【1563-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14岁随父进京,师从名医金英,得其真传,张氏医名乃噪京师。

张景岳早年崇丹溪阳有余阴不足之说,中年后,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据,并受张元素、王冰影响,转而抨击丹溪,“医法东垣、立斋”,并认为“命门之火为元阳,肾中之水为元阴。”无阴精之形,不足以载元气,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亦常不足之说,成为温补派代表人物。

张景岳善辨八纲,探病求源,尤擅温补,并在其医学著述和医疗实践中充分反映。治疗虚损颇为独到。反对苦寒滋阴,很好地纠正了寒凉时弊。他的阴阳学说、命门学说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张景岳博学而文采好,善雄辩,文章气势宏阔,议论纵横,多方引证,演绎推理,逻辑性强,故《景岳全书》得以广为流传。张景岳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了出杰出贡献。

张景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及“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创立了“温补派”。

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祖上于明代时迁居河北盐山县边务乡。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1916年在沈阳创办我国第一间中医医院——立达中医院。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1930年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

张锡纯家为儒医之家,少时饱读经史,后遵父命习医,上至《内经》、《伤寒》,下至名医诸家无不遍览。后教书乡里,科举不第,遂转而攻医。时西学渐入,张氏开始接触西洋医学,潜心研读十余载,为人诊治药效非凡,沉疴痼疾常能药到病除,渐闻名于乡里。辛亥革命后,受聘从军,任军医之职。1918年,奉天设立达中医院,张氏被聘为院长。

张锡纯晚年携亲眷至天津,开业行医。张氏在其行医生涯中主张中西医应取长补短,相互汇参,并将自己的经验加以整理、刊行,在医界引起很大反响,被称为“医学中第一可法之书”,张氏亦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张氏《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刊行以来深受医学界广大读者的推崇,后经奉天章福记书局多次刊行,畅销海内外,是20世纪初我国重要的临床综合性名著。

张山雷【1872-1934年,名寿颐,江苏嘉定人,清末民国医家】因母病开始学医,先后随当地老中医俞德琈、侯春林及吴门黄醴泉诸先生学习内科,后又随朱阆仙学习外科。曾自出家资,筹设中医学校于黄墙村家塾。后又应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聘请,担任教务主任,为中医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著有《难经汇注笺正》、《中风斠诠》、《疡科概要》等。

张锡纯的最主要贡献是萌发了,医学衷中参西思想,主张洋为中用,师故而不泥古,且遣方用药上有不断突破。

综上,历史上的名医中,张姓大家确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时期,都有着迥异的思维和独到的理论建树,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理论内涵。这里也只列举了其中几个代表人物,肯定会挂一漏万。

余常思之:中医之路虽不平坦,然诸多先贤师表在前,宏篇经典昭昭在后,宛若日月普照。岐黄后学者们理当惮心竭虑,不负夙愿,唯济苍生!

标签:中医史 名医